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传媒展望:新趋势 新场景 新变化 新挑战
2021-07-11李士艳胡瑞静
李士艳 胡瑞静
【内容提要】2019年中国进入5G元年,5G技术正式商用,对未来传媒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5G大带宽、低功耗、低時延的特性为新闻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将持续加速传媒深度融合,开启媒体智能化、数字化、视频化时代。此外,5G技术热潮涌来之时,传媒业需要对技术进行多元思考和理解,在享受技术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更要深思其所带来的多重挑战。
【关键词】5G 传媒 展望
纵观世界文明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生产力的大幅跃升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从第一代移动通信到今天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每一代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科技水平。信息技术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五代移动通信大带宽、低功耗、低时延的特点,突破了人与人之间通信的边界,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间的通信,开启了一个万物皆媒、媒生万物、万物互联的社会。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2019年10月31日,三大运营商共同宣布5G启动商用服务。5G将为商业、工业带来重大机遇,开启一个突破限制、加速进步的时代。随着5G商用进程的深化,5G技术将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裂变式发展,赋能医疗、教育、交通、娱乐、传媒等行业,激活众多新领域。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非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①5G时代传媒业将出现新的科技化浪潮和新的数字化场景,未来传媒各个细分领域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5G时代传媒发展新趋势
5G时代从技术演进看,媒介业务已经从标清、高清升级到4K,并即将进入8K,向更高分辨率维度发展,突破高色深、宽色域、高动态范围等多个技术维度,为用户带来多重体验;从发展前景看,5G融入多项技术,驱动传统传媒产业革新,推动传媒业态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一)5G开启全面视频化应用新时代
信息传播作为人类活动的要素,任何新技术的介入都会形塑人类活动的所有过程。②5G时代通信技术的变革促使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全面视频化,视频将成为5G“标配”,中长视频将占据主流,再度变得流行,5G+8K、5G+VR全面推进8K、VR等超高清技术落地,用户在现场之外也能看到全景化、高清晰度的直播画面。如2019年春晚长春分会场成功测试5G网络4K传输;央视建立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构建超高清直播节目的多屏、多视角应用场景;两会5G+4K/VR直播等,进一步提升用户视听体验,让用户体验“观看”的“在场感”,视频生产向着更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5G时代信息的三维呈现成为可能,让“看到”现场变成“在”现场,信息从以图文为载体逐渐走向全面视频化时代。5G技术+超高清技术,将会加速新一代传媒产业发展。其在突破平面画面的同时,深入到AR、VR等沉浸式全景展示形式,“云采访”“云互动”“云访谈”等新型报道形态,将全面推动以短视频、中长视频为基础的数字传媒行业的兴起,打破视听行业格局。
(二)5G与媒体深度融合,开启智媒时代
5G时代传媒业将实现从“融媒”到“智媒”,从“互联”到“智联”的跨越。海德格尔所谓技术的“座架”促使人把一切存在物当作技术的持存物来定制,无论是身体层面的传播还是情感层面的传播,都无时无刻不受到技术的影响。③4G时代,媒体已对VR、AR新闻报道做过尝试,但卡顿、分辨率低等问题使用户体验效果不佳。而5G与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技术的联动融合,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引发智能视听领域的大变革;5G的大带宽、低时延等特性解决了超高清视频传播的技术问题,能够在视频采集回传、视频素材云端制作以及超高清节目播出等方面提供稳定的实时传输,在大型赛事、远程医疗、安防监控等领域有很大发展潜能,实现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的充分结合,极大地优化用户感知能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5G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内容生产方式变革,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将成为新常态,镶嵌于整个传播过程,AI主播、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促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强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未来媒介将无处不在,无所不在。2019年,国家对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新要求,在技术赋能和媒介赋权的双重作用下,近年来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成为学界热议话题之一,凭借内容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激活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联动,满足立体化、场景化信息体验,搭建全新智能传播平台。
二、5G时代传媒发展新场景
5G的三大应用场景分别是:eMBB-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增强移动宽带业务,主要面向高清直播、VR体验等;mMTC-大规模物联网业务,主要服务于医疗、交通、家居等社会领域;uRRLC-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业务。未来,在5G应用场景不断细化后,5G信息传播的触角也会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的传播以用户使用为核心,面向多元化、差异化的场景,创新信息组织、传播形态。彭兰教授指出,移动时代媒体面向不同场景提供针对性内容与服务的思维开始出现。④
