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021-07-11王利梅

关键词:相关措施实验探究初中物理

王利梅

摘要:在如今的教学体系下,初中是学生接触物理的初始阶段,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教学模式也单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主要表现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形式过于僵硬,同学们接收到的知识也是片面的。物理学科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更是传达物理观念、科学态度、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方式。由此看出,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培养这种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供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时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相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070

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实验方法,可以自主进行实验,培养探究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在已有的教育模式下,我们不能打破教学常态,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但也应该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的主动探究能力。在学生们初步接受实验的关键时刻,首要任务是让同学们对实验产生兴趣,进而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示实验的魅力,加以知识的辅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一、将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实例相结合,拉近学生和物理学科之间的距离

以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凸透镜成像”作为这种物理教学方法的案例来说,该内容的基础知识包括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学习目标是让同学们根据图像特征来判断出物体的具体位置、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感受凸透镜成像的魅力,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

说到“凸透镜”可能同学们会比较陌生,但是大家不会对放大镜、投影仪、相机陌生。所以老师在教学开始前,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组两把放大镜。上课前让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符,再观看远处的树木和房屋,分别有哪些变化。先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再挑选同学在班級发言,最后老师提出观点。不同的想法在一起进行碰撞,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与好奇。

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和学习兴趣之后,教学可以更加顺利地推进。学生们手握实验道具,可以帮助它们更快捷的感知实验原理,通过拉近物理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容易地让同学们掌握知识,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并渗透到生活中,养成自主探究物理知识能力的习惯。

二、合理运用初中生学习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代学习的重要能力,自主学习也是当代主流的教学理念。初中教学阶段,面对的是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我们应该抓住初中生精力旺盛、思维跳跃、敢于冒险、接受能力强等成长特点,使之转化成学习物理的动力。

在初三进行串并联电路的学习时,老师先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在同学们掌握之后,向同学们先提出一个问题:“已知电路中包含一个开关、一个电源和两个灯泡,两个灯泡串联。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灯泡分别处于发光和熄灭的状态;但当开关打开之后,两个灯泡全部发光。”同学们根据已知的理论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感到十分矛盾。此时由老师进行知识的引导,打破常规的开关与电器串联思维,再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既可以解决同学们的疑问,又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此举的目的是不要让学生们的思维形成定式,从而影响看问题的角度。

三、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做简单的物理实验,发现实验的乐趣和意义

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可以自发进行物理小实验,达到主动探究目的。

以“探究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实验为例。老师先在课上完成了关于气体流速和压强关系的基础知识点讲解,在课程结束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小画面:车子行驶过程中轮胎附近树叶的运动变化、水流在形成漩涡的时候,水面上树叶的运动状态等场景。这些和生活贴近的画面更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个“探究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实验。课下实验的安排一定要简单,并且有相关人员或者视频讲解一同进行。双手持两张相同的A4白纸,隔开一定的距离,自上而下对着两张纸之间的空隙吹气,观察实验的现象。

这样的实验取材简单,学生们既可以体验到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又可以直观的看见实验结果,而不是一味机械地记忆。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关于该实验的感性认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主动探究能力,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将会让课堂效果增强,达到培养自主探究的目的。

四、合理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思维敏捷力和交流能力

初中正是思维发散且具备良好思考能力的阶段,对于生活中的平常事物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课堂讨论机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上课过程中讲到关于“熔点和融点”时,一位同学提出问题“喷气式飞机在天空飞行过后,留下一道白雾又消失的原理是什么?”对此,物理老师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随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解决问题。一位同学在思考过后和同学交流:喷气式飞机最初喷出的是黑色固体即炭粒,随后才出现白雾,最终在下降过程中凝结变成小水滴消失。这时在学生发表观点之后老师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并向学生提问: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物理知识?许多同学都认为是扩散(此时可以拓宽知识面和大家复习讲述“扩散”知识点)。这时一位同学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老师,我们看见的白色物体不是雾。老师随机提问并抛出新的思考:那大家认可这个答案吗?如果不是雾的话,大家认为是什么呢?经过大家一致交流讨论,最终一致认为水蒸气在炭粒表面凝结形成水珠。新的问题又可以被提出“那么什么是雾,雾的存在形态是什么?”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又被大家协力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同学们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家的语言表述能力,提高交流水平,还会引发与大家想法有偏差的同学们的思考。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学习关系,尊重学生,为学生营造自信心理素质

曾经一位任教初三的物理教师,他的班级内有一位物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对自己学习物理的能力产生怀疑,变得非常不自信,也因此对学习物理丧失兴趣和信心。在复习基础知识时,老师向学生提问如何判断一个鸡蛋的生熟。每位同学都对自己手中的鸡蛋做出各种分析,并积极举手回答。这位同学偶尔怯意地看着老师,流露出想回答但不敢举手的表情。最终老师选择了他上台回答问题。他只说出手摇这个答案。老师继续追问是用手摇之后听鸡蛋内的声音还是用手掌感受鸡蛋的晃动幅度。他回答用手感受之后,又随机回答出了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就是将鸡蛋放在桌子上旋转。转的比较快的就是熟鸡蛋。并向同学们做了相应的实验,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老师又进一步向学生提问“那为什么熟鸡蛋比生鸡蛋转得快呢?”之前举手的同学因为没有这样的想法便都低头思考,这个害怕举手的同学反而是第一个举手,再次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是依据熟鸡蛋是实心的,给熟鸡蛋施加外力使其转动之后,由于鸡蛋内外合为一体,依据惯性会以整个鸡蛋为整体继续转动,但是生鸡蛋内是液态蛋黄和蛋清,外由固态蛋壳组成,受到外力因素后,外部转动,内部静止,最终由于无法整体转动形成阻力而较快停止。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敢于表达,这样在课堂上他们敢于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氛围会变得轻松,获取知识会变得更加容易。即使同学们的想法有错误,老师也要为他们投上鼓励的目光,赞许他们敢于主动回答的行为,最终为大家提供正确的想法。这样同学们会更加有信心,也愿意学习物理,愿意自主进行探究。

初中是首次接触物理学知识的阶段,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只能知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作为短暂记忆存在于脑海,无从考究。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太多事物和观点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空间,所以我们更应该将学到的物理知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自主研究,形成自己的知识链条。物理探究的初衷和结论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阶段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探究能力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萍.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初中物理前概念转变策略研究——以苏教版“力与运动”为研究对象[D].苏州大学,2015.

[2]王丽姜.借助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初探——以“洛伦兹力及应用”为例[J].物理教学探究,2019(02):5-9.

[3]李志欣.“自主学习”是“全学习”课堂学习方式的前提[J].江西教育,2019(05).

(作者单位: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江苏 宿迁223800)

猜你喜欢

相关措施实验探究初中物理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设计与应用
新形势下煤矿企业如何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