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鹏慧:无悔青春

2021-07-11张凤银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阿拉善修路驻村

张凤银

2020年12月2日,我带着采访任务驱车赶往察右前旗三岔口乡阿拉善村,前几天下的一场大雪,路上的冰还没有全消,一路上荒草萋萋,一片萧瑟的景象。进村的路越往里走越窄,路上没见一辆车。

他看到我从集宁来看他,很是激动,还带着点害羞地说:“张姐,我们村里条件有点差,还麻烦您亲自来,真是不好意思,快进屋暖和暖和!”边说边推门迎我进去。没想到村委会冬天烧的是炉子,我问:“你们办公的地方也没有暖气吗?”“村子里有炉子已经很好了,以前都是去河里打水。”“那现在呢?”“现在38户有水井了。”“这个村才38户吗?”“不是,村里原有341户,应该有835人,目前常住的107户193人……”“哟!你还真行,都背熟了!”他笑了笑说:“三年多时间,这些都烂熟于心了……”

眼前和我热情交谈的男人叫盛鹏慧,是三岔口乡阿拉善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2017年3月调任三岔口乡阿拉善村。他在驻村任职的三年多时间里,先后被评为“乌兰察布市优秀共产党员”“察右前旗标杆清风干部”“察右前旗优秀第一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

阿拉善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雨季道路泥泞不堪。但比起解决村民的物质问题,如何解决村民的思想贫困,更值得他深深思考。盛鹏慧说:“比起物质贫困,思想贫困更可怕。思想上不改变,总是‘等、靠、要、懒、怨,再好的扶贫政策,也扶不起来。”

要想改变,就得走近他们。盛鹏慧先与村委会的领导班子认真座谈,详细了解村中情况,又亲自入户走访,摸清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外来人,他只有清楚地了解每家每户的详细情况,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的工作转变,让村民为这个年轻的小领导捏了一把汗,没承想这个村民眼中的“毛头小后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阿拉善村的7个自然村,没有一条水泥路,全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平时想去城里买个种子或是过年采购年货,都是非常困难的。遇上雨雪天气,全村更是没有人出门了。

盛鹏慧工作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先修路。申请修路资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不畏辛苦地多次找到有关部门,汇报阿拉善村的困难情况,积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修路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正式动工了;2019年9月,申请下来一笔村委会到三岔口道路的资金;2020年3月,又完成一条进村小路的修缮。

盛鹏慧在驻村的三年时间里,帮助解决通往自然村的2条水泥路和1条沙石路的修缮,并新修了通往阿拉善的5公里柏油路,彻底解决了常住107户193人的出行难问题。过去,从村里到大湾子一小段路半个小时都走不出去,现在几分钟就出来了。如今,道路畅通了,村民的思想也跟着开放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创业。

说到创业,盛鹏慧想起村民乔海兵来。盛鹏慧自己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乔海兵家了。乔海兵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想申请成为贫困户,但身为他的同龄人的盛鹏慧认为,乔海兵虽然身体不好,但头脑灵光,贫困户的救济金很可能成为他奋斗致富的绊脚石。他想引导乔海兵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窘境,在与盛鹏慧一次次真心地交谈下,乔海兵心动了。2017年中旬,乔海兵在盛鹏慧的帮助下办起了养殖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乔海兵的土鸡蛋合作社年净收入达12万元。从养鸡到养牛,乔海兵目前已经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不仅如此,他还开始探索种鸽繁育的路子。乔海兵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不僅脱了贫,致了富,还成了乌兰察布市的脱贫明星,他经常对村里人说:“盛书记才是我最崇拜的明星,他能带领我们一起迈向小康生活!”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2018年盛鹏慧和村里的老领导董海英书记一起,为村里引进了光伏发电。集体建设占地20多亩的光伏项目,现已并入国家电网,预计每年可以收入30万元左右。自从有了光伏发电,村里架设了路灯,更通了互联网,没有不是“家家天一黑就上炕睡觉”的场景了。

盛鹏慧在挨家挨户走访中了解到,阿拉善村地理位置偏僻,村里几乎没有壮年劳力,每年夏秋两季农忙时,都要请其他村的农机手来帮忙,生产生活存在很大不便。群众的呼声就是肩上的责任,为了村民收割方便,他和董海英向相关领导提出申请,并与北京大兴区兴福临空产业有限公司取得联系,经过努力,与其成功申请对接。北京大兴区兴福临空产业有限公司慷慨解囊,为阿拉善村投资35万元。村委会合计决定购买一台大型拖拉机,随后,盛鹏慧把拖拉机开回村里,了却了村民们多年的心病。

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农机设备优先让本村贫困户使用,其次是其他普通群众,以低于市场价20元至25元的收费标准,深得群众的赞赏和好评。”

在阿拉善村,拖拉机设备属于村集体财产,农忙时为本村群众“服务”,平时对外承包租赁,一年能给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为村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啃了“硬骨头”,结下真情意

当我问到他感觉工作最难做的是哪家时,盛鹏慧语重心长地说:“最让我揪心的就是癌症患者刘世军了……”

2017年盛鹏慧刚到村里,就听说了刘世军。当时42岁的他,执意要申请扶贫补助,经过几次筛选都没有被选上,因而一肚子怨气,经常隔三差五来村委会找茬。盛鹏慧主动请缨要求帮扶,然而大家都给他说这个刘世军可是阿拉善的“硬骨头”,“硬骨头也得有人啃。”盛鹏慧坚定地说。

他得知刘世军早年罹患尘肺病,且没有子女,一直独身生活,便主动到刘世军家了解他的困难和需求,并准备帮他安排一个公益岗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4月,刘世军被查出肝癌,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盛鹏慧亲自带他去了医院,被告知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医生建议转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救治。当刘世军听说需要转院治疗的时候,他就明白了……正当刘世军准备放弃治疗时,盛鹏慧主动联系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并四处筹借医疗款3万余元,帮他办理了住院手续。这些钱给刘世军做手术远远不够,盛鹏慧随即回村为刘世军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基金8万元,并亲自送到医院。盛鹏慧说:“啥也不如生命更重要,救人要紧。”

考虑到刘世军无人陪床照顾,盛鹏慧从他入院到出院一直忙前忙后,陪在他身边,悉心照料着躺在病床上的刘世军,还常给他说一些宽心的话,帮他打起精神。每当说起当时的情形,刘世军都感动得两眼泪花。他说:“以前觉得,我的生活就是那一间小破房子,生活一眼看到了底,也没啥可留恋的。可盛书记让我知道,我的生活还充满着希望,我可以过上好日子!”在给刘世军陪床的十多天里,盛鹏慧曾接到妻子住院待产的电话,他既着急又为难,带着对妻子无限的牵挂和歉疚,盛鹏慧最终选择陪在刘世军身边,一直到出院。真不愧是一个共产党员,在他的心里有着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他说:“有一段无悔的青春叫做驻村,以后回想起来,一定会感到骄傲!”

阿拉善村的故事还远不止这些。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盛鹏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离开了阿拉善村,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与盛鹏慧相处的这短短的时间,让我深深地感到,驻村书记身上伟大的使命与担当,任何时候只要你有理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创造自己的价值……

(责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阿拉善修路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第一书记
《修路》教学设计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阿拉善SEE 7任会长的故事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中国阿拉善玉·观赏石博览会盛大开幕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