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冻人

2021-07-11许晨向晓金

时代报告 2021年4期

许晨 向晓金

2018年3月14日,一条来自英国天空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传遍全世界: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当人们感到惋惜悼念的同时,“渐冻人”这个名字也变得更加广为人知。

有一个人,为了和这个疑难杂症做斗争,已经拼搏了几十年。此前,他得知霍金的病情后,十分关心,曾托有关方面和朋友去英国联系他的家人,提出愿意无偿为他治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正面答复。听到霍金病逝的消息,他感到深深的遗憾……

这个人就是北京养富肌萎缩中医研究院院长、中华名医杂志社社长王养富。他是一位著名中医,家传渊源、自幼学医、兼能诸家,对诊治疑难重症,尤其是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还有肌萎缩、肝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病有专长绝技,并且研制出首乌长寿丸、抗癌灌肠粉、降糖守、肌萎康、肌萎贴、保肝宁等药品。他曾应邀赴美国、日本、东南亚讲学与学术交流,多次经《世界日报》《亚洲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被称为攻克世界顽症的人。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人”,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指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患者逐渐出现并加重的肌无力、肌萎缩、吞咽困难、喝水呛咳以及说话不清,伴有肌肉跳动,检查身体发现腱反射(包括膝跳反射等)增强等症状。

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每10万人中有4~6人有可能罹患这种疾病。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元因为人类尚不知道的原因慢慢变性,随着这些运动神经元的悄悄死亡消失,肌肉渐渐失去运动的能力,一点点地萎缩、僵化,直到死亡。

绝大部分ALS患者都是成年以后发病,这样一种获得性疾病,意味着一个人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最开始,可能只是无意中发现手指不那么灵活,然后是无法单手拿茶杯,过不了多久就无法梳头,而那种正常人极其轻松的双手交叉放在脑后的动作也无法完成……从原本可以骑着自行车满城转,到上两层楼都困难,或许只是十几个月的时间。当肌肉的萎缩涉及负责说话的肌肉后,ALS患者就会失去说话的能力,最后只能通过眼动仪来帮助表达。当进食和呼吸的肌肉受累,意味着死亡很近了。这时,患者总感觉喘不上气来,就像噩梦中的“鬼压身”和水下的窒息感。然而,最痛苦的不是不能运动和最终的死亡,而是在整个病程中,患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大脑和良好的皮肤感觉能力。你触摸他的身体,他能感知,但是无法给你回应;你与他说话,他能清楚的听到,但是做不出合适的表情。他能够清楚地看着肌肉一点点消失,甚至在肌肉和支配神经元失联之前会有肉眼可见的跳动,那其实是肌肉最后的挣扎。

2014年,曾经引发全球风潮的“冰桶挑战赛”,就是由美国前棒球运动员皮特·弗瑞兹及其朋友为“渐冻人”发起的,全称为(ALS Ice Bucket Challenge)。他本人也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即渐冻人症),这个活动旨在让人们了解“渐冻人”,并为其募集善款治疗。

王养富也曾关注过这项活动,他提到,比起“倒冰水作秀”,更应该把重点放在捐助经费上面,以此来帮助医学界攻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因为多年来,他通过祖传医疗秘方,加之口尝身试潜心研究,已经认识到,只要功夫下得深,是可以攻克这项顽疾的。他已经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研制出针对此病的中药“解冻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治好了一些不幸罹患此病的患者,因此,他被业内誉为“解冻人”。

1997年,在山西某高炮部队当汽车兵的李国山,年仅18岁,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慎出了车祸,造成腿部粉碎性骨折,被送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手术之后在医院修养了七个月,不料回到部队,一跑操就摔跤,而且越来越严重,走路都走不稳,渐渐上肢也受到影响,喝水时竟然端不住水杯了。到解放军总医院一检查,发现大腿已有萎缩现象,确诊为重症肌无力,也就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这个病是世界难题,许多有钱人花多少钱都治不好,一个小兵得了还不等于判了死刑。部队领导为他着急却束手无策,他的父母也不甘心,四处寻医问药。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介绍王养富院长治病的文章,就打听着找来了。王院长听了情况说:“你儿子才18岁,我可以想办法治好他,但都是好药,一个月得七八千块钱。你这是工伤,应该部队出钱,我给你治。”

然而,部队有部队的规定:战士在部队医院看病完全免费,如果到地方医院去看是不能报销的。团首长十分爱护自己的战士,就动员全团战士为小李捐款。那时,战士津贴不多,你两块我五块地献爱心,一共捐了5782块。战友们把钱装在一个黑色塑料袋里,背着李国山到了王养富这里。王院长一看,大都是2元、5元的钱凑起来的,很受感动,便对他父亲说:“这个钱你拿回去,贴补家用吧!”

“啊?是不是嫌少?”

王养富摇摇头:“大家捐了5000多块,不够在北京吃顿宴席的。可拿到你农村家里,种菜养牛能花一年。放心,我免费给你家孩子治病。”

他根据病情开了两个月的药,让他们带回去按时服用。李国山吃完之后,感觉有点效果,他父亲又来拿药了,还带了一千块钱非留下不可。王养富开玩笑地说:“治好了再算账,先把这一千块拿走。”谁知这位淳朴的老人当真了,回去一商量:“人家说治好了算账,一年的药怎么也得十几万,咱农村人卖了房子也还不起啊!”

第二天他就把药送回来了。

“我那是为了不收你们的钱才说的。你就放心治吧,免费吃药,一分钱也不要。”王养富笑了。

第二年,李国山复员回到家里,他父母大年初三又帶着他到北京去给王养富拜年,叫儿子磕头认干爸。王养富赶紧把李国山扶起来,得知他还在找工作,就干脆地说:“你会开车,就在我们医院干吧!”

“那太好了!”李家父子喜出望外。

现在,李国山父母见了王养富就说:“你不仅救了我儿子,也是救了我们一家的命啊!”

1954年,在河北省南部武安县一户王姓人家里,传来一阵响亮的男婴哭声,家中的老人说:“这个孩子嗓门真大,日后可能干些大事哩!”这个孩子就是王养富。

武安是隶属河北省邯郸市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春秋属晋,战国为赵之武安邑。秦灭赵后,武安属邯郸郡。西汉初(前202—前195)设置县,属魏郡。当时县城在今市区西南50里固镇。西通秦晋,既为交通要道,又为兵家重地。“武安”一词,含“凭借武力获取安定”之意。隋代县城移至今地。

革命战争年代,武安是老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中央局曾设在冶陶镇,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这里也是一座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矿产资源以铁、煤矿为主,是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素有“太行明珠”之称。

然而,这里更加令世人瞩目的是“武安商人”。这个群体同晋商、徽商、苏商一样,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广泛影响的商帮。他们纵横天下,至少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中国商界一支让人刮目相看的存在。

武安商人兴起于明中叶,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武安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与山西商人的形成大致相同。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谋生,纷纷从事商业经营。开始是在本地区,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从事流动经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营药材,后来也扩大到绸布等百货。名为“南绸北药”,即到南方去主要是卖绸缎,到北方去主要是卖中药。

清朝末年,在远近闻名的安国药市上,各路药商风云际会,素有“十三帮”之说,什么“京通帮”(北京、通州一带)、“关东帮”等。武安商人单独扯起大旗,自成一帮,号称“武安帮”,和“十三帮”并立。武安药商的身影,不仅很早便活跃在繁华的安国药市上,而且早已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尤其是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在东北,凡是冒烟的地方,就有武安人在卖药。”

渐渐的,当南方人纷纷把孩子送到高等学府去求学的时候,武安人却把孩子送到了家乡人开办的医药店铺去当学徒,学徒成了家长为孩子首选的就业门路。1949年全国解放后,这些人都在异地分得了房产,定居在外。王养富的两个伯父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冀中。

