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修炼教育敏感

2021-07-11陈大伟郭彦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昆虫学家教育教师

陈大伟 郭彦华

《辞海》(第6版缩印本)对教育敏感的解释是“对外界事物感觉灵敏,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反应快”。教育敏感是对周遭的教育事务的敏锐感觉、感知、感受和感悟,其对象包括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契机,以及自身的教育活动、专业成长等。敏锐的感觉、感知、感受和感悟以后,不一定要快速地做出反应和行动,有时需要等一等,“让子弹飞一会儿”,有时需要放一放,大智若愚装装糊涂,但终究敏感是基础,只有感觉到并有足够的感悟,才有等一等或者马上做出有效应对的基础。加拿大教育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范梅南论及教育机智时曾提出:“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敏感属于教育机智,机智的反应源于敏感。教育敏感性强的教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通過机智的适切性反应优化教育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育人功能;教育敏感性弱的教师则可能陷入困境,他们摸不透学生的心思,自己的言行也不被学生理解和接纳,开展教学工作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说,教育敏感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素养,教师需要修炼教育敏感。

敏感可以是生理上的反应,也可能是心理的感知。生理上的敏感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如对花粉敏感、对酒精敏感),心理上的感受、感觉通常与后天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及曾经的经验有关。我们认为,教育敏感主要是心理上对教育事务的感觉、感知、感受和感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注意、在生活中积淀及对敏感本身的反思与修正得到发展,教师可以修炼自己的教育敏感。

一、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在日本企业界,稻盛和夫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赤手空拳的他创办了两家著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并在经营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还成功挽救了危机中的日航公司。稻盛先生在谈论经营哲学时,把“心不唤物,物不至”作为自己的信念。所谓“心不唤物,物不至”指的是想要做成一件事,保持强烈的愿望是必要的基础。他在其所著的《活法》一书中这样写道:“愿望强烈的程度,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时不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因为长期有这种强烈的愿望,所以他身上有突出的行业敏感。他说:“由于我的愿望在潜意识中一直积蓄着,因此在恰当的时机下便会一下子触发。”

将稻盛和夫的生活法则引申到教育,就是教师想要形成教育敏感,需要有积极关注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愿望。有教育敏感的教师总有这样一些愿望:希望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希望能更好地处理家校关系……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尼克老师遇到了有读写障碍的小男孩伊桑,与其他麻木的教师相比,他表现出教育敏感——他觉察到伊桑在绘画上的天赋,敏感于伊桑孤独、悲伤、无助的情绪,当他眼含热泪地对女朋友说出“他的眼神在呼救,我很怕他会崩溃”时,尼克老师对这个小男孩的善意和爱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成为他帮助伊桑发展个性、找回自我的一系列行为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的敏感意味着感同身受。教师的敏感对象首先是学生,如果缺失对学生的爱,那么对于学生的需要、困难、进步则可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是本身不够关切,缺乏研究和探究的热情。“麻木”则可能因为“不仁”,“仁”就是常说的仁爱之心。假若一位教师对学生没有充沛的爱的责任与使命感,就很难产生了解学生、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处理好家校关系的愿望。自然,其教育敏感也就无从养成。

强烈的愿望本身会形成专注。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为什么我知道的比他人多,我究竟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我从未浪费过我的精力。”人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生充满了选择和放弃。你对这样的东西敏感了,对另外的东西则可能选择放弃,选择不关注。敏感形成于专注,“专”是心无旁骛,“注”是用心,是观察,是深入的研究和准备。有了专注,才会有“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二、春江水暖鸭先知

有这样一个故事:

黄昏时,昆虫学家、商人和教师一起散步。突然,昆虫学家停下脚步,仔细聆听。商人和教师觉得很奇怪:有什么可听的?昆虫学家说自己听到了一只极品蟋蟀的鸣唱声,并兴致勃勃地描述这种蟋蟀的体态特征。商人和教师一脸茫然,因为他们什么也没有听到。继续往前走时,昆虫学家因为沉浸在发现蟋蟀的喜悦中,连口袋里掉出几枚硬币也没有发觉,而商人把它们一枚不落地捡了起来。继续前行,经过一间破旧的茅草屋,教师突然停下来,因为他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他正想给另外两人说说他对读书声的感受时,可商人和昆虫学家已经走远,他们对茅草屋里的读书声浑然不觉。

