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里的“秘密”
2021-07-11
前不久,杭州一位小學老师的“教育盲盒”上了新闻。
盲盒里装着的是各种随机奖惩措施:学习进步的同学可能收获“一包小饼干”“免写作业一次”的奖励,犯了错误的同学则可能会受到“偷偷为班级做一件好事”“下周班会课表演一个节目”等“惩罚”……盲盒一推出,就在孩子中引起轰动。
不仅如此,我们的身边已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盲盒。
铅笔、橡皮、圆珠笔、尺子,10元左右一个的“文具盲盒”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南京一位“90后”菜摊摊主推出“菜场盲盒”,解决了年轻人“今天吃什么”的焦虑;不少美妆品牌推出“明星产品试用盲盒”,让消费者享受随机试用带来的惊喜;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更是多次脱销——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被藏进土中,消费者拿起“迷你版洛阳铲”层层下挖,再细细扫去浮尘,才能看到神秘“文物”的全貌……
万物皆可“盲盒”?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盲盒变得如此流行了?
●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盲盒,一般是指成系列推出的玩偶,以盒为单位,里面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外包装上不显示玩偶外观,因此在拆封前,消费者不知道里面装着的是哪一款。
这种充满不确定性、带给人刺激感的商品,再加上商家打出的“限量销售”等让人“欲罢不能”的噱头,一时间成了年轻人消费世界里的爆款。
2020年12月11日,在港交所上市的盲盒玩具公司泡泡玛特市值突破了10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68.06亿元)。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透露,他曾经想把盲盒里的东西做成一个个造型各异的U盘,让盲盒看上去有一点功能性。但他发现,当消费者把产品定位为U盘而非玩具娃娃时,就会想到自己已经有一个U盘,不会有再次购买的冲动。“盲盒的吸引力,正在于它的‘无用性,消费者不为功能,只为喜爱买单,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层面的消费,”王宁说,“盲盒就是生活里的‘小确幸。”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韦文琦表示,对学生和上班族来说,写一篇论文、做一个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而盲盒的即时性能让消费者在当下就得到满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比起实用价值,年轻人更注重物品带给自己的情绪价值”。
● “一定要集齐。”
“不集齐一个系列就难受。”有盲盒爱好者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一开始也是“佛系玩家”,单个单个买,后来因为强迫症,慢慢转向成套成套买。
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表示,她在盲盒上已投入上千元。“最开始买盲盒是因为盒中的玩偶新奇、可爱,后来在‘一定要集齐的执念下不断‘剁手,感觉这些小物件能让生活更加精致,让我从忙碌的生活中得到‘解脱,收获快乐。”
抽多少才能集齐?以泡泡玛特的产品为例,一组系列产品一般有12个基础款,外加一个隐藏款。隐藏款的价格和基础款一样,但数量稀少,抽到的概率只有1/144。以59元的常见定价计算,理论上获取这种盲盒需要8496元。
● “卖出去也不亏。”
许多盲盒玩家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就算自己抽到不喜欢的或者重复的,如果能卖出去也不会亏很多。于是,盲盒二手交易市场应运而生,更有人期望借此“致富”。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大量二手盲盒玩偶等着被“认领”,隐藏款和热卖款的价格甚至高于原价10倍,但与此同时,许多已拆的“平平无奇”的普通款,降了价也还是卖不出去。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盲盒炒作到几十倍的价格,针对的主要是某些特殊款式,这种炒作行为虽然并不违法,但盲盒是否真的有那么高的价值却要打个问号。这种人为炒作起来的高价存在泡沫,如果以此为投资工具,可能风险会比较大。”
● “我找到了归属感。”
盲盒爱好者们有自己的潮玩社区,他们在里面分享、交换潮玩,交流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的小朱说:“每次潮玩品牌和我喜欢的IP联名出品盲盒时,我都会试图集齐所有款式,‘买买买的过程让我很满足,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热爱的亚文化小圈子中找到归属感。”
● “抽盲盒,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穷,但停不下来,这东西有毒,上瘾。”网友小川表示,为了买盲盒,自己常常会花光当月的生活费,还透支了信用卡,虽然每次因买盲盒而囊空如洗后都会后悔,但手里有了钱还是会去商场光顾盲盒的生意。在百度贴吧等网络论坛上,甚至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借网贷买盲盒。
停不下来的还有孩子们。