可是,王养富却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祖辈是中医世家,可他的父亲当年被安排在家里种地,所以他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农民”的烙印。1961年,王养富在村中上了小学,可家里太穷了,根本买不起正常的文具,作业本是很薄很透的那种纸张,如果用劣制的墨水写字,就会一洇一大片。老师因为看不清,本来作对了题,也给打个叉子,考试只能得个二三十分。

家里有钱的同学都买圆珠笔,就不会遇到“看不清答案”的情况,老师可以正常批改。王养富跟父亲提出来买根圆珠笔芯,只要七分钱。可父亲连这个最廉价的东西也没答应给他买,家里穷得叮当响,确实没有一分钱,别说买文具了,吃饭炒菜都没有咸盐,只能用腌咸菜的汤浇一点凑合着吃。

在那个年代,农民生活特别艰辛,每家鸡鸭不能多养,养多了就得割“资本主义”尾巴。下了鸡蛋也舍不得吃,留着拿去换油盐酱醋,一小杯盐就够一家吃上十天半月。所以老百姓就说:地瓜面是细粮,鸡腚眼是银行。

那一年,王养富13岁生日,母亲心疼儿子,打算给他做碗鸡蛋面条吃。中午做饭时上鸡窝去找鸡蛋。发现蛋没有鸡也不在,想着可能跑出去找食吃去了。谁知过了一会儿,一个邻居提着一只死鸡找来了:“这是你家的吧?”

“啊?是哩,怎么死了?”

“嗨,地边上洒了农药,它偷吃我家的麦子药死了。我不让你赔麦子,也不赔你家鸡了,咱两兑了。”

人家扔下死鸡走了。母亲眼泪掉下来了:“本来想让孩子过个生日,这下,鸡蛋没吃上,连鸡也没了。”

那时家里穷啊,一只鸡就是不小的财产,心里舍不得啊!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不知说什么好。母亲拿起死鸡,一摸还是热的,应该是刚死了没多久。她连忙拿菜刀把那个鸡扒开肚,掏出内脏扔掉,用热水褪了毛,放上点生姜绿豆一起煮起来。

不一会儿,煮熟了,母亲对孩子说:“咱不能瞎了这只鸡,也不能一家人都药死。我先吃一块肉,要是没死,你们再吃。”

说着母亲就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而后静静地等着,直到半个时辰过去了,没有出事,这才让养富他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来。想想还是有点后怕:那就是赌命啊!不过母亲懂点医道,姜和绿豆是解毒的,再说时间不长,农药还没有蔓延,算是侥性。王养富说起此事来,还是情不自禁地感慨万千、泪湿眼眶……

王养富十分珍惜难得的上学机会,认真学习,语文、算术在班里都名列前茅。好不容易上到五年级,赶上那时节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就直接上了初中。到了第三年9月份开学,要交一块钱学费。他父亲还是两手一摊说:“没钱!”王养富虽心有不甘,也只好放弃上学,回生产队放牛。一出去到山上一整天,可以挣上5分的工分。

他虽辍学在生产队里放牛,满心思还是想读书学习。好在他们家祖传十几代中医,家里保存着一些古医书和手抄药方,什么《本草纲目》《汤字决》了,王养富一有空就抱着看,上山放牛也带着。不过纸张太老旧了,一见风就哗啦哗啦一片片地掉下来。这怎么行呢?王养富干脆每一天拿一本书,放十几个牛在山上跑,自己则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抄书。

没有钱买纸笔,他晚上到生产队学习,看到好多叔叔、大爷卷烟卷抽,扔下一地火柴头,就捡起来蘸着墨水当笔用,再把场院里的玉米皮当纸。就这样,少年王养富用火柴头儿蘸墨水,在干净的玉米皮上抄古书、抄药方,然后板板正正地用绳子捆起来。春去秋来,他竟抄了几十捆,裝了几大筐。看十遍不如抄一遍,加上年轻人记忆力好,随时向村医请教,几年下来,王养富竟自学掌握了不少中草药验方。

一天夜里,弟弟发高烧,这可把母亲急坏了,大半夜上哪儿去找医生?这时,王养富抄的方子就用上了,他说:“娘,不要慌,用我的土方试试。”

他穿上衣服起来,到厨房切了20片生姜、2根葱白,然后煮水30分钟,拌成疙瘩汤让三弟趁热喝下去,蒙住头一发汗,居然退烧了!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行,就这么学着干吧。咱祖辈上就是看病的,到你这一辈可不能失传了……”

从此,王养富对研究中医中药更加上心了。

稍大一些,生产队长就不让他放牛了,因为那是老弱半劳力的轻快活儿,他想多挣工分就要干农活了。白天下地,晚上跟着大伙到邻村去偷大粪。大粪就是人粪尿,最好的肥料。“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没有肥料,“提高粮食产量”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各个生产大队(村)都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积肥运动。人糞便营养价值最高,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有劲”,所以定的工分也高。王养富那个生产队一担(两桶)能给到15分,也就是说能顶一个壮劳力投一天半工。

为什么还要偷呢?因为各村都想创高产用好肥料,而厕所有限,早有人占住了,你想用就得偷偷去挖。邻村驻扎着修铁路的民工,人多大小便就多,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冬天,用镐一刨一大坨,两桶几分钟就能搞定,是偷粪者向往的地方。

王养富十分心动,等到夜深人静时就跟着几个社员,挑着两只茅桶去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人家已经加强了警戒,看护得越来越紧。不用说,王养富被逮着了,劈头盖脸被一阵训:“你这是在挖社会主义墙角,是现行反革命!走,挑上桶,上大队部!”

天亮了,看护人员拧开大喇叭高一声低一声地狂喊,意思是逮住一个偷盗犯。一会工夫,大队部就围满了人,男男女女,嘁嘁嚓嚓。看护人员一面向大家介绍抓捕经过,一面时不时地往王养富脸上抹粪便,引得一些人哈哈大笑。折腾了许久,看看再没有什么新鲜招,许多人就开始走了。“大家不要走,我们一会还要挂牌游街呢!”这句话使王养富特别害怕,都是四村八乡的,一游街连媳妇都说不下了,他连忙哭着求情。一位大队干部制止住了:“教育教育算了。”

1971年,18岁的王养富长成大小伙子了,被生产队抽调到县里的车谷水库工地上当民工,解决“十年九旱”的问题。那时候,每到冬天农闲时节,农村总要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俗话说就是“出河工”,需要各公社派出大量的青壮劳力。王养富和同村的青年编在同一个连(学习军队管理)里,任务就是开山崩石头,用石头垒筑大坝。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指挥部深谙此道,不管是抬石头还是拉小车,都分成男女两人一组。男子汉有了在女人面前展示肌肉的机会,个个像打了兴奋剂似的拼命干起来。王养富个子虽高,但缺乏力气,像个文弱书生,无法得到姑娘们青睐。可他有他的优势,工余时间一个人到山上转转,顺便挖点草药回来,为民工们看病,这也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在外当过建筑工、修过脚,闯荡多年的王养富回到了武安老家,考取了正规的行医证。

他在城里开起一家个体诊所,实现了传承祖上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愿望。不过,当时人们对于个体诊所还是不太相信,有了病宁可到大医院去看。国家办的正式医院条件好,医疗设备齐全,还有专家坐诊,自然更有吸引力。这样一来,留给民间医生个体诊所的生存空间就不大了。王养富心里明白,要想在这一行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绝活儿,如同武术门派一样,具备“出手不凡、一招制敌”的独门武功才行。

此时,社会上对于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束手无策,许多名人明星一旦患了这种病,基本就是等于判了死刑缓期执行。即便是国际上最好的医生费尽心力,也只能是延缓一下“冰冻”的时间,却丝毫阻挡不住病情的蔓延……

王养富想到了他们家的祖传秘笈——对治疗重症肌无力有效果的中医药方,如果加上进一步研究,那么说不定就能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可是这个药方不在他父亲手里,而是被三伯父深藏在家中箱底里。三伯父有正式的医生工作,吃的是公家饭,所在的那个医院里又没有这个专科,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王养富就找到三伯父缠磨:“三伯,把这个药方给我吧,你留着没用,给我还能去救人呢!”

