APP下载

旅游背景下德夯苗寨民俗文化空间的再建构研究*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苗寨苗族民俗文化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民俗文化是由人民群众长期在某地生产生活下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生活方式的表达,其所存在的场域系统则构成了民俗文化空间。湘西德夯苗寨是吉首市的一个民族村寨,位于山势之中,村寨中全以苗族人为主。德夯苗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是一个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村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空间。德夯苗寨因为其地理位置上的独特性,使得其民族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并延续下来,而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其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也使苗寨成了旅游的热门景观地。1987年后,德夯苗寨逐渐将旅游作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原本封闭自足的空间在新语境下产生了新的“奇异”空间,符号意义被重新建构,民族村落作为一种整体景观,在这种旅游与现代审美的共同作用下,文化空间被建构出新的适应性特征。

一、德夯苗寨空间的符号化建构

少数民族历史久远复杂,且有着自己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信仰。但苗族较特殊处在于,苗族是无文字民族,因此,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信息,除在日常生产生活交流外,最直接的是在居住建筑和祭祀仪式上的体现,这也是苗族部分独特的文化形成的原因。在旅游发展和空间扩张的背景下,“新的视域”中苗族文化传统的振兴、发展、变迁及其再创造的过程中,遵循着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逻辑,于是德夯苗寨也被逐渐打造成一个独立的“符号”,并融于日常场景之中。

旅游产业的介入,将德夯打造成一个全域性的旅游符号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的共同作用下,“苗族风情园”成立并成了德夯的标志性旅游品牌形象。2002年,吉首市政府与旅游公司合作,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基准,在保护德夯村寨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德夯的旅游资源,整合出村寨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根据德夯的特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底蕴,以“奇桥、奇路、奇台、奇谷、奇瀑、奇俗”景观为内容,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德夯苗寨的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优越性,居民大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寨内居民利用当地的木材和石块,建造出苗族特色的居住房屋——吊脚楼。这种楼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储蓄食物或家畜,上层则供人民居住,具有相当的功用性,体现出当地居民适应环境的智慧。随着旅游产业的到来,居民的居住空间受到了审视,游客对这种形式的建筑好奇并感兴趣,于是建筑进行了文化符号的包装,成为显示其民族身份的象征。在德夯村内,政府和旅游公司共同策划改造苗寨整体环境,翻修破旧的吊脚楼,为了行路方便,还增加了几条青瓦石铺成的小路,彰显着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独特性。这种与外来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寨内的聚落空间有了新的特性,在符合人们实用性的同时更赋予其现代审美价值。从青石瓦铺的道路,到青墙灰瓦的建筑,以及生活的场景,都在旅游审视下融合成文本,成为民族特有的符号,这种符号既是作为政治景观下民族秩序的象征,也是苗族人民自己文化记忆的体现。符号是承载了一定精神内容的物质形态[1],于是民族文化被符号化为一个品牌、一种口号。而在文化景观的展示空间里,通过复制、重复等手段又将“符号”标出。

二、德夯苗寨空间的展演化建构

苗族有许多节日,这些节日大多以祭祀、庆祝为主,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加,这些节日也被重新构建出新的意义。1987年代以来,大众旅游兴起,德夯苗寨也逐渐被外界熟知。在当地政府及居民的共同参与下,当地民族文化也被挖掘并整理成新的艺术形式。于是,原本潜隐于德夯苗族日常生活中的苗族传统艺术,改变其地域性、时令性和仪式性等传统文化属性,而以旅游景观展演这样一种新型方式得以存显[2]。苗族艺术空间在此分别以两种方式实现文化景观,一种是作为内容打造的歌舞展演景观,另一种是以打造文化节为载体的展演景观。

德夯苗寨内留存着原始而独特的民间技艺,主要以生活样式的方式存活于苗族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它是自然而然地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具有特定的时令性、节律性和仪式性特征[3]。乡村旅游的介入,德夯苗寨被开发成一种新的展演空间,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新的语境中得以呈现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由日常表演向舞台展演发展,民俗资源被赋予更多文化价值。德夯苗寨拥有着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和方式和空间都构成了其独特性。对当地居民来说,这种在劳作中或娱乐中所自然而然形成的动作或声调在经过自娱性的表演后慢慢形成一种固定的方式,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在受到旅游产业的介入后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德夯苗寨通过现代化技术与传播手段,将民族文化搬上更大的舞台,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民族资源被整合成一种品牌,一种文化产品。比如通过《天下凤凰》《神秘凤凰》和《德夯玛汝》等大型原生态文艺晚会,大型实景演出《山风鼓韵》等,将苗族文化作为一种文本进行新的解构、重塑,在新的载体及展演形成下表达出新的意义。这种大型展演舞台将德夯村文化景观放置在现代化舞台载体之上,并把德夯景观重新加工、演绎,构造、打磨出新的展演空间。