(一)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从通信技术迭代变化的历程来看,2G开启了文本时代,3G开启了图片时代,4G开启了视频时代,而5G全面开启了万物互联时代。5G时代“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原有的互联互通界线将被重新整合”,所有的“人”和“物”都将共在于一个技术所建构的有机数字生态系统之中,内容与信息将通过最优化的方式进行传播。⑤5G时代人、自然物、虚拟物都被“具身化”,技术的发展与智能设备的使用让我们身处一个“万物互联”的环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时刻在线,随时互联,有效打通了人联网和物联网。蓝江教授指出:“万物互联意味着任何身处其中的主体都被转化为数据,成为‘数字在场,可以在巨型的互联网中发生交互。5G的价值正是在于形成了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数字通信传播网络。”⑥未来,各类新的媒介将不断涌现,媒介边界也将逐渐消融,实现所有人、所有物、所有数据、所有信息、所有时空节点的连接,迈向更大范围的“大传播”时代。
(二)重构终端生态版图
5G并非4G的简单升级,而是一次技术革命,终端设备会发生质的变革。4G時代终端设备以智能手机为主,5G时代终端快速向泛智能终端拓展,涵盖家电、汽车、穿戴设备等。手机头部厂商要抓住5G时代泛智能终端蓝海发展机遇,如小米率先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华为也将其AIoT战略升级为全场景智慧化战略,共同引领国内手机厂商从手机到泛智能终端的生态式布局演进。5G时代任何一个事物都具备信息呈现功能,从智能手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这些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再到移动驾驶工具等,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信息终端互联互通,每一种终端设备都具备了智能化、数字化、无线化的特点。5G网络特点将进一步弱化用户对终端设备的功能性需求,终端设备不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仅需具备显示功能,计算能力在云端进行,即所谓“瘦终端”。
(三)加速生态场景布局
5G革命性的意义在于与医疗、交通、教育等的融合催生不同行业的变革,满足了垂直行业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场景越来越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成为虚拟与现实世界连接的载体。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机器人、无人机等都是5G应用的场景。VR、AR将会迎来爆发,5G高速率、低时延的特点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使得阅读能够调动各类感官,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读书变得更为有趣。社交媒体方面,5G为视频社交赋能,用户视频社交体验与交互性的优化将推动视频社交渗透率大幅提升。张洪忠教授认为,5G时代的传输技术将颠覆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带来虚拟现实社交新模式。⑦5G作为物联网的基础,将实现家庭终端的智慧交互,这样一个万物皆媒时代将会到来,跨界融合将成趋势,生活即内容,虚拟即现实,场内即场外。
三、5G时代传媒发展新变化
5G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特点,必然对信息传播方式、内容生产模式、用户感知渠道等带来深刻影响。新技术的介入会引发传统传媒领域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媒介生产关系边界的拓展,信息资源配置的重组,进而推动整个媒介生态的变革。
(一)信息系统的重构
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等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拓展和维护的系统。5G+VR全景视频,在实现转播技术轻量化的同时,也优化了采编环节。
5G大带宽、低延时的特点使得它可以支持体验4K、8K超高清视频,支持异地互动和内容协同合成,传输将更加流畅。5G时代屏屏可传播,处处皆入口,任何事物都可作为信息接口,让我们融入虚拟世界,呈现出一种人机共生的样态。以智能家居为例,在5G低时延和物联网的作用下构建智慧家居,实现家居设备智能化互联,并且提升设备间的智能响应速度。相比人的能力,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在感知深度、广度、精确度方面有显著优势,利用传感器所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可靠的大数据分析,为你无缝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满足生活的需求,打造具有虚拟和沉浸感的体验。依靠5G网络的高速传输能力,无论采编人员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将现场获得的图文、声像信息及时上传至云端数据库,将所获得的原始资料交给编辑人员,进行统一加工、集中处理,形成模块化的素材库,打造云端流媒体数据库。同时还可以以云端数据库为核心,通过平台驱动业务流程,实现具体业务生产。通过运营支撑平台整合,完成内容审核、分发、管理的对接。当全部素材资源都聚合在一个数据库中,编辑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媒体形态、传播特征,将资源按照需求组合生产出相应的内容产品,再通过云端流媒体服务器面向不同的媒体渠道进行传输。
在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和5G的深度融合也将带来新的改变。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5G在规划、运行、维护等方面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根据当前的网络能力以及用户对业务质量的不同需求,基于5G网络虚拟化、灵活化、定制化的特点,实现对网络和平台资源的调度,对用户提供不同侧重的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入人脸识别等AI 技术,实现对资源内容的标签化管理,辅助编目和检索,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内容资源的全日监控。精确化数据统计,方便内容和用户资源的管理,5G和AI的交融发展,将持续创造巨大价值,催生个体潜力,丰富人们日常生活,进一步激发大众创造能力。
(二)用户平台的重建
5G时代用户为王的服务理念将发挥得淋漓尽致,现有的内容形态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和优化。与此同时,4K、8K超高清视频将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逐渐实现大规模普及。5G还可以激发媒介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内容产品的升级革新。基于用户地理时空、周围景物、心理状态、社交氛围等信息,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场景服务。端、屏是5G时代的交互界面,5G时代一切介入物联网的终端设备,都可以成为人机互动的入口。从视听介质来看,我们已经从单屏进化到了多屏世界,并逐渐迈向跨屏时代。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等,用户的内容消费不再仅仅围绕着单一终端,而是多种终端共同作用。5G的高速率提高了用户端的互动频率, 利用手机、电脑、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传感器等介质,创造使用场景,在不同场景之间随意切换,打造一个更加多元、互动、服务、体验的跨屏生态系统。未来面对海量数据,传媒必须立足不同场景用户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全面分析用户画像,精准洞察用户偏好,以最适配的方式提供内容,增强用户黏性,拓展信息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维度。