“我知道,你小子想用这个方子去赚钱。可这是不容易的,针对不同的病人用多少量,很难说。弄不好会死人的!”三伯父不是吓唬他,确实,选用的草药毒性不小,这也是他轻易不用的原因所在。

“明白,我心里有数。拿到方子我再好好试验一下,不安全是不会用的。”王养富坚持着。因为他清楚,尽管肌无力患者并不多,但如果疗效好,还是够他吃一辈子这碗饭的。

三伯父还是担心他惹出事来,没有给他。王养富没办法,就根据之前所知的某些药理,自己摸索着试试药性,他时常上山采药拿回来熬汁喝。那时他已是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子了,还没有娶媳妇。1978年大年初三,邻居张阿姨给王养富介绍个对象,是河下村一个女孩。

就在这一天,女孩母亲突然和媒人来他家看看,实际上是想当面会会这个准姑爷。二人一进屋,正巧看见王养富躺在地上吐白沫抽风,吓了一大跳,啥话没说掉头就走了。这位母亲回去对女儿讲:“拉倒吧,那家小子有羊羔疯病,没法过日子。”

这话一时传遍周围十几个村庄,人们信以为真。王养富父亲也很害怕,赶紧请来保健站赤脚医生一查,原来是马钱子中毒,立马灌下99克甘草水才缓了过来。清醒后,大家问他怎么回事,王养富这才讲出实情:“我在试药,过量了!”

三伯父听说了此事,既为侄儿冒险之举担忧,又为他的执着精神感动,终于答应把那个祖传药方送给了他。他如获至宝一般,双手捧着回了家,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起来。人们常说:重病用猛药。而对于肌无力这种顽疾,祖辈传下的药方也是很“猛”的。他将其中所列的各味药一一抓来,精心揣摩试用。

在试验寻觅治疗“渐冻症”方案的时候,王养富在生活上还闹出了好多笑话。

那年五月端午节,妻子让他骑上自行车去集市上买几样菜。这是辆新的永久车,是酷爱中医的舅舅从沈阳寄来的。他知道外甥王养富经常到山里采药路远,专门买来送给他,希望王养富永久弘扬中医。

谁知,不一会他提了一大包菜,低着头大步走了回来。妻子问:“你的自行车呢?”“啊?”他如梦初醒:“忘了忘了!”马上返回集市去找,哪还有车的影子。只好回来向媳妇“请罪”:“买菜时我想起一个解冻的配方,想着想着就走回来了……”

有一次,他母亲弄了一些绿豆、黄豆、花生、大枣煮了一锅八宝粥,让他补补身子。可王养富回到家,又想起当年的古医书,翻箱倒柜地寻找,打算看看里边有没有治疗“渐冻症”的办法,只答复母亲说:“我正忙着呢,等一会儿再去喝。”

一直到下午两点多了,他感到饿了,走到厨房端起小锅一口气喝下去了。老母亲看见了,没好气地问儿子好喝吗,王养富说有点清汤寡水的。母亲这才叹了口气告诉他:“你喝的是刷锅水,那八宝粥让你侄儿小荣来喝了,看你琢磨治病都快魔症了!”

配方中有一味中药叫细辛,毒性很大,按李时珍《本草纲目》讲,“细辛不过钱,过钱命不全”。换算成现在的单位,1钱=3克,也就是说,给患者服用超过3克就有生命危险。这是王养富面临的一大难关:少了效果不大,多了又有危险,怎样才能治好病,又避免患者中毒呢?他知道,中草药大都是熬好汤汁喝下去,需要通过肠胃和肝代谢,那是有可能造成吸收中毒的。

于是,王养富别出心裁,采用灌肠法在自己身上试验:即用注射针管通过肛门注入。一点一点的扩大剂量,3克、10克、50克,逐日递增,最后居然加到100克都没事。可这毕竟不是口服啊,给病人治病不能这么干的。他又东翻西找寻求破解之道。有一天看到一本书,名叫《细辛与临床》,其中作者写道,曾用细辛180克治好了患者。这让他喜出望外,看来大剂量服用没问题。

此书作者是唐山一位基层医生,名气不大,但为他写序的却是河北省卫生厅的时任厅长。王养富心想:既然管卫生的领导都认可这本书,准许公开出版,那就说明没有任何问题。我完全可以尝试一下。

说干就干,他把细辛熬成汤汁,尝试着口服。开始先喝几克,再一点一点增加。当喝到80克时,他感觉舌尖发麻,恶心呕吐,赶紧喝绿豆水解药。绿豆水是可以解百毒的,据说古代神农尝百草,一天中毒78次,都是用绿豆水解的。

然而,当王养富为患者治疗时,发现效果不佳,究其原因还是药量不够---这就好比打仗,敌人大兵团进攻,仅靠小部队防守是打不赢的。必须加倍增加剂量,可毒性也就越来越大,为了保障患者用药绝对安全,他还是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当然,他也做好了可能中毒的准备,熬好五、六斤绿豆水放在身边,并嘱咐妻子说:

“如果我中毒过深,或者昏迷不醒时,你就用绿豆水灌我。”

妻子十分担心:“那你要不张嘴呢?”

“你就捏住鼻子灌。”

说完,王养富一口一口地喝下了180克细辛,而后躺在床上静静地等,看有怎样的反应。开始跟以前一样,舌尖发麻,恶心,几次想呕吐,紧接着竟然头昏脑涨,心跳过速,只觉得心脏“砰砰”地,好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一样。妻子看着他苍白的脸上滴下了许多汗珠,有些害怕了,赶紧端过晾好的绿豆水让他喝。

他神智清醒,摆了摆手说:“让我再坚持一会,看能不能扛过去。”

话是这么说,人却经受不起。又过了十几分钟,妻子再叫他竟然没有反应了。王养富两眼紧闭,人事不省,休克了!“老王、老王!”妻子一连声地叫着,听不见一点回音,登时吓得魂飞魄散,赶紧端起碗给王养富灌绿豆水,此时他已经张不开嘴了。

这可把妻子急坏了,又是捏鼻子,又是打脸,仍然无法撬开他的嘴巴。急中生智,最后找了一根喝牛奶的吸管,捏住他的两个腮帮子,把吸管硬塞到他的嘴里。妻子喝一口,顺着吸管往王养富嘴里吹一口,足足喝了三大碗,这才慢慢把他救过来。患难见真情,如果不是妻子在身边,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他可能已经上“西天”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渐多了起来。出国留学的、做生意的,进来投资办厂的、文化交流的。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来到了中国。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位于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华人众多,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中医药是信服且尊崇的。况且他们的祖先多为漂洋过海而来的岭南人,聪明机敏,吃苦耐劳,许多人经过努力奋斗发财致富了,成为当地的有钱人。

当然,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华人社区的病人也就多了起来。王养富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需求,心中动了到海外去发展的念头。去哪里呢?恰巧此时有一位来大陆探亲的华侨得了病,许多大医院没有看好,辗转找到王养富,三下五除二手到病除,华侨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你医术这么高,干脆去泰國吧,那里很需要中医。”