在新的语境下空间幻化出不同样式的展演载体,民族民间艺术也得以在不同载体上与游客交流,除了大型歌舞台表演外,打造文化节来作为景观展演载体也成为德夯旅游新的方式。吉首国际鼓文化节作为湘西一项重要的文化节日,其举办的目的即是通过全民参与的形式将民族的文化传播出去。每年鼓文化节都会汇聚全世界各地的民间技艺人和表演团体,通过这种表演的方式使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展示各自文化的独特魅力,也通过旅游使民族文化能够传承和保护下去。除鼓文化节外,旅游节、马拉松赛等一些大型观赏性节日都成为德夯景观的承载体。这种文旅融合的新方式,是基于为民族文化迎合现代消费审美及自身的宣传和发展而形成的新形式,使得景观得以流动,其特性也由资源层向审美层转化、提升。

三、德夯苗寨空间的融合性建构

文化具有包容性,在尊重各自文化特性的基础上,交流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的良性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也在现代技术下更好地呈现出其内在灵韵。社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新的现代化技术使得文本有了更好地载体去展现,这种形式依托下,大众最终消费体验的是文化。德夯苗寨自旅游开发以来,其民族民俗文化通过媒介载体在不同的渠道主动或被动地传播出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多方审视,因此,其内容和形式在原本的基础上都需要加以过滤和包装。如德夯当地政府为支持德夯苗寨旅游产业,成立了相关机构,并组成表演团体,旨在挖掘和生产体现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对文化进行再生产。机构的成立对于整合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更加方便,也能更好地与多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德夯文化空间作为独特而有价值的存在,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积极的更新,主要表现为:

1.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现代技术及消费审美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在含义及外在形式呈现出一种新的可能,舞台表演成为景观文本的存显方式。以往人们的表演仅限于通过语言和身体将故事叙述出来,这种形式单一,并不能让游客从中产生太多共鸣。随着现代技术的更进,将传统民俗文化所描述的景观进行艺术化加工并打造出来,通过更细微地舞台构造还原文化,让游客在视觉与听觉上达到更逼真地体验,从而产生文化想象。如德夯的《山风鼓韵》大型实景演出,通过现代技术的加持,将民俗文化、自然风光集于一体,以宏大惊艳的呈现方式,讲述着来自湘西的美丽风情和动人故事。这一方面能使游客在短时间内享受一场集视觉、听觉、感觉的体验,也能在更符合故事背景的环境中产生对该民族更多的理解和感触。这种将现代技术作为表演内容的形式载体使得景观更接近真实并提升审美价值。

2.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因其相似的地理生存空间和民族原始信仰的交叉性,在某些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上也表现出更加接近的一面。因此,在一些民间技艺的展演中,也会出现其他民族的民俗艺术。例如德夯苗寨为了丰富文化内容,提高文化层次,自2002年开始,德夯苗寨景区管理部门先后多次派人员到黔东南台江县、雷山县和广西融水县进行考察,引进了“踩桥芦笙舞”“反排木鼓”“芒篙舞”“地筒舞”“踩脚舞”“拉鼓舞”等原本在德夯并不存在的文化内容[5]。这种多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民俗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播,但另一方面,对于这种文化的嫁接、移植,在经过了反复的表演和改进中,其民族内涵也泛化成一种形式,在同质性的表演中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这种重构要注重内容的意义,而非成为一种单纯的形式,甚至脱离出其本质内涵。

文化产品与文化资源方便与人们的交往,信息的传播和生活的便捷,可以为人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一些乐趣。但是,要警惕的是,当产品只剩下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创造的空壳时,民族特有的价值也就消失尽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因为它体现着人们的共同文化和智慧,是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井然有序,传递着生活的信念。旅游产业的介入,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化空间发生异变。越来越多的景观被“展演”、被“凝视”、被“符号化”,越来越多的欲望也被发掘出来。景观浸透到主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放松成了另一种禁锢的代名词。主体创造更多的产业作品,而对景观又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在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对人的主体本位的重视,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资源的文化价值,使文化空间能保存和传承的长远。

猜你喜欢

苗寨苗族民俗文化
民居摄影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西江千户苗寨
王芝藕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