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机处的机构沿革和结构
2021-07-11魏威
摘要:作为清朝最为重要的军政核心机构,军机处的形成和发展沿革。概述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组织结构,以及在清后期该结构的变化和影响。
关键词:清朝;军机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恭亲王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中图分类号:K249.3;D6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4-0006-02
1 肇始与终局
清朝初期,朝庭结构基本承袭明制,重大政令的呈报和颁发,需经由内阁;重要的军事事务则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具奏。康熙中期,皇帝曾命令南书房翰林们起草拟定谕旨。至清朝中期雍正年间,朝廷的中央职能部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机构,称为军机处。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格尔部用兵,而当时的内阁设在太和门外,官员们往来处理频繁的军政事务诸多不便,又很容易泄露机密,于是雍正帝下旨,在隆宗门外设置了一处办事官员值房,选拔内阁中书之中办事谨慎周密者入值,称“军机房” (又称“军需房”)。以怡亲王允祥、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和文渊阁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1]。其中張廷玉对于筹划设计军机处各项基本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发挥了很大作用。《清史稿·列传七十五》记载“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 张廷玉制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笔批发”[2]。
当时军机房仅有值班房舍,而没有办公衙署,是一个非正式机构。此处地理位置上接近内廷,便于皇帝随时宣召值班官员处理政务,虽然如此,但是它从此掌握了原属于内阁的大部分权力,时人称之为“内阁之分局”,而内阁则渐渐变得有名无实。雍正十年,皇帝正式颁发军机处印信,自此,军机处成为正式常设建制。军机处的办事官员称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统称军机大臣[3]。担任军机大臣者都是受到皇帝信任的亲贵重臣。军机处则是秉承皇帝旨意,颁行重大军政命令的朝廷专门办事机构。初期的军机大臣都是兼职,值房最初只是几间简单的木板房,至乾隆帝始下令改建为瓦房。述旨、拟旨是初期军机大臣的执掌,雍正帝时期,大学士张廷玉长期担任军机大臣,负责汉文的述旨和拟旨。乾隆初年,张廷玉推荐汪由敦以代。其时,满文和蒙古文旨意的的起草,另由满洲大臣和理藩院承担。至傅恒担任军机处领班时,拟旨的文书工作开始全面交由军机处所属司员(即军机章京)承担,军机大臣不再亲力亲为[4]。
乾隆帝即位之初,一度废弃了军机处,次年又命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兵部尚书讷亲、户部尚书海望、工部侍郎纳延泰、兵部侍郎班第为军机大臣,恢复了军机处。嘉庆十年,山东道监察御史何元烺上奏,要求改变军机处名称,嘉庆帝下旨:军机处自雍正年创设以来,沿用已久,承旨办理军政机要事务,与前代“平章军国事” 相仿[5],不必更改。此后军机处地位更加巩固,职权更加重大,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逃亡西安的清庭行在政府发布“变法”上谕,实行“新政”, 谕令成立“督办政务处”,分走了军机处的部分职权。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颁布官制改革方案,组建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的“责任内阁”(时人称之为“皇族内阁”),于是在运转一百八十余年后,军机处被完全撤销。
2 执掌与人员
军机处(亦称中枢)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 汇报政务,呈奏对军国要事的处理方案,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朝廷和地方各级负责官员发布指示,实际上几乎取代了内阁的全部权力。《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军机处“掌军国大事,以赞机务”。除了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外,还奉命审理重大案件,奏请补授文武官员空缺,建议封疆大吏的人事变更等等。平常,身为军机大臣需在紫禁城当值,每天一定被召入内廷以备应对,秉承圣旨,评议奏章政务,参与国家机密的商讨[6]。如果皇帝御驾亲征或外出巡游,除少数留京办事以外,全班军机大臣需携带印信,全程随行皇帝大驾,办理日常政务。另外,军机大臣还有权稽核考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以及主持官员选拔考试等。