20世纪八十年代的泰国还是亚洲“四小龙”,经济比较发达,管理上也宽松,生意比较好做,只要交了房租就可以开门营业。平常除了交税,什么工商管理费、卫生费、环保费、治安费、暂住费等都暂时不用交。而且泰国政府还规定,年收入在10万泰铢以下者,免征营业税。

无疑,这些优厚的条件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此时的王养富已经积累了七八年临床经验,对中医中药的运用也日渐成熟。听了这位华侨的介绍,他决定到泰国首都曼谷闯一闯。不过那时候出国还是有一定条件的,按照公安部门规定:因私出国必须要有对方邀请函,出示担保书,并且还仅限于探亲。

这些倒是难不住王养富。他的一位远房表哥就在泰国定居,是早年旅居海外的华侨商人,在当地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王养富想方设法通过亲戚联系上了他,表达了出国需要有人邀请的意思。这位表哥认为是好事,欣然答应,很快就发来了邀请信。

有了这个邀请函,王养富很快办好了护照、机票等出国手续,飞到了泰国。按计划,他首先在华人集聚的曼谷开起了一家中医门诊,专治包括肌无力在内的疑难病症。虽说语言上有些障碍,可在那里聘请个翻译很便宜。当年国民党军有几万人组成远征军深入东南亚,有些就留在当地了,王养富请了一位他们的后人当翻译,开了一家中医药诊所。

这里属于热带地区,十分潮湿,当地人患皮肤病的比较多,身上经常莫名起些小疙瘩,又痒又疼,抓破了还容易感染、流黄水。一些大医院往往开些涂抹药,难以根治。王养富家传医道源远流长,加之他从小好学上进并有着在国内开诊所的实践经验,针对这种死不了人却让人难受的顽疾,他开发出一种内外兼治的中药:一边外用涂抹,一边内服调理。手到病除,反响极佳,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1993年1月1日,正是元旦,王养富还在诊所里忙碌着。突然门外传来一连声的惊呼产:“大夫、大夫!快救救我老婆吧……”紧接着扑通一声,一个人连跑带跳地闯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叫道:“大夫大夫,你行行好,快去我家看看吧,我老婆快不行了!”

“啊?!”王养富闻言感到事态严重,连忙问道:“别着急,慢慢说,她哪里不好啊?”

“唉,本来她怀孕了,这些天不知怎么的总是上吐下泻,吃什么药也不管用,一天一夜还止不住,孩子也流产了……”

根据来人讲的病情,王养富感觉像是得了霍乱——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俗话说,救人如救火,他立即安排诊所的患者拿点药回去,自己抓紧准备了一些对症药物放入包里,叫上翻译说了一声:“小花,我们走!”就跟来人匆匆忙忙出了门。

还没走到那人家里,就听到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原来家人以为这个少妇已经没救了,早早为她换上了新衣丧服,哭哭啼啼地正准备入殓。这时王养富走了进来,让大家停手,上前摸了摸她的脉搏。“嗒……嗒……”还在微弱地跳动,当即喝斥起来:“人还没死就急着入殓,这不是逼着她走吗?”

“那……大夫,你说还有救吗?”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努力去争取。我来试试看吧!”说着,王养富从药包里取出一些中草药,仔细调配了一下,让其家人熬成汤汁服用。死马当做活马医吧,病人家属照着王大夫的吩咐,抓紧熬好一点一点给病人灌下去,喝着喝着,奇迹发生了,患者渐渐竟有了反应,胸脯轻轻起伏着,有了呼吸了。

没多久,这位少妇睁开了眼睛,恢复了呼吸,家人叫她的名字也有了回应。一家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对着王养富又是鞠躬又是作揖:“真是遇到活神仙了,谢谢、谢谢了!”

“不用谢,当医生就是治病救人嘛!好了,我回去了,给病人吃点好的,加强营养,会好起来的。”

半个月之后,王养富正在诊所里看病,那位曾经跑来喊救命的人扶着这位少妇又来了,一进门就要跪下磕头。“王医生啊,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要不是你,我早从地球上消失了!”

由此,王養富的大名就在泰国华人圈里更加响亮了。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因为王养富医术高、服务好,自然大家都爱来找他看病,这等于抢了当地行医人的生意,于是有人心生嫉妒开始找事了。一天,一位泰国病人前来,嘴里连连夸赞王医生的医术,几副药下去就看好了他的疑难病。临走时,他送上一盒茶叶表示感谢!王养富每天看二三十位病人,根本记不住何时给他看过什么病,以为只是一位普通的病人,说了几句应酬话就把茶叶随手放在一边了。

不料过了一会儿,突然冲进来几名泰国警察,说他吸毒贩毒,手铐一铐上来要逮捕。王养富大吃一惊,大叫冤枉:“我是好人,从来没有吸毒,也没有毒品,你们不能随便抓人!”

“好人?哼哼!”带头的警官一脸横肉,伸手把那盒茶叶打开了,从里边翻出一包海洛因:“这是什么?人赃俱获,带走!”

原来,刚才那个病人是假装的,送了几万块钱买通了警察,把毒品放在茶叶盒里陷害王养富。当时那里社会治安比较混乱,警匪黑社会互相勾结。那些人一下子把王养富拉到鳄鱼湖边上,问他:“要命,还是要钱?”

哦,王养富明白了:这是敲竹杠啊!

看王养富稍微犹豫了一下,一个家伙就说:“算了,把他扔到鳄鱼湖去。”那湖里十几只张牙舞爪的鳄鱼正游过来,万一扔进去,不是掉腿就是断头。旁边,有的警察帮腔说:“哎,拿100万泰铢就把你放了,不然可别怪我们不客气。”王养富一边说好话,一边表示会赶紧凑钱。100万泰铢,合人民币大概20万元。凑齐了钱,王养富才被送回了诊所。

然而没隔多久,他又收到一封恐吓信,里面还装有两颗子弹,内容说:你来泰国几年了,生意非常好,我们都很佩服你。但我们这儿没病号了。我们跟你是同行,希望你能给我们留碗饭吃……

那时,王养富在泰国还没有什么势力,觉得继续呆下去会被黑社会伤害,只得把开得正红火的诊所转让出去,离开泰国到柬埔寨继续行医。再后来,他选择了回国去发展。

北京,是各种医疗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各种医院、医学研究所应有尽有。所以,全国各地的人有了重病、疑难病,往往是“上北京,找大医院看看去”。

王养富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决定就在北京开办诊所,治病救人。要在北京发展,手中没有绝技根本站不住脚。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因为他掌握着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医术和秘方,很快就引来了希望与他合作的单位。思考再三,王养富选择了与部队医院合作。因为,在国人心目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院是深受信任和推崇的。

1994年底,王养富在空军指挥学院医院开设了“重症肌无力”门诊,通过医治这种疑难杂症,很快打开了局面。几年之后,他又向卫生部提出申请,成立了“北京肌萎缩中医研究院”,自己当院长,专门攻克世界顽症——重症肌无力。

回望十几年前,王养富曾被作为“盲流”赶回老家,如今已是一名悬壶济世的名中医。

时间拨回到十几年前,王养富在石家庄某建筑公司当合同工,感觉工资太少,就跟一名工友学会了修脚手艺,业余时间就跑到集市上凭劳动挣点外块。说起来,修脚也算是“医生”行当,能为患者解除痛苦。他还专门到当地工商局办理了营业执照,干得也算如鱼得水。

可惜好景不长,这事儿被单位领导知道后,就不准王养富他们下班后再到街上去摆摊。他们还在大会小会上挨批评、写检查。几个人一商量,修脚一两天,比一个月工资还多,干脆辞职干起了专职的修脚师。

