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设疑、变换促进思辨阅读

2021-07-11黄祥斌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活命于勒辨析

黄祥斌

思辨阅读是一种边阅读边评判、边接受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

精心设疑,驱动文本体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搬教师教学用书,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展开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笔者预设了这样的问题: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两个问题一改传统的“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教学观,让学生学会从次要人物身上挖掘作品主题的方法。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很感兴趣。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基本能从文本中概括出“于勒年轻时轻浮、放荡,中年时努力奋斗,并開始自责、反省;年老时沦为乞丐”的人生经历,并从于勒发迹后不忘哥嫂,潦倒时不愿连累哥嫂可归纳出于勒知恩图报、为人善良的品质。这一观点非常新颖。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再读文本,要求学生从于勒身上挖掘文本思想,经过再次阅读和讨论,学生将于勒的经历与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现实结合起来,概括出这样的主旨:于勒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要想靠个人奋斗跻身于有钱人阶层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层人的发财梦最终要破灭,其命运注定是悲惨的。经过这样的思辨阅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从思辨阅读中获得了新的感悟。

巧妙变换,培养思辨习惯。教师可以围绕所学课文中的词语、标点、句式、人称、顺序等,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交流,进行理性思辨,大胆质疑,提出独到的阅读见解,进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笔者在讲授《老王》时,引导学生质疑“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中的“活命”一词,试着把“活命”换成“生活”,再辨析二者的区别。联系上下文,学生发现两词互换在语法上是没有问题的,在表意上也差不多。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查找资料, “对标”文本内容来辨析。学生查找字典后醒悟:“活命”是一种走投无路的生活状态,是痛苦、无奈、心酸的情状,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窘态;而“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两者对比,“生活”是一般人的生存状态,而“活命”则是一种卑微的求生状态。由此,学生感受到了老王在生存底线苦苦挣扎的生命状态,“活命”一词非常准确地道出了老王当时辛酸、悲苦的生存状态。

辨析词语是一种思辨,辨析标点也是一种思辨。笔者执教《昆明的雨》时,将文中的重要句子通过PPT展示出来:“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两处“?!”该如何理解呢?笔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和体会。“这种东西也能吃?!”分明有一种怀疑甚而鄙视的心理;“这东西这么好吃?!”分明有惊讶、惊喜的情感。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文章前后两处的“?!”有什么作用?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是先抑后扬的作用。有此铺垫,学生认为原文“这就是昆明的雨”后句号不能改成感叹号,这是因为,感叹号虽然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但句号更能体现汪曾祺作品的特点——“平淡而有味”。

除此之外,置换句式、变换人称、改变句子顺序等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作者单位:荆州市荆州区教科院)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活命于勒辨析
地震时是躲是逃?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依据文本特质,有效落实“三位一体”王君
天问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