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策略下激活写作思维的实践探究

2021-07-11范天蓉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写作思维比较阅读写作能力

范天蓉

【摘 要】在核心素养提升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仅能引发读者思考,还能发现写作规律,从而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比较阅读 写作思维 写作能力

比较阅读,可以读出文章之间的相同点或规律,也能读出不同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目前全国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单元提示中都呈现了所要达到的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这种明确了要求,再对一篇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的策略运用,能让学生迅速把握关键信息,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是“获取”,而写作是在“获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两者密不可分。有意识地进行写作上的比较阅读,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一、从“唯一”到“多元”的思维转变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阐述了语言的三个用途:其一为实际用途,用以影响他人;其二为社会用途,用以交际交往;其三为理智用途,用以产生思维。杜威强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语言的第三种用途——发展思维。按照杜威的建议,我们发现思维教学应在写作教学全过程中相伴而行。

在小学生的写作中,有些固化的思维,需要我们去打破。下面以实践中的两个打破固化思维例子进行说明。

1.打破“提示语在前”的固化思维

在没有进行提示语位置变化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只用“在前”这一种模式。即使在教学后,学生也还是习惯于“在前”的模式。

通过比较阅读,将会打破学生的这一惯性思维。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在学习《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其提示语在后。让学生比较阅读《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学生很快发现,提示语在后的情况大量出现。再让学生比较阅读《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其中三处出现了相同的话,提示语在中间。在这一篇篇课文的“例证”下,学生摒弃了“提示语在前”的单一模式。

当学生在写作中掌握了提示语在前、中、后的三种情况后,让学生比较阅读《小狗学叫》,学生又发现了新的情况——省略提示语。

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用教材比较阅读,还可推荐学生利用课外读物进行比较阅读,如“淘气包马小跳系列”。

通过一系列的比较阅读,学生对提示语的位置有了新的思考:提示语在前、中、后的三种情况比较常用,省略提示语、提示语单独成段的情况偶尔用到。

2.打破“外貌写开头”的固化思维

学生作文常常将外貌描写作为开头,“外貌写开头”已经成为他们的惯性思维。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桥》《金色的鱼钩》《慈母情深》,打破他们的惯性思维。《桥》一文,外貌描写只有“清瘦”一词,但出现在文章中间,学生知道了外貌還可以写在文中。《金色的鱼钩》有两处外貌描写,第一处写了“炊事班长”的个子、背、脸、颧骨、脸,第二处写了眼睛,打破学生“外貌写一次”的惯性思维。《慈母情深》有三处外貌描写,第一处写“背”,第二处写“眼睛”,第三处写“手”,学生知道了外貌还可以写三次。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外貌描写可以写在开头,也可以写在中间,那么,能不能写在文章结尾?课文出现一处、两处、三处外貌描写的,可不可以有四处、五处?出现几处外貌描写,抓的是不同的“五官”,可不可以抓同一个“五官”进行描写呢……

二、从“读者”到“作者”的思维转变

阅读是“吸收”行为,小学生在“吸收”过程中,常常扮演好“读者”中“读”的身份,更多地关注内容,而忽略了“读者”也可以扮演“作者”的角色,比如在写作上的思考:作者是怎么安排素材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读者感动的?如果我来写这个主题会怎么样?……

假如,我们常常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写作,这样的“吸收”一定会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发展。

下面以两个实践事例进行说明,说说如何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写作。

1.素材的多少不是关键,关键是怎么处理

将课内文章《父爱之舟》和课外文章《拐弯处的回头》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父爱,《父爱之舟》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用八个场景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而《拐弯处的回头》只用了一个动作——“回头”,就将父爱浓烈地表达了出来。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写“父爱”“母爱”等主题时,不再因为脑中的素材“太简单”而无从下手,一个“回头”动作都能写出一篇美文,有什么比这还简单的?也不会因为素材“太多”而无从取舍,八个场景能组织起来,还有什么不能写的?

2.“实际语言”不是关键,关键是“决定性语言”

学生作文以写人写事居多,在写作文时,常常把“实际语言”写下来,显得多而杂,没有重点。当然,也有学生完全忽略“实际语言”,写作时采用叙述方式,文章缺乏生动性。

让学生比较阅读《桥》《青山不老》《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作者如何选择出“决定性语言”。《桥》一文中,面对洪水的到来,人们乱哄哄的,这时人们肯定说话了,但作者没写。“党员也是人。”“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组对话为什么要写出来?为后文老支书揪出党员儿子,让他排到后面去埋下伏笔,这就是“关键性语言”。《青山不老》一文,“我们”与老人在屋里说话,说了什么,作者一句也没有写。老人陪“我们”看树林,肯定也说了不少话吧,但作者只写了一句:“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这句话概况了老人的坚守:他要用树护住这片土地。表达人物的主要情感,就是“关键性语言”。《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结尾处有段对话:“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妈,昨天是4月28日。”这话照应开头,又突出了文章主题,是“关键性语言”。

这样的比较阅读,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进行下去,自我发现,自我认识,从而真实可感地加以运用。

三、从“现实”到“想象”的思维转变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写作强调的是作者的心理感受。而学生常常在写作中过于强调“现实”,真实地记录一次活动、一个游戏、一节课……如果碰到写同一内容时,他们甚至还会争论某个细节谁写的是对的。如果,写作是真实记录“现实”,那么,一个班的学生写同一活动的文章,就会是一模一样的。这样,写作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文章还有什么精彩可讲?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展写作想象思维,让学生在相同的“现实”下,加入“想象”,写出精彩纷呈的作文来。

1.加入“想象”,景色变美了

写景类的文章加入想象,会让景色变美。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眼睛所看到的“现实”是——梧桐叶落在了湿漉漉的水泥道上,没有美感可言。课文中,作者将粘了叶子的水泥道想象成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将梧桐落叶想象成金色小巴掌,将棕红小雨靴想象成蹦跳的小鸟……一系列的想象,水泥道美极了,心情也美极了。

《秋天的雨》中眼睛所看到的“現实”是——秋天的颜色很多,仅此而已。课文中,作者想象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些颜料给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装点出一个多彩的秋天。并且,把银杏树叶想象成小扇子,把枫叶想象成邮票,这样想象的美,带着浓浓的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加入“想象”,人物写活了

作文离不开“想象”,文章中写到人的时候,有了“想象”,人会鲜活起来。比较阅读《月光曲》《少年闰土》,采用的都是想象画面的方式。

《月光曲》中想象皮鞋匠看到的画面:大海由波光粼粼到狂风大作。这一想象,在表现月光曲的美妙的同时,将他陶醉的样子写活了。《少年闰土》开篇就是想象的一个美好画面:闰土在瓜地刺瓜。这一想象,将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写活了。

在阅读教学中点拨启发,使学生学会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引导思考,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自主比较阅读、主动探究发现,不断提升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吕映.比较阅读的实践智慧[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1).

猜你喜欢

写作思维比较阅读写作能力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思考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相结合策略探究
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