他们的生意不仅局限在省会石家庄,还去山西太原、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哈尔滨去修脚,哪里挣钱就到哪里去,甚至将修脚摊摆到了北京前门大街上。

但是很快就出事了。那天,王养富接手了一个脚上长鸡眼的患者,不小心用刀狠了一点,剜得深了一点,鲜血直流。那人好像杀猪一样大叫起来:“哎哟,疼死我了,你这是要杀人啊!哎哟哟,我的妈呀……”

南来北往的闲人爱看热闹,立刻围了一群人,警察闻讯赶来,毫不客气地把他和同伴带到了收容所。三天后,以“盲流”名义将他们各自遣送回乡。就这样,王养富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丢了单位,又被踢了饭碗,成了一名真正的无业游民。

直到他专心研究祖传医学,攻克了许多疑难杂症,才真正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不过其间,他也付出了常人所不知的艰辛努力。

有一次,他把300克附子煮了120分钟,一气喝下去360毫升后,对两个学生讲:“我一旦中毒死了,就把我埋在母亲脚下,因我从小出来学徒,从没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变个母鸡为母亲下蛋,为她柔弱的身体增添一点点营养。”

这一天,妻子正好要去邯郸市给孩子们购买过年的衣裳。临走时,反复交代他务必看好两个孩子。试药中,王养富真的休克了。大家着急抢救他,没注意两个小孩子走丢了。那时,武安县城中兴街每天有8万多人购年货,找孩子如同大海捞针,妻子回来听说丢了孩子,气得也休克过去。

过后不久,妻子带着30斤玉米去加工,走时反复提醒他火上煮了一锅小米粥,40分钟后端下锅。王养富连连点头,却又忙着试验一种掺了马钱子的药——此药毒性大,俗话讲:马钱子,马前吃了马后死,可这种药对渐冻症有效。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试验时,忽然闻到一股糊味,炉子上粥烧糊了,锅底还烧了一个大洞。妻子回来了一看,大发脾气:“你又是丢娃,又是砸锅。这日子没法过了!”

又一次,妻子去小卖部买咸菜,当时,刚煮好的一锅粥掀开盖儿晾凉,放在地上墙角,反复叮嘱他看好小儿子,别烫着他了。王养富为了试一种叫川乌的药,自己服下竟口吐白沫,几个学生手忙脚乱地给他灌绿豆汤。这时突然跑来一只猫,才两岁的小儿子害怕往后退,一下子坐在冒着热气的粥锅里,哇哇大哭。至今,儿子腰上还留下深深的烙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如此这般16年以身试毒,王养富终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冻”方子。

河南汝州邢家庄有个名叫邢超林的女孩,三岁半时得了一种怪病,小腿小胳膊越来越细,渐渐地不能走路了。父母背着她到处求医问药,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就是治不好。没办法,那年背着小超林找到北京宣武医院看病。医生一检查,确认是重症肌无力,要想治疗必须住院,需要花费很多钱,还不一定能治好。

邢超林的母亲一听医生这么说,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了,砸锅卖铁也没几个钱,看来是没法治了。她把孩子放在医院候诊的长椅上,含着泪说:“妮儿啊,你在这等着,娘去给你买个肯德基来吃。”

在20年前的农村,孩子们只在电视上听说过“肯德基”,没有人吃过,小姑娘一听给她去买肯德基,连连说:“娘,你去吧,我在这儿等着。”

其实母亲是不堪重负,专家都说了这个病太难治了,连美国也治不好,背回去也是个死,就想着不要了,扔在医院里,也许能碰上有钱的好心人抱回去,还能让她多活几年。这位母亲一步三回头出了医院大门,坐上公交车跑了。

一直坐了20多站公交,她越想越難受,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见女儿哇哇大哭的情景。她再也坐不住了,一到站就“噌”地跳下车,连忙往回返又来到医院里,来来回回将近四个小时,发现女儿满脸是泪在长椅上睡着了。

原来这个小姑娘发现天都快黑了,娘还没有回来,自己又走不动,想哭喊又害怕引来别人注意,只好趴在那里默默地流泪,一会儿把身上的衣服都打湿了。哭累了,就睡着了。这位农村母亲一把抱起女儿,叫着她的名字:“超林,超林,娘回来了,咱们再也不分开了!”说着,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掉下来。

小女孩醒了,看见了妈妈,挂着泪花的小脸破涕为笑,一句话又让她母亲哭笑不得:“娘,娘,你给我买的肯德基呢?”她母亲不能说实话,只好糊弄着说:“那里人老多了,娘去排队排晚了,排着排着卖完了,咱下回再早去就能买着了。走了,咱回家了。”折腾了一大圈,孩子的病越来越重了,小腿萎缩得像根老丝瓜,一碰地就打软。一家人整天愁眉不展,以泪洗面。

邢超林的亲舅舅在北京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下了班没什么事,就爱看个电视。忽然有一天,他在中央台看到了《人民子弟兵》这个节目,播放的就是王养富医生如何治好李国山的故事,这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不是跟我外甥女一样的病嘛!肌肉萎缩,人家能免费治好,小超林也可以来试试啊!”他就想方设法给姐姐捎了信,请他们按照电视台的报道,去找王养富。

邢超林父母背着孩子找到了王养富办的专科医院。听了孩子娘差点把病女儿扔了的事,王养富觉得这孩子的命太苦了,一定要尽力帮助她治病。

全身检查了一遍,粗粗一算,一个月的药费大概需要5000多块钱。超林爸掏光了口袋,零票钢蹦一大把,满打满算才4000来块钱。他带着哭腔说:“王院长啊,俺就这么多了,这还是卖了8000多斤玉米才有的呢!唉,玉米不值钱。要不我回去再把牛卖了换点钱?”

就跟当年李国山的情况一样,王养富本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最了解庄户人的苦楚,看了看超林爸,同情地说:“这个钱啊你拿回去,也别卖牛了。你农民就靠耕牛犁地哩,你要卖了全家可怎么种地啊,不能种地,你吃啥喝啥?这样吧,我给孩子免费治。”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王养富使用专治肌无力的秘方,结合小超林的情况对症下药,很快就见到了效果。她的病情一天天见好,小胳膊小腿血液循环慢慢好了起来,有了温度、肤色红润,也有劲儿了。毕竟是正在发育的小孩子,各方面恢复得比较快。几个疗程下来,小超林可以下地走路了。再来复查取药,就不用妈妈背着,而是自己走来了。

一晃近20年过去了,现在邢超林长大了,病早就好了,还结婚生了孩子。

“我们副台长的母亲住院了,请了一些有名的医生看,也没看好,你有没有办法?”电视台工作的一位朋友为他提供信息。王养富一听,这倒是个与电视台接近的机会,赶紧问:“她是什么病?”

“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就是年纪大了,90多岁,得了感冒。前些日子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经过十几天的输液治疗,不但没减轻,老太太反而不行了,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噢,我有数了。你们台长姓什么?”

“姓苏,就是主管《医林奇观》这个栏目的。他母亲平常身体不错,还能在家做饭哩,不知为什么病得这么厉害?”

王养富胸有成竹:“你回去给苏台长说,我可以给他母亲看看。”

第二天,那位导演开车把王养富接到苏台长家里。

双方寒暄之后,王养富就来到病床前,眯着眼为老太太细细把脉。之后来到客厅嘱咐说:“千万不能再给老人输液了,输的都是消炎药,杀灭细菌病毒的同时,也把有益菌杀灭了。中医称下火药,可老太太浑身冰凉,脉象微弱,身上没有一点火气,就像煤油灯一样,火苗不旺了,这个时候只能加油,不能灭火。按照中医说法,就是要增加免疫力。不过,老太太年事已高,我也不敢配药,出点事那是担当不起的。”

这位副台长见王养富面有难色,就鼓励说:“王大夫,你就大胆治吧,反正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治不好也不是你的责任。”

王养富点点头说:“那就给老人开个老方子吧,按照我说的去服用。”

过了一个多星期,王养富想打个电话询问老太太的病情,还没有等他拨通苏家的号码,电话铃先响了,拿起来一听,正是苏副台长打来的:“好了,王大夫,你可真神了!我母亲喝了五天的药,就能下床了,这不,今天还给我们包饺子呢!谢谢,太谢谢你了!”

