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培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2021-07-11徐玉林罗伍一
徐玉林 罗伍一
线上培训具有跨时空、资源多等优势,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延伸性等特点,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武汉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遵循教師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本土教师现状,依托“钉钉”平台,积极探索直播培训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线上培训内容:有效是主导
在尊重需求、结合实际、坚持实效的原则上,教研室创新了“自下而上”式的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特色的培训机制,使线上培训内容更具吸引力。
1.内容选择“听诉求”
教研室结合教师的兴趣、专业提升等诉求,采取入校“寻良策”、上网“听声音”、问卷“找问题”等方式,搭建了面向全区各级学校教师的建言平台,让不同层级、不同科目、不同岗位的教师主动发声,凝聚广泛共识,将一线问题和培训内容有机结合,在培训内容上满足教师心理预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2.内容选择“易呈现”
线上培训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动。教研室结合实际,拆分并重新规整知识模块,将贯穿于各个项目中的政治类、知识类、经验类内容从线下剥离到线上,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专业素养等,给参训学员带来了新体验。
3.内容选择“微精准”
线上培训缺乏持久性,教研室在调研基础上着力打造线上直播“微课程”,实行“三定一磨”的直播课程管理模式,即领导定项目、教务定专题、教师定内容,最后集体说课打磨,每个专题时长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内容短、小、精,组合成线上培训“菜单”,学员自主“下单”选学,满足了学员个性化的需求。
二、线上培训形式:团队是关键
团队是实现培训价值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教研室建立了制度完善、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线上培训管理团队。
1.建立技术型在线指导团队
教研室依靠“钉钉”平台开展在线直播、打卡、观看、交流、回放、提交作业、线上研修等活动,结合区级培训者、街镇师训管理者、中小学校师训员的培训实际,搭建起区、街、校三级技术指导平台,形成了专兼职培训师结合的技术团队,及时解决了学员在线培训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2.建立服务型班级管理团队
教研室制订了《线上培训管理流程表》,以指导前期准备、中期跟踪、后期考评等工作;制订了《线上培训管理制度》,以规范线上开班、监测、点评等工作。教研室借助 “三个一”活动,即一次线上学员打分、一份班务日志、一篇班级总结。开展“优秀管理员”评比活动,强化了培训班级管理。
3.建立拓展型资源建设团队
根据培训实际情况,教研室将培训资源从“以训定学”转变为“以学定训”。建立起由省市专家、培训老师、一线教师组成的师资库。根据岗位、科目、项目等分门别类建立了理论引领、技术指导、经验交流等教师培训数据资源库,及时在线上推送优质教学资源,弥补了直播培训时间较短的不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三、线上培训管理:量化是手段
培训效果是检验培训质量的标准。基于此,教研室采取追踪线上学习数据、量化学习数据等方式,促进学员自我发展。
1.坚持约束性与激励性相统一原则
教研室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标准》为参照,建立以学时为基础的成果积累机制,即时统计并分析线上学情相关数据,据实认定参训教师培训时长,及时发布继续教育学时,让学员的培训学习得到认可,并将继续教育学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硬性指标之一,将学员培训量化为积分,保障了学员的高参与度。
2.坚持全面性与过程性相统一原则
教研室制订的《教师线上培训考核制度》强调培训、考试、研修一体化,倡导以学促思、以学促教、以学促研。同时,教研室开展以“研究为主线,提升专业能力”为主题的活动,如撰写一篇公开课教案、展示一节公开课、写一篇公开课反思文章等,为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发挥了培训的磁场效应。
四、线上线下融合:多元是趋势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新洲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培训体系正在加速重构,“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多元教师培训已成为全区教师的共识。
1.打造线上线下互通模式
教研室以学员为中心,将线下本土特色课程与线上直播精品课程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情景式、案例式、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开展了如心理健康、书法、专业素养、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教师基本功等20余个项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拓宽了培训的深度与广度。
2.打造训内训外一体化模式
教研室构建了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编发了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册》,制订了区内培训和学校研训一体化的培训计划,指导教师实时培训,要求参训教师将培训学习、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充分结合,促使参训教师逐步从学习型教师向经验型教师转变,从实践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