(三)媒介业态的重塑
5G时代将持续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打破不同终端内容产品之间的壁垒。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写作、智能算法推荐、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逐渐普及,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成为新常态。新闻媒体智能化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全面提升,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将大行其道。作为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媒介形态进化是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⑧未来媒体将会嵌入我们的生活达到“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5G时代媒体将从全时空传播到全程媒体,跟进新闻采集、编辑、加工、分发各个环节,对新闻生产全过程“直播态”呈现;从全现实传播到全息媒体,打破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隔阂,做到立体式、还原式传播;从全连接传播到全员媒体,新闻生产将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员,新闻进入社会化生产阶段;从全功能传播到全效媒体,合理利用资源,达到传播效果,未来将以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形态呈现,催生传播关系流动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触达智能化。5G去中心化的传播特点,使得传播主体分化,有效激活用户活跃度,观点呈现多元化。正如鲍德里亚在《意义在传媒中的内爆》一文中所提出的:“当代社会虽然充满了传媒资讯,但大部分信息和意义却‘内爆为毫无意义的‘噪音,不再有任何内容可言。”
四、5G时代传媒发展新挑战
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5G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消费、娱乐等方方面面都将迎来巨大变革,会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再造和重构。但是在享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更要反思未来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使技术的发展真正达到为人所用。
(一)即时记忆抑或永恒记忆?
5G时代我们的记忆还能存续多久,是永恒还是即时,网络给我们永远被记住的能力,也加速了我们随时遗忘的能力。前一秒我们还在看一个灾难片,下一秒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搞笑视频而遗忘前一秒的悲伤。未来普世价值将变得支离破碎,公众记忆也会因为媒介的升级愈发去中心化,在视听双重刺激下,我们得到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我们是该欢喜还是忧伤?
(二)虚拟在场抑或真实在场?
蓝江将5G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归结为数字在场。他认为,5G技术将实现在另一个空间中的行为的可能性,通过将当下的物理空间进行数字编码和高速度、大容量的传递,一个固定空间中“我的”存在可以实现在多重空间中的数字在场,带来人的主体的延伸。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5G时代媒体将是人的全方位延伸,客观世界与主观虚拟的“交融”。李普曼笔下的“拟态环境”更为真实化,媒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仿真空间,营造出一种可穿越于古代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的穿越感和汇聚此地与彼地的新鲜感。我们可以自由徜徉于一个“信息随心至”的社会,然而我们还要警惕,未来在带来享受和自由的同时,是否也会加剧对我们的束缚?虚拟与真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哪些是亲身体验?哪些是虚拟仿真?什么是真实,愈来愈变得难以界定。我们认识世界通过媒介与感官,但是却无法保证媒介与感官的可靠性。
(三)加强网络隐私保护
5G时代迅速到来,一个超联结社会全面开启。随着技术的演进,直接掌控数10亿用户信息的拥有超级权利的网络平台已经全面崛起,在使用网络的同时用户不知不觉间将本应属于个人隐私的数据,自然而然的让渡给了网络平台,一切皆可传播,一切皆被传播。用户社交媒体、消费行为、关注热点、生活足迹等个人信息和数据的不断汇聚,被各类平台掌握和利用,我们在哪里?浏览什么?喜欢什么?平台比我们更了解自己,造成对用户更深的监控。平台在汲取用户消费信息的同时,也承载了大量用户的个人隐私,未来网络监管的难度加大,隐私保护的边界不断被刷新。一方面,相关机构需要引入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产业界还应同步开展安全技术产品研发,以便5G网络为不同场景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安全服务,确保通信安全。
五、结语
正如厄休拉·富兰克林所言,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综合,而是一个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關。技术从未向它所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⑨不论5G时代传媒业如何变革,其以专业和责任为准绳的核心价值不会改变,我们需要冷静的分析和思考,尤其需要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审视机遇背后的挑战与危机,在媒介社会化的拐点上,共筑安全防线,坚守真实,做好沟通纽带,助力和谐社会构建。
注释:
①[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②[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3.
③于雪,王前.人机关系:基于中国文化的机体哲学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01):101.
④彭兰.5G时代“物”对传播的再塑造[J].探索与争鸣,2019(09):55.
⑤彭建,周钰哲,孙美玉等.5G十大细分应用场景研究[N].中国计算机报,2019-07-15(12).
⑥蓝江.5G、数字在场与万物互联——通信技术变革的哲学效应[J].探索与争鸣,2019(09):38.
⑦张洪忠,丁磊.5G时代的VR社交会取代微信吗[J].新闻与写作,2018(07):47.
⑧喻国明,杨雅.5G时代:未来传播中“人-机”关系的模式重构[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01).
⑨[加]厄休拉·M·富兰克林.技术的真相[M].田奥,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李士艳,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师;胡瑞静,甘肃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