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资源 凸显教学本质

2021-07-11陈华忠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量角器数学课程小数

陈华忠

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挖掘教材资源,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科学地、灵活地、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激活课堂教学,明确运用价值,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地挖掘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学习,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挖掘教材中生活化资源。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知识生活化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学习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新知。

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本节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四个方向,即:(1)认一认方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太阳入手,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让学生比一比具体的升落位置上,感受东西方向并理解相对性,南北方向相对性就不难体会了。(2)记一记方向:结合自己的校园来记一记这四个方向,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有的用身边的同学来记忆,有的用校园内的各个建筑物来帮助记忆,有用四周的树或标志来记住方向,再引导学生比较,让他们记住四个方向。(3)辨一辨,准确记忆四个方向,刚才我们坐在教室里,用我们熟悉的事物记住了四个方向,很棒!那么你们觉得要说清四个方向,至少要知道几个方向就行,为什么?师追问:如果我们处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或者野外迷路了),你有办法辨出方向来吗?生:可利用太阳、北极星等知识来进行辨别,既丰富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挖掘教材中活动性资源。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亲身体验新知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活动性资源,组织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并掌握新知,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在解答“一张长2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3.挖掘教材中拓展性资源。

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依据教材的内容灵活地进行处理,适当地进行拓展,加大探索的力度,提高思维的难度,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时,把课题改为“今天我当家”,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改编成亲切、有趣的生活情境,并用课件出示:(1)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用平时零花钱中的65元给妈妈买一份生日礼物,余下150元想捐给希望学校。(2)今天是周六,李华说:“今天由我当家,早晨拿着爸爸给我当家的钱,上街买了三个特香包,每个6元,还剩下82元。”大家猜一猜,李华的爸爸给她多少钱?(3)吃了早餐,李华去市场買菜,她买了2千克花菜,每千克3元,3只螃蟹,她付出100元,找回了7元,每只螃蟹多少元?(4)她忙了一天,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我数了数钱,还剩下125元,于是来到水果摊前,看到苹果每千克10元、梨每千克6元、橙子每千克8元。她想买两种水果,还得留下55元买一个生日蛋糕。那么,她应该怎么买呢?教师将这四道习题串成了“今天我当家”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主动探究,去分析、去解决,课堂呈现得灵动而鲜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内涵,明确运用价值

时下,随着课改深入推进,提炼各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关键,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课程的价值观。那么,数学教材的价值是什么?同时,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的价值学习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1.应用教材资源,体现育人价值。

小学数学绝非抽象的数字与符号,数学教材承载信息,蕴含思想,传达感情,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反映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

小学生对新异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教材往往呈现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数学趣闻、简短数学小故事,引领学生去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更好地领悟问题的本质,也能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通过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来历,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的生活的需要,从而在感情上促进学生对“圆周率”这一概念的接受,激励学生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民族精神,树立起民族自豪感。

2.明确编排意图,挖掘价值资源。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为多种栏目,每一个栏目的编排都有其特有的意图与价值。因此,教师在对内容进行价值方面的分析时,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每个栏目设置、编排的意图,进而用好教材的价值资源。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包括两个知识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通过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所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显得尤为重要。认真分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不难发现,整数除法计算法则的掌握和小数的意义及组成,是突破口。第24页例1王鹏坚持晨练,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得出算式:22.4÷4,学生通过两种方法可以得出答案,第一种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把22.4千米化成22400米,再计算;第二种用竖式计算,这就要借助整数除法和小数组成,22.4是由22个一和4个0.1组成,22除以4商5余2,5表示5个一,写在个位上,余下2个一和4个0.1组成24个0.1除以4,商6个0.1,6应该写在十分位上。这样,以建立在数的组成为基础理解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算理,其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处理小数点这一步,“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3.结合学习活动,创造价值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以图片的形式静态呈现的。许多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知识与方法层面的信息,而忽视了价值层面的信息,即忽视了具有发现与创造价值的信息是潜藏于学习内容的方方面面之中的,是隐匿于学习活动的点点滴滴之中的。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应以“一分为二”的辩证眼光去理性看待,在读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只要找到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就可以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活用教材,做教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节课时,关于角的教学程序是:认识角—度量角—角的分类—画角。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可以发现一个弊端: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一要“点点重合”,即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二要“边边重合”,即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三要“辨明刻度”,即看角的另一边落在量角器的哪一条刻度线上。可是,当学生面对一个个需要测量的角时,似乎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且不说内外圈的刻度弄不清,就连边重合的操作也显得不知所措。

我们认真分析教材的例1所安排的两组角,既有开口向左的,又有开口向右的,其中就蕴含了一个要求,学生要学会测量不同方位的角。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先画角再量角。然后,让学生在复印的几张“纸量角器”的学习单上,要求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各种度数的角,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汇报交流时,学生津津乐道: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顶点,即“点与点重合”;把量角器的其中一条零刻度线当成角的一边,而量角器中的几度刻度线就是角的另一边了,即“边与边重合”。这样,同一度数的角既可向左开口,也可向右开口……为此,通过这样调整,再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既巩固了角的形成过程,又为量角规范了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画在纸张上的角,也是胸有成竹了。而且,学生还会根据不同的角要么延长角的一边,要么转动量角器进行正确的测量,满足了现实生活中对角的度量的需求并获得成功学习的快乐。

猜你喜欢

量角器数学课程小数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失踪的小数
量角器
认识量角器
量角器的故事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