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游戏助力学生走出困境
2021-07-11林志超
林志超
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德育),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温州市名班主任等。致力于学生问题艺术化教育的研究,该课题获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全国“十三五”教育部重点立项资助。著有《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等4部著作。
学生因自身性格或其他原因被困于问题中不能释怀时,需要家长和教师引导。但是,由于学生和家长、教师的语言沟通、思想顾虑和思考方式等不同,往往无法正确地沟通,从而陷入引导困境。“玩偶选摆、沙盘游戏、故事叙述、心理绘画、角色扮演、顺势挑拨”六种游戏能助力学生清晰表达,让教育者明了问题症结,从而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游戏一:玩偶选摆,感知身处困境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心境,创造一个与其内在想法和感觉相符的世界,帮助教师解读学生无法表达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困惑。
玩偶选摆以不同的玩偶来代表不同的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想法和感觉的出口。通过学生的摆放,形成一种关系场景,呈现学生此刻的状态或身处的环境,让教师清晰、直观地去感知或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明了问题症结,便于指导和引领学生。例如,陈老师说班上的女生小Y似乎没有任何情绪,上课时眼睛从不看老师,交作业随心所欲,面对表扬和批评也都无动于衷。为了解读小Y的内心想法,我们让小Y用玩偶摆放了一个场景。小Y呈现出如下场景:一个小女孩躺在地上,手指向一个年轻女人,周边围着一群人,都面朝年轻女人。
我们解读场景后,发现小Y为了让大家都去指责这个“年轻女人”,宁愿从高处跳下来。为了消除小Y内心的危险想法,学校心理教师给小Y展现了危险行为的后果,让小Y看到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给自己、家人甚至老师带来更多的痛苦。之后,学校心理教师继续和小Y沟通,在后续的摆放玩偶游戏中,出现了“小女孩”和“年轻女人”手拉手的和谐场景。
玩偶摆放有效地呈现了学生语言不能表达的内心世界,便于教育者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游戏二:沙盘游戏,解读内心世界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合适的游戏都能使他们充分表露个人情感。当学生陷入某种困境,不愿意与人沟通或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利用沙盘游戏能“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想法,引领和帮助学生走向快乐。
沙盘游戏包含了三个关键词:“沙”“盘”和“游戏”。首先,沙的柔软和纯净会让人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喜欢沙子;其次,“盘”是可操作的固定场所,也是一个具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其三,“游戏”的随意性可以让学生肆意发挥,充分表达此时内心的想法。
小E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孤僻。一次体育课上,小E无故发起了脾气,为了让她冷静下来,体育老师把她带到沙坑旁,就没有再理她了。小E生了一会儿闷气之后,玩起了雨后的湿沙。她堆了三个高高矮矮的小人,并反复地把其中一个推倒又堆起来……显然,小E是思念某个人,却又见不到,心里很矛盾。在与小E父亲取得联系后,我让小E和妈妈通了电话,小E的情绪平和了很多。自这次事件之后,当小E不开心的时候,我就带她到沙坑玩,父亲也开始尝试让小E在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跟妈妈通话。后来,小E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
沙盘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肆意发挥的空间,学生通过象征、隐喻的形式再现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情景,以宣泄内心的复杂情感。教育者通过沙盘游戏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学生的问题,寻得解决途径,助力他们走向快乐。
游戏三:故事叙述,捕捉有用线索
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一段成功或失败,喜悦或悲伤的经历,便于教师捕捉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和片段。教师通过假设补充或重构故事,激发学生的心理动机,引导学生洞察并反思,唤回学生的信心和力量,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叙述跟自身经历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开口说话,比如遭遇什么委屈,有过怎样的体验,有哪些切身的感受等。小U在日记中表示,自己一个月以来饱受煎熬,因为老师总是在上课时用眼睛“白”她。我在试图与小U沟通此事时,小U或摇头,或沉默不语。后来,我尝试让小U谈谈自己这段时间高兴或烦恼的事儿,小U才慢慢打开话匣子。她提到,妈妈曾提醒过她,说老师说她上课不认真、不举手、不积极,妈妈还说若她一直这样,老师会不喜欢她的。于是,我问她,是不是后来她在课堂上举手了,可老师还是没有让她回答问题呢?小U说是的。小U认为老师觉得她上课不认真,可她改正了,却被老师忽视,她认为老师有偏见。我对小U说:“若你上课一直举手,老师会不会一直不理睬你呢?”小U错愕了,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表示自己可以试试这么做。一周之后,小U说最近老师都表扬她上课积极。