“不用谢,这是我们当医生的本份。”得知老人转危为安,恢复健康了,王养富心里也特别高兴。

这位副台长打心眼里钦佩王养富的医术,立刻安排《医林奇观》栏目组前来采访,并在黄金时间播出了“妙手回春王养富”的专题片。片子讲,王养富不仅有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绝活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也不在话下。这样一来,王养富和他的医术,那就是窗户眼里吹喇叭——名(鸣)声在外了。每天找他来看病的人挤满了诊所,其中不乏一些影视明星、书画名家、领导干部……

中国传媒大学的副院长周铜山,多年的痛风病犯了,住进北京某医院。住院时,他还是自己走上楼来的,没料想医生天天用好药,德国、美国进口药,啥好用啥,输液三个月后,不但没见好,腿肿得连床都下不来。他听说王养富医术高明,就打电话询问:“我这个病,中医还有没有办法?”

王养富问清病因病况,肯定地说:“你这是输液把肾输坏了,用几味中药就能给你治好。”

放下电话,王养富便开了个方子。这位副院长喝了一天,排了几次尿,浑身就舒坦了许多。而之前,他排尿是不正常的。随后,他又让秘书来买了几副药。几天之后,一切恢复正常,彻底治愈了。

还有一次,王养富正在诊所里忙碌,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别人介绍认识的朋友——中国兴业银行的副行长打来的,说她正在北京怀柔主持一个系统内的全国会议,不知怎么的,发起了高烧,头晕眼花,身上关节酸疼。刚才,她在主席台上实在坐不住了,鼻涕一把泪一把,擦都擦不过来,不得不請假回宾馆休息。她问王养富,有没有好的中药方子治疗,让她快点好起来,不影响工作。

王养富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受了风寒,便说:“别着急,我有办法,让你一服药就好。”

他立马开了个方子,让助手按此方抓了一服药,煮好,装入暖瓶,让司机开车送到怀柔宾馆。

当天晚上10点多,女行长按照医嘱10分钟一杯,慢慢地,在12点前喝完了,而后蒙上被子睡了一大觉,浑身发了一身大汗,枕头被子都湿了,早晨醒来,不发烧了,头不疼了,身上一阵轻松。照常用完早餐,8点钟准时出现在会场主席台上。

类似的病例还有不少——

香港《大公报》有位贾先生,不知什么原因起了一身小水泡,用手一抓就流脓,到香港皇家医院住了16天,天天输液,打消炎针,抽血化验,用最好的西药治疗,没有效果。甚至腿上长出脓疮,医生会诊检查不出毛病,怀疑是脉管炎,要锯腿。

贾先生一听害怕了,才40多岁就坐轮椅,他实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就回内地求救。《人民日报》社一位编辑得知后,专程来到王养富的医院,详细说明了病情,询问:“这是一种什么病?中医有没有好的办法?”

王养富思考了一下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根据我的经验,这应该是食物过敏,由于食入过多大酒大肉、生猛海鲜,肝毒排解不了,致使皮肤多处出现水泡,形成脓疮。我开个方子,一吃就好。”

王养富拿起一份处方笺,开了个方子。这位编辑将信将疑地看着药方,还是拍照通过手机传给了香港的朋友。那边也是有病急乱投医,抓紧照方吃药,试试看有没有效果。不料,几天后那位患者就用手机发回了信息,说:“症状有所消减,不日即可出院。”

一年夏天的凌晨,王养富还在睡梦中,突然接到一个求救电话(为了对患者负责,他的电话是24小时不关机的)。对方是一个叫王雪的姑娘,说她2岁的外甥女高烧38°,住进儿童医院,从8月1日输液,到8月4日,不但没减轻,反而口吐白沫,抽风,鼻孔流血,高烧到了44°,医生说不行了!

家长给医生磕头、求救也无济于事,说着就在电话里面哭起来。王养富一看表,此时正是0点30分。说:“现在配药也来不及了。你敲敲小女孩肚胀不胀?根据经验,5岁以前肚胀为食积,一般都是吃凉东西把汗腺封闭了,引起高烧。另外,是否便秘?”

对方说:“已经四天没有大小便了。”

“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你到附近的夜市口买一盒小儿化食丸,1丸太大,两岁小孩吃不了,分成10粒绿豆大小,每次3粒,姜水冲服。然后再用姜片贴肚脐,一小时后肯定见效。”

天刚亮,王雪姑娘就打来电话:“王院长,太感谢你了,孩子喝了药之后一小时就开始排泄了,体温也降到了37°,现在孩子有说有笑,完全好了。”

此事传出去之后,大家都说:“王院长5毛钱救了一条命。”为什么呢?因为一盒药才一块多钱,孩子喝了半盒就好了……

48岁的美国新泽西州人克里斯·朗革,曾是一名足球运动员,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中国天津某大学教学。1995年,不幸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系统萎缩症(亦称运动神经损伤)。开始时腿部肌肉萎缩,走路经常摔跟头,后来步履蹒跚。时间久了,病情又影响到上身,包括手指、手臂、肩、颈部、喉、舌和脸部肌肉无力动作。这一来,别说从事教学工作了,就连吃饭、行走都很困难了。

从那以后,克里斯整个精力都耗费在治病的过程中。这几年里,他到美国、日本、欧洲不少医院求医,吃了不少西药,也进行过各种康复理疗,都没能阻止病情不断恶化。他悲观地想:今后可能只会像那位科学家霍金一样,在轮椅上度过自己的余生了。

就在他几乎万念俱灰、痛不欲生的时候,忽然看到了王养富用中医疗法治愈肌萎缩的报道,他一团漆黑的眼前又升起了一片明亮的霞光。1999年,克里斯抱著一线希望来找王养富。当然,他还是将信将疑,并没有期待奇迹的发生,只是像一个溺水的人,再做最后一次抓住救命稻草的挣扎。

王养富经过认真诊断之后,让他在自己开办的、专门收治重症肌无力和疑难杂症患者的邯郸同济医院住下来,开始了细致到位、行之有效的诊治。

经过两个月的灌肠、外敷肌贴、药浴、食补等独特的中医治疗,克里斯发现自己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原本萎缩无力的上、下肢肌肉有了红润的颜色,慢慢恢复生长了,这说明血液循环变得流畅了。过去写几个字、打印一封信都很困难的手,竟然可以握笔正常书写了,含糊不清的口舌也灵活起来,说话能够准确发音,以前噎食、吞咽困难也变得能够正常进食了……

他又找出治疗前的照片对比了一下,简直是判若两人:那时一幅病容,委靡不振,才40来岁的年纪,让人感觉已经老态龙钟了。而现在,他一脸阳光、精神矍铄,运动员的体魄正在渐渐地恢复。甚至,还能坚持每周游泳三次,每周跑步三次,每次能跑3000多米。

王养富不仅医术高、医德好,更令人称道的是他有一颗纯朴善良、助人为乐的爱心。由于他从小经受过艰难困苦年代的磨砺,这让他对来自广大乡村的农民家庭,更是怀有别样的深切关爱。

山东省临沂地区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被称为“小延安”。解放战争时期,除了众多沂蒙子弟参军参战之外,还有大批翻身群众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踊跃去支前,跟随人民军队转战华东、中南。陈毅元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的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就在这个老区有个郯城县花园村,村里有位姓窦的老大娘,已经有80岁高龄了。他养的三个儿子都在14岁时患上了肌萎缩症。这样的家庭连温饱都顾不上了,上哪儿看病去?何况还是这样无法治愈的世界顽疾。孩子们虽然都长大了,但全靠老母亲照顾。雪上加霜的是,窦大娘在长年操劳中,也不幸摔伤了腰,造成大腿骨折,伤好后就一直无法直立行走。即使这样,她也不向命运低头,不放弃一个亲人,顽强地拉扯着三个病儿,艰难度日。

2009年,有人发现了这户人家,十分同情,给她拍摄了一段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视频恰巧被王养富的女儿看到了,她也是学医的,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家风的影响,同样怀有一颗善心,看完后就对父亲说:“爸,你看这家人家太难了,得的是咱们医院专治的病症,咱们去给她献献爱心,帮帮她吧!”