专注的愿望使教育敏感的修炼有了前提,但仅有关注的热情远远不够。上述故事中,就算昆虫学家说到的蟋蟀声引起了商人和教师的关注,但他们终究不会有“极品蟋蟀的体态特征”的敏感。同样,昆虫学家和商人可能听到读书声,但他们不会对读得好不好及书声中有怎样的学习状态、怎样的教学风格产生敏感。可以说,敏感修炼需要实践经历和时间的积累。

积累体验。苏轼在诗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鸭子能最先察觉到初春来临时的江水回暖?因为鸭子长时间在水中游戏,时间的积累让鸭子对水温变化产生了灵敏的感知。《增广贤文》中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的句子。句意是:靠近水边的时间长了,就会了解鱼儿的习性;靠近山林的时间长了,就能识别林子里鸟儿的叫声。身临其境的长时间体验是修炼敏感的一种途径。敏感的教师大多因为长期的切身体验而对学生及教育资源变得敏感;才参加工作或者没有教学经历的教师,某些方面的敏感能力就可能存在不足。

积累感受需要强调“有意注意”。时间数量上的充沛不等同于必定能增强敏感性,如有的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许多年,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却对日常发生的教育问题和学生表现处于无意注意的阶段,难以形成敏捷的思考判断。有意注意包含着意识倾向,需要运用主观能动性对教育情境中的各要素产生关注。这种状态使得长期的积累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而不是无意识地、被动地在经历时间的流动。有意注意帮助我们“近水”能“知鱼”,“近山”能“识鸟”,如果没有有意注意的发挥,即使长期待在山水之中,也可能出现“近水”只看见水、“近山”只看见山的局面。

觉察判断。身处情境中并不意味着能觉察情境本身,还可能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况。简单地说,鸭子可能体验到水温变化的现象,但它不能得出春天来了、秋天来了的概念判断。从现象中发现问题需要觉察、觉悟。提升教育敏感要求教师及时觉察教育情境中转瞬即逝的细节所传递出的消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

教育敏感所表现出来的直觉性的感知和理解通常建立在对对象的快速认知基础之上——也许是学生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或是一闪而过的眼神、下意识的细微动作等。读懂这些细小之处蕴藏着的学生最真实的内心体验,是提升教育敏感的关键。比如,听课时学生微微皱起的眉头可能是在提醒教师,这道题我没有听懂;作文本里一两句对父母陪伴的期待的话可能是在告诉教师,这个家庭中密切的亲子关系有所缺失。学生的愉悦、好奇、悲伤、焦虑、愤怒、失落、内疚的情绪总是通过他们的眼睛、嘴巴、手、脚等能够接触到的细小之处传递出来。这些瞬间正是做出敏感判断的依据。教育敏感度高的教师往往能通过留意教育现场的各种“蛛丝马迹”读懂隐藏在其中的重要信息,诸如学生现在处于怎样的心情、学习是否遇到了困难、有哪些想说但开不了口的话等。

三、吹尽狂沙始到金

想不想对教育有敏感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是否真热爱、对学生是否真关怀;能不能对教育有敏感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教育经历,以及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习惯;教育敏感是否正确则取决于是否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敏感进行审视和反思。这就是所谓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参照怎样的标准验证和调整教育敏感呢?一是参考教育理论,即借鉴大众认可度较高的教育智慧,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使我们获得理性知识的指导;二是同伴交流互助,即听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将自己的认知与他人的认知进行比较,从他人的角度得到启发;三是搜集学生的反馈,即通过与學生直接对话,使我们对感知与应对的调整有据可依;四是自我反思审视,即客观理性地回味在教育现象中的判断和行为,使我们收获顿悟的欣喜。

对认知和行为进行验证和调整的研究过程是深化教育敏感能力的过程。当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哪些教学契机把握得尚有缺失,对学生的认识和判断哪些地方错了、哪些地方不准确时,我们的认知能力就有了发展、感受能力就有了提升、觉悟能力就有了进步。

(郭彦华,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昆虫学家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听说你想当昆虫学家(上)
听说你想当昆虫学家(下)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