军机大臣员额并无定数,初期为三人,后增至四五人,最多时达十一人。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由亲王、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三,四品堂官)充任,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士只有兼任军机大臣, 其职权才能与历朝宰相相当,即所谓“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之语”(《清史稿·列传八十九》)。在任命大军机时,按各人爵衔,官阶和资历,分别授命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名义。大军机中以一人为领班,总览政务。在皇帝的召对时,领班军机大臣代表军机处作为主要发言人。雍正时期,为防范近支亲贵,以其位高爵显而把持军机处事务,特制定了“亲王不假事权”的规制[7]。此后,除了雍正初期的怡亲王允祥和嘉庆年间的成亲王永瑆,曾担任军机处领班外。领衔军机处的官员主要是非宗室身份的满洲重臣,著名者如鄂尔泰、讷亲、傅恒、阿桂、和珅、穆彰阿、文庆等,亦有部分汉大臣,如张廷玉、刘统勋、曹振镛等。而辛酉政变后,出于政治需要,“亲王不假事权”的规制被彻底推翻,首席军机大臣几乎非亲王莫属,首先是恭亲王奕?长期担任军机领班,先后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担任首席军机大臣达二十九年(奕?在咸丰初年就曾出任首揆,两年后被咸丰帝罢职,故前后领枢近三十年)。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命奕? “开去一切差使,家居养疾”,并更换全班军机大臣,以礼亲王世铎取代恭亲王奕?,继任军机处领班,掌握实权的则是醇亲王奕譞,是为甲申易枢;光绪二十九年起,军机处由庆亲王奕劻任首揆,直至宣统三年清朝覆亡。综合以上,辛酉政变以后,自恭忠亲王奕?到礼恪亲王世铎及庆密亲王奕劻[8],三个和硕亲王入主军机处长达五十年(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间荣禄短暂领枢除外),直至最终裁撤军机处。
军机处官员除了军机大臣(大军机)以外,还设军机章京(小军机)作为其僚属。军机章京们负责谕旨和文书的缮录誊写,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文秘工作,称为“军机处司员上行走”,乾隆四十五年后,改为“章京上行走”。和军机大臣一样,在军机处成立之初,军机章京人数并无定额,由军机大臣从内阁及六部司员中择其文字优长者充任。乾隆时定为满汉两班,各八人,每班有领班、帮领班各一人,满语称“达拉密”。嘉庆初年,改由内阁、六部、理藩院保荐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员,经军机处考核合格后授军机章京。军机章京增加为满汉两班,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每班设领班一人。
3 特点和影响
军机处的层级结构只有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两层官级,形态扁平,职责明确,简明高效,在清王朝臃肿庞大的官僚体系中独树一帜,颇有影响。尤其是军机处的廷寄制度,“廷寄”顾名思义,是大清朝廷寄发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清朝皇帝的谕旨,分为“明发”和“廷寄”两种,前者交由内阁公开发布,后者不经过内阁,而是由军机处密封后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套封上直接书写“某官开拆”,是为廷寄; 廷寄由军机大臣专寄给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将军、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大臣、領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等高级官员者称“军机大臣字寄”;寄发盐政、海关、布政使、按察使及各省提督、总兵等官员者称“军机大臣传谕”。廷寄制度关防严密,泄露无虞,传信迅捷,其效彰明。往往是承旨后,军机大臣或章京缮写,进呈皇帝批准,装入特制的套封,加盖军机处银印,再由兵部加封火漆后交捷报处以快骑发递。其驿递速度快慢,由军机章京根据事务紧急程度判定,直接在套封上标明每日的行程速度,一般分为“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和“六百里加紧”等。这种廷寄制度的高速高效,超过清代以前的其他朝代。
咸丰十年,经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工部右侍郎文祥等人奏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咸丰帝即任命奕訢,桂良、文祥三人在总理大臣上行走,此后军机大臣多兼任总理衙门差使。鉴于军机处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为提高办事效率起见,总理衙门完全仿照军机处体制,只设立总理大臣、章京两级职官,并且自第二年起,总理衙门直接在军机章京中,每班选满汉章京各四人,兼任总理衙门章京,名为“额外章京”。
军机处貌似位高权重,事实上它只是一个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办事机构。除了奉旨办理各项事务之外,军机处并不能作出任何决定,除了传达谕旨之外,也无权独立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其官员互不统属,彼此都直接隶属于皇帝,军机大臣的任命和罢免也完全掌控在皇帝手中。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对清朝中后期的统治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梁章钜.枢垣纪略[DB/OL].国学大师,[2021-1-13].
[2]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DB/OL].国学导航,[2021-1-15].
[3]眭达明.清朝秘书政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48-97.
[4]清史稿·列传七十五[DB/OL].国学导航,[2021-1-13].
[5]王秀青.从动机和效果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军机处的设立”为例[DB/OL].天天文库,[2021- 1-17].
[6]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7]赵蕙蓉.清廷军机处与军机章京[J].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6(3):26-36.
[8]佚名.庆亲王外传[M].成都:巴蜀书社,2007:95-98.
(责编:赵露)
作者简介:魏威(1970—),男,湖北武汉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