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7-12何栩林春燕曾湘丽李晓丹
何栩 林春燕 曾湘丽 李晓丹
摘 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剖析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出“以德为基,以文化人,德文交融”的教学理念,紧紧抓住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三仁三维三环三评”思政育人模式,培养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具的优秀医学人才。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思政;职业精神;岗位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24-0066-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HE Xu, LIN Chunyan, ZENG Xiangli, LI Xiaodan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medical model, the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are constantly improv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taking moral edu-
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as the tool. Focu-sing on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taking post competence as the guide, a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three benevolence, three dimensions, three links, three evaluations” was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so a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medical talents
with both professional and humanistic qualitie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ism; post competence
0 前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思政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人文教育是贯彻思政要求的具体化、操作化体系,两者高度统一于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兼具人文情怀和职业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2]。
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提出的新挑战,为完成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任务,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的育人目标[3]。21世纪医学高速发展,呈现出从重治疗到重预防、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从单纯机体治疗到身心综合治疗等变化,预示着医疗应从狭隘的“只见病不见人”转化为完整的“既见病更见人”。与此同时,医师职业精神的引领作用在国际医疗界也达成共识。基于美国内科学委员会、美国医师学院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制定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结合我国大醫精诚传统理念,2011年6月26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中国医师宣言》,郑重承诺六条医学守则,即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和终生学习。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健康战略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均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4]。
在为医学科技的卓著成就喝彩陶醉的同时,也出现公众对医疗的抱怨与日俱增、对医学失望和怀疑的气氛日渐浓厚等不和谐现象[5]。正如罗伊·波特在《剑桥医学史》中所言:“人们从来没有活得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的日益完备的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的悖人性化和唯技术化的负面影响。诸多研究表明[6],在医患纠纷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医务人员说话不当、糟糕的沟通所致,公众对医生最不满的是其态度冷漠,缺乏人文关怀,而非专业技能。为此,本文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出“以德为基,以文化人,德文交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为当今医学人文教育拓展新的思路与方向。
1 目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医学人文教育理念缺失,体系薄弱
医学人文教育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7],而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体现为强调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但通识、伦理课程薄弱,医患沟通等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几为空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未能有机协同、相向发展。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薄弱,岗位胜任力及社会适应力低下,偏离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对未来临床工作中构建良好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1.2 医学人文教育内容单薄,课程孤立
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人文教育的顶层设计,未形成系统的贯穿本科教育全程的完整课程结构,多为单一的游离于专业之外的孤岛式人文讲座,普遍缺乏生命教育、以“身心二元论”解除患者病痛等重要内容,忽视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是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面,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为政,缺乏融合,呈现出局限性、片面性和碎片化的特征。
1.3 医学人文教育模式陈旧,效果欠佳
教学方式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理论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尚未得到有效应用。亦缺乏临床情境中的人文技能实训,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人文理念无法生根,人文能力培养未能落地。
1.4 医学人文教育场域局限,评价单维
人文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室内,教学场域单一,课外衔接和社会拓展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不系统,单一依赖课堂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很难量化学生人文素质,缺乏多元化形成性评价,难以有效发挥综合评价体系所应具备的复盘诊断、评估反馈、激励导向等作用。
2 “以德为基,以文化人,德文交融”的科学内涵
医学人文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根本要求的具体化、操作化体系,是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命观,培养人文情怀、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支撑,医学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两者高度统一于医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共同承担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职责使命[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号召,推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秉承以课程思政(德)为原则基础,以人文教育(文)为教化工具,通过德文交融渗透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实现协同育人效应。
3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3.1 教学目标层面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挖掘仁心、仁术、仁人(三仁)之本质。
一是挖掘仁心本质——为人品行之善。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具备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人文操守。
二是挖掘仁术本质——科学技术之真。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培养科学素养与逻辑思维。
三是挖掘仁人本质——气质艺术之美。引导学生锻炼审美力和艺术鉴赏力,增加知识底蕴,完善历史、文学、哲学等通识博雅架构,强化自我认知和个人规划,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3.2 教学内容层面
以构建“核心人文教育—生命伦理教育—专业思政教育”(三维)的课程体系为载体,丰富医学人文教育内涵。
一是开展核心人文教育,夯实医学人文基础。开设系列人文讲座,以“医学与艺术”“文化内涵建设——医院与家”“大道至简·大医精诚”“古典音乐欣赏——音乐的表达方式”“青年医师职业规划与核心能力培养”“让人文照亮医学”等主题,聚焦人文精神、医院文化、博雅内涵、职业规划等内容。
