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角色的重构

2021-07-11常锐比晴

新长征·党建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政治

常锐 比晴

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场域更加扩展、内容持续更新、形式日益多元、手段不断丰富、效能逐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重构提供了依据。

一、“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

“互联网+”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全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原则,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跨界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和原则,运用互联网思维,采用互联网技术,是一种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耦合并协同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互联网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和协同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而是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的前提下,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静态、单一”向“立体、动态、多维”转变,运用“互联网+”思维理念,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政课教师的角色。

二、“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内在转变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场域多维化的时空走向;教育主客体表现为平等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资源拓展为突破时空壁垒的海量资源;教育模式显现为多维立体的教育“新矩阵”等显著特征。其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新的角色内涵和要求,需要进行深刻的内在转变。

第一,由“知识权威、教学主宰”向“学习引导者和协作者”转变。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引导者,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先导”效能,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既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二,由“单纯灌输”到“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转变。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填鸭式的授课形式。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灌输与启发”相结合,既要肯定灌输的必要性,强调其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重大作用,又要特别注重启发性教育,注重师生间交流对话,更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个性化教育。

第三,由“台前屏前”向“幕后屏后”的转变。在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教学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台前屏前走到幕后屏后,更加强调“互联网+”时代的思政课教学需要在互联网、新媒体等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设计、筹划、加工,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整合。因此,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重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双重桎梏,改变了单向线性的、链条式的教育分工传递,构建了一个灵活、自由、开放的教育场域。在这样的教育场域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重构成为重要任务。

(一)思维:做“互联网+”的思考者

互联网思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来的,具有“开放、共享、自由、民主、协作、创新”的显著特征。“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开创了思政课教学模式新的研究范式。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思政课教學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能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性和需求,教师要注重自我反思,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全过程,多学习、多反思、多总结,用互联网思维去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互联网+”的思考者。

(二)理念:做“互联网+”的拥抱者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系统、教学资源、教学软件、微课慕课的不断涌现,深刻影响着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显得愈发重要。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行动的产生,政课教师要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丰富性”的教学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使新教学理念与行动的转变实现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代同行,富有热情地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做“互联网+”的拥抱者。

(三)素养:做“互联网+”的学习者

“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毋庸置疑成为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将信息技术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要依托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学实效性。而慕课、微课、翻转学习、手机APP、移动互联网等新模式新载体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学习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新生动力。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探索有效教学新模式,和学生一起成为“互联网+”学习的同行者,成为学习“共同体”。

(四)实践:做“互联网+”的践行者

推行“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智慧化和现代化,构建全新的教育形态,教学方式向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变革,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把教学内容做得更生动、更互动、更有趣,形成自己更具独特的教学风格,增强教学吸引力。二是提升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推动高校思政课不断改革创新,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使命。要把握创新脉搏,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做“互联网+”的践行者。(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艾    杰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