2020年初,有新闻报道,山东胶州12岁女孩偷偷用手机转出妈妈的存款,分三天在商场购买了一万余元盲盒。广西南宁何女士的外孙女也迷上了盲盒,每次放学路过文具店,都吵着要买盲盒。“起初我搞不清楚什么是盲盒,看孩子喜欢就给她买过一两次,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何女士说,外孙女买盲盒都是指定牌子,一个几十元,更无奈的是,每次孩子拆完盒子就不玩了,“感觉她并不在意里面的东西,只是为了拆而买。”
● 相关数据
天猫发布的2019年《“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潮玩手办排名第一。其中,盲盒已经超越潮鞋和电竞,成为中国“千禧一代”最爱“剁手”的项目。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在过去的一年里,有20万人花2万元购买盲盒,这些购买者的年龄集中在15至35岁之间。有些疯狂的消费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万元购买盲盒。
招商证券发布研究报告估算,2023年中国盲盒的市场规模可达228亿元人民币。
在微博上,“盲盒为什么让年轻人上瘾”的话题阅读量已突破4.8亿人次,有1.5万条相关讨论帖。
感谢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和德清县第一中学的 同学和老师参与讨论
#盲盒为何这么“热”
杭州高級中学钱塘学校 周辰芮老师
小小盲盒,治愈生活
作为一名狂热的盲盒爱好者,也许是受了商家“人生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的理念的蛊惑,在第一次看到Molly公仔(某一盲盒款式)时,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从此入了“坑”。对都市中的“打工人”来说,盲盒是一种“悦己”消费,拆盒的瞬间,便能扫除生活中的疲惫。
吴蔡天/毛愉馨
“热”的是盲盒,也是个人的精神消费需求
“盲盒热”的现象,源自消费者追求刺激与满足自身好奇心的心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注重精神消费。平淡的生活中,“开盒”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还让部分消费者在“盲盒玩家圈”找到了存在感与归属感。盲盒拥有的不确定性,也寄托着大家对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的美好向往。
#“盲盒热”背后的隐忧
胡婧怡
盲盒“黑白面”
摩登时代,从电竞、潮鞋再到潮玩,盲盒的出现是必然中的偶然。万物皆有两面性,“教育盲盒”“考古盲盒”为其“白面”,一个显示教育方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一个推广传统文化,让世人走近文物。但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盲盒,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跟风心理,进入“为买而买”的误区,若不加以引导,便会走向其“黑面”。
沈锬慧/滕厚沣
盲盒折射出内心的浮躁与空虚
“盲盒热”,究其所以然,是它切合了当下人们的心理——浮躁而求异、空虚而求满。追求这种唾手可得的娱乐感和满足感是人性的本能,但我们不能只追求感官上浮浅的刺激与满足,更重要的是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事实上,现代人审美趣味的“下沉”并不是特殊现象,当代年轻人应培养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娱乐方式。可以买盲盒、拆盲盒,但若深陷其中,就是为物所役了。
曹莹
不要堕入吸食时间和金钱的黑洞
年轻人因生活、学习压力大,用拆盲盒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本无可厚非,但因对集齐盲盒中成套的玩偶产生执念而投入大量钱财、精力就得不偿失,只会让自己身陷欲望的泥潭和财务的危机。
曹鑫烨
看到作用也要看到风险
抽盲盒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成为一个释放压力的窗口、一种心情调适,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喜欢盲盒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聚集,也能让人获得归属感。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盲盒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大多数盲盒只是一个娱乐化的消费品,如果人人抱着“赌徒心理”,疯狂炒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市场泡沫,带来金融风险。
#我们如何对待盲盒
朱郑可伊
不必如临大敌,只须理性面对
盲盒对人的吸引力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游戏上瘾。对待盲盒也好,虚拟游戏中的抽卡也好,我认为大部分年轻人都是比较理智的,不会因为玩了几次就控制不住自己。在我们平凡无奇的生活中,本就需要一点小惊喜和小失落来点缀,只要学会控制,理性看待问题,就不会陷入赌徒心理的旋涡之中。
盛校垚/陈想
冷静审视,提高判断力
若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购买盲盒的大多是“95后”,因为他们肩上还未有沉重的责任,同时还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容易跟随潮流盲目消费。更有大学生借网贷来买盲盒、小女孩偷转妈妈手机里的钱买盲盒等极端的情况。小众的文化需要呵护,简单的快乐需要保护,但同时也要求我们提高心智及判断力,冷静审视自我的需求,不被眼前的“快乐”牵着鼻子走。
刘婧宇/陈华熙
缺乏理性,永不能免于随波逐流