二是开展生命伦理教育,拓展医学人文广度。开展人文伦理专题教育,培养学生对临床“专业与伦理关联及沖突”等专题的探究学习,培养以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共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开展生命观教育,完成“认识死亡—直面死亡—准备死亡—超越死亡”的进阶探索,引导学生深入思索生命问题,客观认识、理性对待生老病死,树立科学健康的生命观、生死观,能有意识地将内化的生命价值观外化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救助生命的行为,提供有温度的诊疗服务。
三是开展专业思政教育,挖掘医学人文深度。将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贯穿、渗透于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和思政元素。如配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章节学习,结合抗击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把灾难变成教材,完成生命、科学、信念及道德教育,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潜移默化作用,探索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
3.3 教学过程层面
以多教学场域为空间,畅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环)之路径。
第一课堂:夯实基础,认知提升——人文理论固化于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思政人文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炼专业章节中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多个层面,以专题嵌入、画龙点睛、案例穿插、问题导向、情境模拟、角色体验、讨论辨析、率先垂范等多种方式,渗透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之精髓。建设人文资源库、思政案例库等,夯实基础人文理论。
第二课堂:吸纳理解,情感共鸣——人文理念内化于心。
1)人文伦理第二课堂。以医学人文伦理项目为学生自主学习主题,构建“小组学习—导师督导—翻转展示—专家评估”模式,采用影视剧拍摄、叙事文本案例解读等方式模拟还原临床情境,加深学生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综合能力。
2)生命教育第二课堂。以培养理性科学的生命观、生死观为目的,构建“自主学习—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案输出—专家反馈”模式,帮助学生对生命本质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
3)网络育人第二课堂。新媒体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利用交互式信息技术[9],打造珠医博雅苑育人平台,构建“线下孕育—文章撰写—导师凝练—平台展示”模式,指导学生“我笔写我心”,深入探究与反思人文主题,提升人文境界。
第三课堂:实际践行,融会贯通——人文技能外化于行。通过模拟问诊、查体实践、国家虚拟平台软件练习等方式,加强人文技能的实操。在临床见习、教学查房、临床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教育,加强叙事医学与平行病历培训,重视临床实践环境的浸泡濡染,达到无意识育人[10]。通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志愿者服务、个人深度访谈等活动加强人文能力提升,构建“实践强化技能—模拟仿真情境—临床融会贯通”模式,使得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实现人文思政教育的落地生根。
3.4 教学评价层面
以多元要素为标的,评价效果、素质、能力(三评)之优劣。
一是评估课堂教学过程看效果。通过督导和同行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及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师是否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及其效果进行评估。
二是评估学生学习收获看素质。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调查问卷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节点评估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了解其学习感受。
三是评估教师育人素质看能力。通过教师自评、教案及课件督导、教学设计展示等形式,评估教师人文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分析评估结果,调整、完善教学方案,即时反馈意见,指导后续教学。
4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应用成效
4.1 提升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本培养模式从最初的起步尝试到逐渐完善,逐步实施于2012~2018级临床医学、儿科学等各专业,受益人群近3 000人。通过调查问卷及量表分析得出:医学生共情能力显著提高,如表1所示;医患沟通能力自我满意度中的“满意”占比增加,并且在培训后有学生对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很满意”,如图2所示。学生能够初步运用人文理念和建立医患共情等人文技能,理解“以人为本”“有温度的医疗”等内涵,全面提升医学人文素质,为成长为具备岗位胜任力的优秀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4.2 打造了一支核心人文师资队伍
通过多种方式遴选、培训、考核教师队伍,使教师“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进而高质量完成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方案、实施教学、监控质量、交流互动、反馈评估等环节完成教学相长,在与学生循环往复的良性交互中有效促进自我革新和提升,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支具有思政人文理念并具备教改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师团队,并由核心师资建设了30个课程思政案例库。
4.3 促进了多维医学人文课程发展
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加强了人文课程的体系化、规范化建设,已初步构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医患沟通、通识博雅艺术课程等三大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以大医学人文观为核心的“医患、社会与生死”公选课框架;所有课程将以线上SPOC、线下选修课和人文讲座等方式序贯展开,并向兄弟院校和其他医学专业推广,扩大人文教育的受众和成效。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培养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基础,以人文教育为教化工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构建并实施“三仁三维三环三评”思政育人模式:凝练“仁心—仁术—仁人”三仁思政育人目标;完善顶层教学设计,以生命伦理为支撑,开展“生命—生死—生活”三维教育教学内容;破传统单声道、单场域课堂教学的壁垒,畅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环路径;以多元要素为标的,匹配督导、同行、教师、学生等四个群体,构建“效果—素质—能力”三评教学评价体系。按照该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关联热点、消除盲点,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专题嵌入、角色体验、讨论辨析等多種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政理念(德)和人文教育(文)之交融,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今后将加强人文课程的体系化、规范化建设,丰富医学人文教育内容,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融通线下课堂—线上网络—信息化拓展平台等多个场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具备人文的善、科学的真、艺术的美,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具的优秀医学人才,使他们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有情怀、有能力践行“医病、医身、医心”及“救人、救国、救世”的崇高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9-03-18)[2021-04-20].http://www.gov.cn/xinwen/
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周佳娴.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1):111-114.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A/OL].(2020-09-23)[2021-04-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4]郝丽珍.中国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困境的伦理分析[D].辽宁:锦州医科大学,2018.
[5]石景芬,陈思佳,龚永,等.医患关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和谐度测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
35(4):245-249,277.
[6]游咏,莫靓,唐志晗,等.医患纠纷案例大数据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医学教育管理,2020,6(5):
457-460.
[7]陈旻.医学人文教育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内化[J].医学与哲学,2019,40(17):60-62.
[8]储著源,周小华,刘群英.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融合及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5):108-112.
[9]檀琳.新媒体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影响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6,37(9):55-57.
[10]时统君,吴永平.无意识育人模块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的创新[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8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