“好闺女,你说得有道理。我先看看是怎么回事。”

王养富打开电脑看完了视频,心情同样是久久不能平静,既为这种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又为这一家人的不幸而痛惜。他立即对女儿说:“孩子,这种病咱能治。走!”

父女两人拿定主意后,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通过朋友打听到窦大娘的住址,开上救护车带上有关药品就出发了。

20世纪90年代的沂蒙山区还没有完全脱贫,有的地方还没有修筑沥青公路,尤其在乡下农村,只有烟尘飞扬的黄土路,睛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导航,他们就拿着地图,一路开车一路询问,拐来拐去走了18个小时,才找到那个陌生的郯城县花园村。

好不容易来到窦家,发现情况比预知的还要严重:这位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腰折过好几次,拄着个“拐棍”是个小塑料凳子,木头她拿不动,一步一挪,一步一挪,给三个儿子喂饭。一卷煎饼,一碗糊糊粥。临沂人爱吃煎饼,她就卷上大葱挨个喂儿子。

王养富父女看着心酸,说:“你们老吃这个没有营养,应该吃点肉啊、菜啊,才会有力气,增加抵抗力。”

“唉!”老人叹了一口气说:“俺知道肉好吃,可哪有钱啊!我这儿子得病都快60年了,干不动活,俺老公也死了,能吃上煎饼就挺好了,我这是睁眼就忙到黑天,不死就赖活着吧!”

村里人可怜这一家子,经常给他们送煎饼,因为煎饼能放得长久一些,这个送一摞那个送一摞,自己再熬点粥,就这样维持着,身体也更弱了。尤其是老二嘴馋,不愿意吃煎饼,有时就饿肚子,免疫力不行,冬天爱感冒咳嗽。那天,正好他又咳嗽起来,因为肌无力,有痰吐不出来,一个劲儿地翻白眼。王养富一看他快憋坏了,赶紧趴下对着他的嘴,右手一按胸脯,一个猛劲把痰拍出来了,“啪”地一声吐在地上,老二这才喘上气来。

他一个个诊完脉、开出药方,留下带来的药品——担心某些中草药在当地买不到,他和女儿提前准备了一些。就在准备辞行时,王养富突然想起:治疗这种疑难病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走后,谁来煎中药?谁来贴敷膏药?

于是,王养富与赶来的乡长商量:“能否从乡卫生院聘个男护士,帮助照看治疗?”

乡长听后连连摇头:“单就这三个儿子的吃喝拉撒,就没人愿意干。”最后,乡亲们举荐让患者的对门邻居来帮忙。在征得这位大爷同意后,王养富当场掏出1000块钱向众乡亲承诺:“我每月给这位大爷护理费1000元,直至窦氏老母三个儿子的病治好为止!”

后来,王养富经常开车到山东郯城去看望,这竟然还引来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美好姻缘。

“王院长你再去献爱心,也带我去吧,我也想做点善事。”一个大妈找到王养富说。

王养富看看她,摇摇头说:“大姐啊,那地方老远的,开车都不方便。看样子你都70多岁了,身体行不行?”

“怎么不行?做善事不分年龄。不但我去,还要带上我儿子。我儿子是个不错的摄影师,可以去给你拍一个纪录片。”再一次去临沂郯城时,她叫儿子带上从美国买的的上百万元的数字摄影设备,还有一位年轻的助手王靖宇,一同开车去了花园村。

过了三个月,王养富的女儿突然对王养富说:“爸,我跟那摄像师小王谈得来,他提出来想跟我谈对象,你看行吗?”

“啊,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就是上次咱们一起去山东复查病人,你让我接受采访开始谈的。”得知他们已经互相来往一阵子了,王养富不干涉孩子婚事,便说:“我不知道他人品咋样,只要人好就行。有钱没钱无所谓。”經过了解,这个年轻人有志向、有能力,好学上进,对女儿也不错,如今已成了王院长的女婿了。这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在免费救治山区农家病人、共献爱心之时,谱写了一曲花好月圆的交响乐。

自古以来,做医生的就崇尚医者仁心。

西方医学院的学生毕业时,都要宣誓遵从“希波克拉底誓言”:“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

而中国从医者则讲究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同时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这些先贤的医训,王养富大夫自决心走上医学之路时,就了然于心、身体力行。从前面诸多真实的病例来看,在他的医案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患者。所以,不管你有钱没钱,能不能付得起医疗药物费用,他都会精心治疗,有时还要自己搭上钱物为病人治疗。

2008年5月3日,广西百色地区有一位65岁的老汉患腰间盘突出,犯起病来疼得直不起腰,不能正常走路,坐出租车找到王养富看病。对于擅长疑难杂症的王养富来说,手到病除。采用点穴正骨、刮痧胆经、中药热敷等方法,仅20分钟后,老汉感觉好多了,能够直起腰来走路了。

他连连说道:“神医,真是神医啊!多少钱?”

王养富笑笑说:“十块钱就行。”

“啊?我十五年的病,你十块钱就治好了,太感谢了!”他说着就从衣兜里往外掏钱,结果连掏了几次没掏着,脸色大变,把衣服脱下来翻过来找,连个钱的影子也没有:“啊!不好了,我包在报纸里的5000元钱没了,这可要了我的老命了……”

顿时,一口气上不来,老汉哭晕过去了!

“快,抢救!”王养富立即上去按住他的人中穴,又让护士快给输氧,一连三次,终于使他苏醒过来了。

随后,王养富把护士叫到一边,从自己屋里拿出5000元交给她,嘱咐了几句。一会儿,这位护士举着一个报纸包走来,说是打扫病房发现了5000元钱,交给了老汉。

这位老汉眼泪掉下来了,下床就给护士磕头:“我来时借了十七户才凑了这点钱,要是丢了,真不能活了。我要给你们写感谢信,送锦旗……”

正说着,一位出租车司机找来了,举着一个报纸包,找到那位看病的老者说:“你刚才坐我的车到医院来的吧,掉在我车上5000元,收车时让我发现了,还给你,数数吧。”

“啊?这是怎么回事?我的钱不是找到了吗?”老汉疑惑地看看王养富和护士,忽然明白了:“噢,是你们担心我出事,拿自己钱顶上的吧,你们医院真是活菩萨啊!”

