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下的英语故事板块教学探究
2021-07-11葛海玲
葛海玲
【摘 要】主题意义下的故事板块教学要求从主题意义出发,确定以主题意义为依托的教学目标,创设与主题意义相关的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并辅以图片解读和问题设计等,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板块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主题意义 故事板块教学 深度阅读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英语课程标准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我们现在使用的译林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学生通过不同板块的学习,最终能够熟练运用本单元的所学谈论该单元的话题。其中的故事板块通常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背景,配以生动有趣的图片,引出本单元的话题。
想在主题意义下更好地进行故事板块的教学,需要我们研读教材,探究该语篇所承载的主题意义,思考如何通过文本学习、活动形式、问题设计等更好地服务于主题意义。本文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 Story time为例,探讨如何在故事板块的教学中有效地对文本主题意义进行探究。
二、主题意义下的故事板块教学
1. 话题分析,确定主题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做到科学地把握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部分在整册教材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话题是signs(标志),而Story time讲述的是Mike、Helen和Tim三个人在购物中心的不同地方遇到了四个标志,在Mike的讲解下Helen和Tim从了解标志意义到遵循标志,再到最后的劝告他人遵守标志的故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能够了解文本这四个标志的意义,并初步感知如何询问标志意义,同时体会标志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最终养成遵守标志、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基于对单元话题以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授课教师将学习文中标志定为文本学习的主题,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标志出现的位置、标志的意义以及背后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到遵守标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遵守规则的行为品质。
2. 情境创设,体验主题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要“将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真实地去体会并运用所学。本节课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物、语言描述创设多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
片段一(师生学习文本第一部分内容):
T: Lets look at the first sign. What does it mean?
Ss: It means the floor is wet.
T: We know it means the floor is wet. What should we do?
Ss: We should be careful.
T: OK, boys and girls, one day, you walk at a shopping centre. There is a sign (師拿出Wet floor的标志). An old lady comes, what will you do? What will you say to her?
S1: Be careful, grandma.
T: Good.
S2: Watch out. The floor is wet.
T:Nice.
S3: Look at that sign, it means the floor is wet. Be careful.
T:OK,now, can you act it out?
(学生表演)
片段二(师生共同学习文本第三部分内容):
T: Why do we have a sign “No littering” in the juice shop?
S1: The rubbish will make the juice shop dirty.
S2: The rubbish can ...
T: Yes. We have juice. We need a pipe, right? When we pick the pipe from the plastic, what will we do with it?
Ss: Throw it into the rubbish bin.
T: Good. But think about it. One day, there is some rubbish in your hand, but there is no rubbish bin.What will you do?
S3: I will put it into my pocket. When I find a rubbish bin, I will throw it into the bin.
S4:...
标志本就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即使注意到也并没有细细去体会标志的含义。教师在处理文本标志时,给出了该标志可能出现的情境,学生置身其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将课堂所学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达到深度阅读文本的效果。
同时,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以第三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如片段一中提醒他人注意标志,懂得关心他人。在片段二中思考常见的一个问题:手中有垃圾但是没有垃圾桶时,你会怎么做?通过思考,学生不仅学会了标志的意义,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继而形成一种优良的品格。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本节课的主题意义。
3. 图片解读,理解主题
插图是配合文本内容而呈现的图画,不仅提供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还能以直观的视觉信息弥补课文中文字描述的不足。译林版英语教材的故事板块绘制了像绘本一样的插图,颜色鲜艳、人物生动、故事有趣,本就是一个非常棒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引导学生去读图、识图并用图。学生运用想象,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演绎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文本主题。
(1)配文插图,创编文本内容
本节课中,教师在处理文本最后一部分时,让学生观察图片,想象对话内容,并演一演(见图1)。
学生通过前三个部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此时教师让学生4人为一小组,发挥想象,在表演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所学,提高想象力和积极性。他们在解读图片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体验和揣摩图片人物心情和语言,不仅运用了上一环节总结的讨论标志意义的句型,同时更加理解了主题意义。
(2)巧用留白,提炼主题意义
教材因为篇幅有限,加上学生本身语言量的限制,呈现的语言文字并不能完整地体现主题,但是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尤其是一些隐形信息,其中留白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很多发挥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图片观察,可以发现Mike是熟悉标志意义的,而Helen和Tim不太认识。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Tim 由一开始并未注意到服装店前的“Wet floor!”标志到询问果汁店的“No littering.”标志,再到遵守书店“No eating or drinking.” 标志,最后在餐厅看见“No smoking.”标志时,能够对违反标志的行为提出质疑。
发现标志—理解标志意义—自我遵守标志—约束他人遵守标志,其实就是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可以自主发现这一变化,从而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意义。
4. 思维碰撞,内化主题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或说明的表述上,而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和解释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
(1)适时的追问,抓住思维的契机
笔者记录下了一段关于“No feeding.”标志的师生对话,记录如下:
T:What signs can you find in the song?
S1: I can find “No feeding.”.
T: What does it mean?
S1: It means we cant feed the fish.
T: Why cant we feed the fish?
S1:The fish can be big.
T: The fish can be big. Isnt it good? Why?
S1: The fish can be fat.
T:Yes. But the fish becomes fat. Is it good? Any other ideas?
S2: The fish will eat a lot of food. Thats bad.
T: You mean different people will give different food. If the fish eat them all, thats bad. Right?
S2:Yes.
教师在与学生谈论歌曲中的标志时,不仅仅是让学生说出标志名称,更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说出标志的意义。通过一次次的追问,“逼”学生一次次检验自己的答案,从而完善自己的答案。在这样一个高质量的追根究底的来回问答中,学生一点点接近标志背后的意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层层思考得出答案后,更加意识到设置标志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懂得遵循标志的必要性。
(2)可行的高阶活动,促进思维的發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高年级课堂的精彩之处应该在于学生思维的碰撞。
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设计评价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以及批判性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在处理“No eating or drinking.”标志时,教师问道:“Do you like drinking? Do you like reading? But why we cant eat or drink in the bookshop?”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或许很多学生面对这个标注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教师将这个问题抛出来,引导学生明白“We can eat and drink in our home when we are reading, but we cant do that in a bookshop.”,理解个人行为与公共场合的关系。
在文本处理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思考“What do the signs mean?”这一问题,其实是对本节课主题意义的理解。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能明白“Signs mean rules. We should obey them.”。
5. 学以致用,提升主题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载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
在本节课拓展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为自己学校制作标志的活动(如图2)。
学生学习完文本后,对标志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懂得标志意味着规则,我们需要遵循标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标志,其实是让学生思考校园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演绎自己设计的标志,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自己对校园标志的理解,实现了主题意义的提升。
故事板块呈现的内容有趣且不复杂,很多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只关注于对文本表层信息的处理,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教师从主题意义出发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主题意义,通过图片解读以及优质提问,让学生在解读、反思、总结中提升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将自己的所学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尤杰聪,陈雪琴.小学英语教材研读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16(18).
[2]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
[3]金晓莹,胡亚琴.利用课本插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8).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英语教师,2015(16).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三转三辩: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论文,课题编号:D/2018/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