“盲盒热”的问题不在于盲盒本身,而在于消费它的人。正如之前有“潮鞋热”“潮牌热”,今后也会有别的“热”产生。不论是盲盒还是其他潮流,我们都需要以理性的姿态去面对,而不是让一时的消费冲动,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大的压力、带来更多隐患。若人们为了一时的好奇、喜悦而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风,那么今后也会继续随波逐流的。
闻婧
选择其他积极的方式来排解压力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主义也随之盛行,用金钱换取归属感、陪伴感,许多人认为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在情绪价值的引导下,许多盲盒玩家不惜耗费大量金钱集齐玩偶,但这种买来的归属感和陪伴感是脆弱的、易逝的,在拆完盲盒的几天后,甚至几个小时后就会溜走。在我看来,年轻人大可以选择其他积极的方式来排解生活中的压力,比如做运动,找朋友、家人倾诉等。
拆解盲盒前,先拆解自己的内心
盲盒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竟可以让年轻人如此痴狂?即便囊空如洗、负债累累也在所不惜?这也许是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也许是因为神秘感而心生好奇,抑或是因为上瘾而停不下来。
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盲盒走红的背后隐藏着一只我们看不见的商家的神秘之手。时至今日,盲盒的意义并不在于里面装了什么,而在于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商家为了获取利益,瞅准了年轻人的精神治愈需求,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针对目标人群的心理弱点,展开花样百出的精准营销。心智尚未成熟、消费观还未树立的年轻人,在掏空腰包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理性,忘记自己买盲盒的初衷:花一笔小钱,换一份小惊喜。
因此,拆解盲盒的秘密,要学会拆解商家制造盲盒并进行连环营销的秘密,更要懂得拆解自己内心的秘密。
从本质上说,“盲盒热”折射出的是在当今汹涌的商业文化大潮之下,当代年轻人陷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快节奏生活中,精神存在感、归属感的缺失。他们对深沉、复杂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浮躁的心让他们选择沉迷在潮玩、游戏、虚拟世界里。毋庸讳言,盲盒的出现的确为年轻人平淡甚至沉闷的生活带来一些鲜亮的色彩,有“盲盒迷”甚至认为,盲盒是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也许对于部分“不差钱”的衣食无忧者而言,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是一笔划得来的交易,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为了收集成套盲盒而付出的金钱、精力等代价,会不会在治愈旧伤的同时增加新伤呢?
也许到了该叩问我们内心的时候了:外在于我的盲盒能给我带来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吗?我想追求什么?什么才能让我得到真正的快乐、满足和幸福?
拆解内心,放下执念,重拾理性,进而找回自我。诚能如此,我们也就真正拥有了拆解盲盒秘密的能力。
也许到了该叩问我们内心的时候了:外在于我的盲盒能给我带来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吗?我想追求什么?什么才能让我得到真正的快乐、满足和幸福?
荐读人:刘 一
安徽大学文学院讲师。曾在《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野果》
作 者:[美]亨利·大卫·梭罗
译 者:梁 枫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梭罗说:“我将欣然抓住一切机会去探求,去膜拜,如同向日葵拥抱阳光。每天看到悟到的东西越激动人心,越绚丽多姿,越神圣,我就变得越开阔和永恒。”这就是对《野果》创作精神的最好总括。
读完《野果》后,每当我看到鹭鸟把翅膀收拢在背后,在田埂和池塘的苇丛边来回踱步的样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独自在荒野中采集、观察和思索的梭罗。他对自然的热切探索和直白爱意,坦露出他诚恳甚至有几分天真的“人性”,让读者容易理解和亲近。
《野果》的创作,最初来自梭罗想认识身边一草一木的愿望,这其实是对真实性的质朴追求:我们的生活被无数客体包围,窗外的树也好,篱边的花也好,假如你对它一无所知,它也就沉默着,永远不向你开口。深感于这遗憾,梭罗终于拿起一本介绍植物的书,戴上他那顶改造过、便于储藏标本的帽子,走向荒野,开始观察身边的植物,记下各种野果何时长出第一片叶子、开出第一朵花、奉献出第一簇色彩斑斓的果实。他对草莓、蓝莓、欧白英、荚蒾、松果的描写无不兼具科学的精确和诗的优美,那种清劲而多思的笔调,读起来实在引人入胜。
随着知识的累积,自然逐渐向梭罗呈现出相应的真实性。还不仅如此,梭罗进一步体会到自然和人的心心相印。初夏的草莓就像一颗红彤彤的心,吃下就给人面对一年剩余时光的勇气。棠棣花染白山坡和河岸的时节,人们开始着手準备捕捉西鲱鱼。更不用说有时自然之壮美宏丽,远远超越了人类社会的尺度。大雁湖畔高寿的蓝莓树仪态庄严,株株相连,扎根于陡峭的山坡和湖水之间,宛若湖的美丽睫毛。在弥渡萨克斯,欧洲蔓越莓丛生的蛮荒地带有幸躲开人类的犁耙,始终保持原始古朴的风貌,如同月球表面一样宁静,远离尘嚣。梭罗告诉我们,应该细细体会其中的绚丽多彩和神圣,因为它们是引领人类通向开阔和永恒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