说着,他又要跪下磕头。王养富连忙把他扶起来:“不用谢!你老没事就好……”

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子湖畔——杭州市,有个女孩叫陆丝佩,不幸在九岁那年患了重症肌无力病。眼皮抬不起来,几乎睁不开眼,刚刚升小学三年级,就没法做作业。她母亲只好用胶带把她上眼皮粘住,勉强看见一点光,可以写字算数了。

好在她有个有钱的父亲,名叫陆宏奎,在杭州专卖红木家具,每年纯利润达到上亿元,后来移居香港,继续经营自己的生意,十分红火。他拿出钱来到处求医问药,为女儿治病,可惜病情没有缓解,还在不断加重。当他得知在河北有个王养富大夫,治疗此病很有办法,效果不错,便托人找到河北省公安厅一位领导介绍,带着女儿前来看病。

一见面,看到王院长精心把脉、认真看病,墙上还贴着很多成功治好的病例,陆老板感觉是找对了地方、找对了医生,就马上回到车里包了一个红包送上来。王养富打开一看,里边有500元港币,便说:“我不要红包,只收治疗和买药费用。”“哦,这是小意思了,毛毛雨啦。不是药钱,是送你喝茶的钱,买药我会再付钱的。”

看完病,这位陆先生买了两个月药,回去后竟再也没有消息。过了三四个月,王养富实在忍不住,就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想问问吃药后的反应,以及下一步怎么治疗。接电话的正是陆太太,也就是陆丝佩的母亲叶女士,她开口就哭了起来:“王院长啊,不是我们不想买药,也不是服用以后没效果,而是我老公他变心了,跟我离了婚,又找了一个电视台主持人。我现在的小儿子还不到一岁,老公就不要我了。生活都没办法了,我怎么买得起药啊!呜呜……”“啊,你别哭,别哭,真是没想到你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不过,你女儿这病不能耽误,还得坚持治下去。这样吧,你给我地址,我免费给你寄药。”

“真的吗?两个疗程就是几万元的药费啊,哪有这样的好事?”

“是真的,我真免费给你治!”

陆太太说什么也不信,没留地址就放下了电话。

王养富后来又多次打电话找她。可是,这位叶女士还是不太相信。这样下去,她的女儿陆丝佩就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会越发展越重的,直到不能走动,终日与轮椅为伴。

“不,绝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如花的生命就此凋谢!一定要说服他们坚持治疗下去。”王养富找到一个与陆家关系不错的朋友,前去帮助做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医生如此关心她的女儿,陆太太被深深地打动了,终于答应继续让女儿服药治疗,并且把通信地址告诉了王养富。

之后,王养富定期给她们免费寄药,了解病情和服药效果,指点着加强理疗康复。一年一年过去了,最后终于把陆丝佩的顽症治好了。她能够正常上学,参加各种学习研修活动。小姑娘本来就十分聪明好学,现在有了来之不易的健康和学习机会,就更加努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深造。

人生如戏。陆先生的日子过得越来越不景气了,他后来娶的夫人看他没钱了,一改往日的温存,时时处处指桑骂槐,打鸡骂狗地找事儿,最后竟卷起存款跑了,不久法院发来了离婚传票。鸡飞蛋打一场空。工作丢了,钱没了,年轻的主持人也不跟他了,陆宏奎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这时他又想起结发之妻。于是,他在一年的腊月二十五跟前妻打电话:“我现在山穷水尽了,这个年都过不去。你能不能借给我2000块钱?”

叶女士心软了,一日夫妻百日恩,说:“你给我个账号吧,只能救救急,你以后还得想办法去工作。”

女儿陆丝佩知道了,埋怨母亲不该可怜他,这人没良心,当初那么狠心把她娘俩给抛弃了,还有脸来求助。母亲心地善良,宽慰说:“他既然给我打电话了,肯定是山穷水尽了。毕竟我们夫妻一场,怎能看着他这么落魄不管呢!”

此时,陆丝佩学有所成,工作也不错,可就是婚姻不好解决。有人听说她当年得过重症肌无力,担心再犯病,或者生育下一代会遗传这种病。叶女士又找到王养富,商量怎么对待这个事情。王养富一听就笑了,说:“我治好了这些同样的病,没有重犯的,也不会影响生育。你看那个当兵的李国山,生了两个孩子,都活蹦乱跳的。放心吧,没事,我可以开个证明,保证不会影响下一代。”

有了这份来自医院的证明书,再也没有人置疑这种病的遗传了。陆丝佩的婚姻大事顺利解决。叶女士对王院长感激不尽,说,你不但治好了我女儿的病,還帮助她成家立业。我真不知怎么感谢你呢!

王养富连连摆手:不用谢。其实你才让人敬佩呢,一个妇女离了婚,自己把一儿一女抚养成人。最后还要管前夫的生活,真是以德报怨啊!

后来,陆丝佩事业有成,生活富裕。叶女士还教育她说:“王养富院长治好了你的病,也为你婚姻大事操了心,你永远不能忘了王院长。另外,也一定要管你父亲,他跟我离婚是我们两口子的事。你是子女,你就有尽孝的权利,没有抱怨父母的权利,他给了你生命,你要不管,将来你周围同事都要骂你。”

这些年来,陆丝佩听了母亲的话,一直给父亲生活费,还在杭州给他父亲买了房。一家生活幸福平静。

有这样深明大义的母亲,陆丝佩对给自己治病,挽救了自己生命和事业的王养富大夫深怀敬意。一次,听说王养富来杭州开会,她便主动联系,与母亲专门请王大夫在豪华大酒店里吃饭,当面表示感谢。王养富不但治好了生理上的“渐冻人”,也对一些人的“心理渐冻症”,进行暖心融化的治疗。如今,他们从普通的医患关系变成了朋友一般的亲密关系了……

在人类攻克“渐冻症”的征程上,还会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坎坷,但有王养富这样仁心、精诚的好医生,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防治,攻克这种世界性的顽疾还是大有希望的。事实上,许多成功救治的病例,足以说明以王养富为代表的中医中药,完全可以在治疗一些顽疾上大显身手。但由于个人体质和情况有差异性,患病原因和机理也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全都根治。只要有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医学宝库,一定会攻克很多疑难杂症的。

2012年3月26日,王养富受邀去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他谈道:“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大道至简、阴阳平衡,讲究万物有性,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如此、人亦然。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宏观思考。从相似、相近、相对的概念之间的调理入手,强调阴与阳的调和,刚与柔的调和,冷与热的调和,虚与实的调和。中医由此及彼,以味的个性与百味调和,延伸到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达到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养生从养心入手。着了相,处处是屏障。不着相,处处是阳光。各界同仁,让我们为中医加油,用我们民族的洪荒之力,把中医拓疆万里,发扬光大!”他的演讲赢得了一片掌声。因为,人们确实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中,看到了解决医学难题的曙光。其中就包括针对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人们俗称的渐冻症的有效治疗。

先治疗心情,再治疗病情,“心外无物”。从医多年,王养富院长对于“医生”二字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说:归根结底,医生是什么?是人类良心的底线、是崇高灵魂的净土、是治病救人的天职、是阴阳平衡的舵手。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患了病症,医才能生。做一名真正的医生,一定要少耍心眼儿,多献爱心!

他在攻克渐冻症方面,突破了传统的那座山、理学的那道坎、成败的那个坑、生死的那道关。他知阴阳、尽万变、觉知性、起理性。王养富常说:探病要灵一点,看病要笨一点。“笨”字下面是个人,在名与利的十字路口,要学习竹子境界,“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作为一名医生,要永远记住中医药祖先的传承:大爱无疆,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春满杏林!

“解冻人”,这是大家送给王养富的称号,也是一个时代的愿景。我们希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不断地去“解冻”一个个冰天雪地的难关,迎来温暖明媚、万紫千红的春天。

作者简介:

许晨,男,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山东文学》社原社长主编。国家一级作家。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等多部长篇报告文学和散文集。曾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

向晓金,女,笔名涉江红帆,湖南怀化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女子书画院文学总监,湖南读书会副会长。代表作品《春天的请柬》《陌上阳光》《心香一瓣》等,被读者誉为“春天般的女诗人”。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