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视域下的高中生职业理想教育新模式探究
2021-07-11徐文君叶惠良
徐文君 叶惠良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中学校的职业理想教育实现方式较为单一,近一半学生的职业理想尚未明确,导致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路径及有效的行动力;在职业理想确立过程中,学生主要基于个体价值实现,并倾向于实践,体验类课程成为学生的首选职业理想教育形式。结合调查情况,我们提出在原有的生涯指导体系下,充分挖掘职业理想教育资源,加强关注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关键词〕职业理想;生涯指导;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6-0075-03
一、引言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自身条件树立的可通过自身努力而实现的职业目标。职业理想是统领人的职业准备和职业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对学生起到精神引领和行为导向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现方式[1-2]。而生涯指导是帮助个体对自身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评定,包括通过对个体兴趣、能力倾向、价值观、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权衡,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个体生涯发展的奋斗目标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3]。职业理想教育本质上是生涯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理想教育关注学生职业目标的树立,而生涯指导在职业目标确定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做出相应规划及做出后续行为的过程。
从2014年开始浙江、上海两地区率先实施新的招考政策[4],经过5年的探索,多省相继做出招考改革,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在应对新高考的各项政策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软硬件成本及师资培训成本,逐步形成了以选课、专业指导、志愿填报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生涯指导体系[5]。但是当前的生涯指导方式多以“升学”为目标,偏重于实用性和功利性,对学生的职业理想的激发及培育方面的关注不足,缺少为个体终身发展的考量。据此,本文针对在高中生生涯指导逐步铺开过程中过于关注升学的现实情况,在分析高中生的职业理想现状及其教育的基础之上[6],嘗试在生涯指导框架下,充分共享生涯指导的资源,突出职业理想教育这一主题,并探讨高中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新模式。
二、高中生职业理想及其教育现状分析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的职业理想及其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48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班内任职等情况分布均衡。结果如下。
(一)学生职业理想不足,职业准备欠缺
调查结果表明,58.1%的学生确立了明确的职业理想,而41.9%的学生的职业理想尚未建立,其主要表现在:近78.7%的人并未做具体详细的职业规划;60.6%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储备,而有30%的学生对获取理想职业的路径缺乏基本认知。据此我们推测,高中阶段学生虽然在接受不同程度的生涯指导教育,但忽视了其中的职业理想教育这一主题,导致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面对新形势,部分学生采取比较被动的方式应对。
(二)学生职业理想的价值定位狭隘且单一,缺少宽广的视野
我们同时考察了高中生的职业理想的价值定位,发现学生在形成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53.8%)是他们的首选价值定位,而只有较少部分学生将商业价值(16.6%)、社会价值(14.0%)和国家利益(9.7%)作为自己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依据。可见,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职业理想树立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和个体价值的实现,而对于将个人的职业选择跟社会甚至是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起来的视野则较为狭窄。我们推测,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高中生生活圈的狭隘性及高中阶段对知识学习的过分强调,导致其实践活动缺乏,视野狭窄,进而限制了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难以形成多元的价值取向。
(三)学校职业理想教育方式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学校在过去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思想政治课,其中的部分内容涉及职业理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手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方面具有直观、教师主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被动的一方,无法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通过自主参与来实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四)体验类课程成为学生的首选职业理想教育形式
在关于高中生对职业理想教育方式的偏好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喜好的理想教育的模式包括社会实践(69.4%)、职业情景模拟(67.7%)、职业测评(54.5%)、知识技能(51.9%)。而在职业理想教育的具体内容上,学生更倾向于接受专业选择指导、职业选择指导和选课指导等操作性强的方式来帮助其探索潜在的职业理想,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多数学生偏好高校专业指导(70.3%)、未来职业指导(67.4%),而学业规划指导(49.6%)、选课指导(46.6%)、生活与交往(43.6%)等内容亦受学生关注,但是只有28.8%的学生愿意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较为传统的理想教育内容。
三、在生涯指导体系下的职业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构建
高中生的生涯指导从2014年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并初具形态。然而,在招考制度变革下兴起的生涯指导体系,依然主要服务于学生的选课、升学,对其内在成长性需求关注不够,突出表现在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缺乏。结合调查情况,我们提出在原有的生涯指导体系下,充分挖掘职业理想教育资源,加强关注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一)生涯指导突出职业理想教育,创设良好的职业理想教育环境
鉴于高中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我们建议在开展生涯指导中注重学生选课、专业填报、自主招生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激活学生关注自己未来和职业的心向;在生涯规划逐步铺开的大环境下,利用现有的师资、生涯指导设施设备等,创设支持性的职业理想教育的育人环境;在高中学校开设相关生涯指导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职业理想教育、生涯意识培养等课程,帮助学生自觉树立职业理想。
(二)以职业理想教育引领学生的升学决策
现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指导过于专注于学生的升学指导,比如选课指导、专业选择指导、志愿填报指导等是生涯指导的主要形式。然而,高中生缺乏职业理想引领下的升学决策往往存在各种问题,难以确保学生能做出合适选择。在生涯指导的视域下,我们将更加关注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培育,不断将学生从升学、专业填报指导的阶段性教育扩展成为学生持续、终身发展考量的教育;从单纯的培养学生选科、选专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转变为提升学生整合自我和外部世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并以此引领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三)以体验为中心的职业理想教育形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除了基本的理论学习,学生更希望通过参与,获得最直观的体验,并在体验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进而形成自己的志向,最终形成牢固的职业理想。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在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过程中,应在原有生涯指导体系已开设的各类课程下,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体验性课程和活动,为学生创造恰当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社区调查以及职业技能类培训,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直接体验,为学生考虑未来职业并形成恰当、明确的职业理想提供更直接、更生动的依据。
(四)扩展学生视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理想价值定位
高中生生活圈的狭窄性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学生只对物质的获取和自己小圈子的东西感兴趣,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定位中更关注个体价值的实现,即职业理想中的务实成分较多,而将职业理想融合至社会需求乃至国家建设发展方向的情况较为少见。因此,我们建议在生涯指导广泛铺开的教育环境中,在给学生开设职业类课程的过程中,增加帮助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发展方向的内容,弥补学生认知的偏差和视野的局限性。同时利用典型案例,通过情景讲述、视频再现、图片展示等生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励他们自发地把国家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变为自身内在需求。除此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关注社会民生,使学生置身其中,自觉地将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合到社会甚至是国家层面的需求之中。
在新高考形势下,强调高中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并将此融入生涯指导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拓展生涯指导的教育功能,使生涯指导不仅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又能创新职业理想教育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姜茜.城市高中生职业理想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马文婧.我国普通高中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3]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徐文君,丁雅娣,王淑娅.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学业规划现状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5(34)7-8.
[5]徐进,岳东起.新高考视域下以升学衔接为导向的生涯教育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20,32(1):139-142.
[6]伍辉.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探索高中德育的新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6(8):122-123,134.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二中学,宁波,315000)
编辑/衛 虹 终校/张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