教师要善于以“問题外化”的方式把问题和人分开,启迪学生在“理所当然”的事情中看到另一种可能,引导学生寻找积极的一面,唤醒学生改变自己的内在能量。
游戏四:心理绘画,透视思绪图谱
心理绘画是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传达自己潜意识中压抑的感情。通过绘画让学生投射其想法、情绪和人际关系,这个过程能让情绪受困的学生充分表达,释放情感,同时,有利于教师正确解读学生的心理动机,从而跟进辅导。
绘画是一种较好的表达媒介。人的表达能力决定了其沟通的流畅度,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心中的情绪和想法不能充分表露。长期积压负面情绪,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周边的人。绘画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能让学生把表达不了的情绪或事件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年级的女孩小M,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最近动不动就哭,情绪特别低落。因为小M不能很好地表达,老师就让小M把家里的情况画在纸上:爸爸画在了最下面,上面有爷爷、奶奶、哥哥、伯伯,还有妈妈,自己画在了爸爸的旁边。为了能清晰地读懂小M所表达的内容,我让小M再画一件经常使用的东西。她给爷爷和奶奶画了药丸,给伯伯画了钱,给哥哥画了电脑,给妈妈画了手机,给爸爸的额头和自己的眼角各画了两滴水。从画中得知,爷爷、奶奶需要吃药,伯伯总要钱,哥哥和妈妈玩电脑和手机,爸爸撑起了整个家,额头上的两滴汗水表示爸爸很辛苦,小女孩眼中的两滴泪水则表达了无奈和忧虑。我立即跟小M的父母沟通,他们承认了现状,并坦言会立即做出改变,尽量不要把心理压力转移给小M。
勾画内心世界的图谱,便于学生发现自己,也便于教师解读学生的现状,洞察困境,适时引导。很多学校设立的“涂鸦坊、涂鸦墙”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以绘画方式发泄情绪的场所。
游戏五:角色扮演,反馈意识本能
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也可以扮演自己,反映自己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人在不同场合会呈现出不同的一面。比如,有的学生在校乖巧斯文,在家无法无天;有的学生在家人、老师和同学前温顺如斯,背地里却常常用自残的方式伤害自己。学生性格之所以反差这么大,大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异常宠溺或过于严苛。
小F被批评后,会用刀割自己的手腕。为了让她体会家人的感受,在一次表演中,我让她扮演了痛失爱子的母亲,看到“孩子”受到病魔的折磨,她痛哭不已。之后,我们引导小F扮演自己母亲的角色,就小F割手腕的行为跟“小F”沟通,小F再次深刻地体会了母亲的内心感受。自那之后,她不再割自己的手腕了。
角色扮演是对特定问题情境进行描述的一种传达方式,让学生在事先经过设计的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通過模拟角色的心路历程,引发学生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并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共识。
游戏六:顺势挑拨,挖掘真实情感
顺势挑拨是在谈话过程中顺着讲述者的思路,顺势强化,使讲述者自我否定,从而达到逆向引导的效果。如同“好呀……干脆……”极限式的心理谈话游戏,很多讲述者表面上对某人或某事不满,但事实上,并无严重责难的想法,只是寻求一种理解或者发泄而已,若倾听者顺势“挑拨”,反而会达到引导目的。
在日常相处中,同学之间常会因个性差异、观念不同造成误会,产生负面情绪。这种情绪若不及时疏导,会让矛盾深化,甚至会使学生产生社交障碍。对此,教师要唤醒他们走出自我,摆脱“自我内耗”的困局。
小K的口头禅是“是他先弄我的”“我不要理他”。每次小K与同学有一点小摩擦时,就会摆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姿态。一次,小K又跟同桌闹矛盾了。见小K嘴中念念有词,不断挥舞着拳头,我问他怎么了,他不停地重复,说是同桌先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他才生气的。我问他:“你有多生气?”他说:“很生气,想冲上去揍同桌一顿。”我说:“好呀,这种情况换成谁都会生气,看来揍一顿是不够了,干脆揍10顿,揍不满10顿不能停下来,揍到头破血流,你看行吧?”小K明显愣了一下,说:“揍到头破血流是要负责任的。”我说:“那怎么办?不揍10顿,揍一顿也会头破血流呀!”小K又愣了一下,说:“那就狠狠骂一顿。”我说:“好,你可以开始骂了,我让你的同桌来听着,可以吗?”小K急忙说:“算了算了,这次就算了。”
顺势挑拨在于揭露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抓住人“偏不”的心理,以更严重的方式进行挑拨,引导学生“看见”这么做的严重后果,进而“望而却步”。
当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压抑和容忍时,当内心积压许多情绪而无法表达时,就会爆发。六种游戏,助力学生寻得合适的发泄口,帮助他们释放心中积郁,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