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物类电视节目的创新

2021-07-11杜娟

新闻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类节目电视节目文物

近年來,文物类电视节目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在不断地创新。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加上碎片化传播的影响,给此类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以受众思维为先导,坚守文化内核,整合多种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才有可能让文物类电视节目“火”起来,从而扩大节目的影响力,赢得观众的好评。

一、文物类电视节目发展概述

近些年来,文物类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央视到各大卫视,此类节目层出不穷,节目形式、节目风格、节目时长等都有很大的差别。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文物鉴赏类

此类节目以宝物为载体,收藏者讲述与珍宝结缘的故事,文物专家对藏品价值进行鉴定。典型代表就是2003年央视推出的《鉴宝》,另外北京卫视推出的《收藏秀》、河南卫视推出的《华豫之门》、东方卫视推出的《好运传家宝》等。在2000年以后,这类节目不断涌现,但是由于节目中往往重价格、轻价值,鉴定程序不够严谨,文物选择缺乏考虑,目前这些节目大都已经改版或者停播。

(二)纪录片类

文物本身的材质、工艺、用途,文物背后的习俗、民风、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魅力,这些都在丰富着文物类节目的内涵和外延。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也把镜头对准文物,生动的画面、质朴的语言、清雅的音乐,讲述着文物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一类型的节目如央视打造的《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新事》等。

(三)综艺类

这几年为了适应年轻观众的收视需求,文物类电视节目积极探索节目形式,“综艺”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一经推出,好评如潮。此类节目的典型代表就是央视的《国家宝藏》。每期节目不仅有全国九大知名博物馆馆长现场点评,守护人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还有演员们的倾情表演。

二、文物类电视节目发展趋势

(一)融媒体时代,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多渠道、多策略、多方位的传播是融媒体时代的重大变革,打破了电视节目过去单一的传播模式,扩大了节目的受众范围,增加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

一是积极探索多渠道的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增多,电视台也重视在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渠道的传播。现今的文物类电视节目基本都实现了互联网上的在线播放。另外很多节目也在积极推进与爱奇艺、360影视视频网站、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的深度合作。二是打造短视频节目,顺应碎片传播的潮流。随着移动智能设备、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产品陆续登场,受众看电视的时间被稀释、分割,再加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最终“碎片化传播时代”应运而来,这也是短视频越来越受青睐的时代背景。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每期5分钟,正是顺应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特点。时长短易于人们在忙碌之余进行收看,内容精致容易让观众记住,从而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收获忠实的收视群体。

(二)以受众思维为先导,增强节目的贴近性

电视媒体人要以受众思维为先导,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电视节目如何创作;要认真分析栏目的主要受众群体,锁定预期的受众目标,然后才能确定节目的表现形式、风格、时长等。

《上新了,故宫》自从播出以来,关注度一点不逊色于热播电视剧。在拍摄前,栏目主创人员就把节目定位锁定于年轻观众。文创产品的开发官选用的是明星搭档、故宫博物院专家、知名的设计师、大学生等参与其中,这种全新的节目样式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三)坚守文化内核,节目内容是制胜法宝

在当今时代竞争充斥着各个行业,电视也不例外。文物类电视节目为了站稳脚,有长期的生存力,必须要坚守文化内核。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它们穿越时光讲述着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也展现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文物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核就是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也正是节目的生存根本。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年轻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了故宫内织绣、书画、漆器等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也呈现了修复匠人的工作日常。通过每一件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每一位修复人员的“匠人精神”。该节目开播后深受好评,在一些网站的点击量超过200万,弹幕评论6万多条。

三、关于文物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思考

让文物“活起来”是最近几年文博界的新倡议,也是文物类电视节目的新使命。要想让文物“活”起来,文物类电视节目“火”起来,就需要整合多种资源。

(一)创作团队要“动”起来

电视节目是一个多工种、多部门、多学科团结协作的结果,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光靠电视台内部人员是无法完成的,在当今这个特点尤为突出。

首先,好节目需要外脑奉献智慧。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专业知识,只有行内人员才能够确保其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一点对于文物类电视节目尤为重要。文物专家是节目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必须邀请他们担任节目顾问。因此,电视节目组要多往博物馆跑,多和文博界的专家沟通,才能策划出好的节目。

其次,好节目需要深入挖掘选题。往往一提到文物类电视节目的选题,主创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国宝级的文物。但是,这些文物基本是被媒体宣传报道数次的,人们对于文物本身以及背后的故事基本耳熟能详。所以我们做节目,无论是拍摄手法、叙述方式,还是风格定位都难以突破常规并开拓创新。其实,博物馆展馆中的普通文物,乃至库房里未曾展出的很多文物,都有着作为选题的可挖掘性。这些文物虽然缺少光环的笼罩,但是自身的故事并不匮乏。节目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文物相关的信息,一定会发现它的历史、艺术方面的价值。而且因为这些文物很少被媒体曝光,观众对它们也不熟悉,所以就越发吸引人们的关注,这是获得好收视率的重要前提。

最后,好节目需要多个团队打磨。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画面、音乐、音效、灯光、舞美、动画、字幕等等都需要专业人士、创作团队一起来打磨。由于电视台内部资源有限,很多节目的拍摄、剪辑、包装需要和台外团队合作,互相沟通,一起碰撞出好点子,一起创作出好节目。

(二)节目形式要“变”起来

《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节目的播出,给文物类电视节目提供了很多的创意。在尊重历史,确保信息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明星的参与、真人秀的加入,记录式综艺语态的呈现,赋予了文物类节目全新的面孔,彻底打破了过去节目呆板、沉闷的形象。

《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高新技术在节目中的大胆應用,比如动画、多光谱采集、数字拓片等。比如第三季第四集开头短片《阿斯塔那俑与文书》中,彩绘泥塑文官坐俑的自述:“某叫郭文智,在大唐西州高昌县当个录事……”这段内容的画面就是采用了动画的形式,让文物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另外,音效、表情包等流行元素的融入,拉近了和受众的距离,这是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表现。

(三)各大媒体要“融”起来

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文物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前期宣传、播出推广、改版升级都需要与网络运营商、新媒体推广商、技术服务商等合作,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比如,《国家宝藏·挖藕季》就是在媒体融合理念指导下,诞生的一档音频节目,已经于2020年10月26日开始在央广文艺之声FM106.6和云听App播出。这档音频节目将与电视、网络播出的第三季节目,在内容和节奏上保持步调一致。这种视听语言的双重表达,完全突破了文物类节目的常规,让观众多渠道了解到文物的无限魅力。

另外,媒体融合不只是媒介平台之间的简单合作,更是理念、流程、内容、技术、渠道等的深度融合。当前,管理、渠道、市场的融合对电视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文物类电视节目也不例外。我们的电视节目不能光盯着屏幕、盯着画面,还要把节目打造成品牌,拓展出产业链。比如,与博物馆、出版社等单位合作,制作音像产品、文创产品等。

参考文献:

[1]阎京凤.《国家宝藏》的节目特色[J].传媒论坛,2018,1(03):31-32.

[2]田竞开.历史文物类节目的突破路径——以《国宝档案》和《国家宝藏》为例[J].科技传播,2018,10(13):16-17.

[3]宋玉立.电视让文物活起来——文物类节目在文物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18(26):78-79.

[4]李颖,唐磊.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传播的新方法——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新闻传播,2020(17):16-18.

作者简介:杜娟,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编辑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类节目电视节目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