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家Jennifer McCurdy对陶瓷艺术的探索性思考

2021-07-10吴月姣

陶瓷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珊瑚灯具陶瓷

吴月姣

(华东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200237)

0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作陶瓷技术的国家,被誉为“陶瓷之国”。英文单词“CHINA”兼具“中国”和“瓷器”这两种含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辉煌历史。陶瓷艺术经过时间的磨炼与发展,从最初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现在开始关注用户对陶瓷产品的情感需求,陶瓷也渐渐超越了普通工艺品的层次,变成艺术家传达自己精神内涵与艺术观念的一种工具。

相比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缺乏创新的活力。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是自古以来的传承方式,让技艺和设计风格程式化;二是近些年文化转型的失衡,导致传统手工艺逐渐与时代脱节;三是高档艺术品本就是人们用以收藏和升值的玩物,以仿古为佳,自然便缺少了与时俱进的创新。[1]相反,西方陶瓷艺术家就无需面临作为陶瓷故国的传统继承问题,所以西方的现代陶瓷艺术会受到各种设计流派的影响,从而渐渐具备现代性的品格。

本文通过浅析美国陶瓷艺术家Jennifer McCurdy(詹妮弗·麦柯迪)的设计作品,了解她是如何利用陶瓷这种材料的可塑特性,来表现现代人的个性、情感和审美价值。经过本文的分析,笔者从中提取出值得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借鉴学习的内容,以及从中获得的设计感悟,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案联想。

1 艺术家Jennifer McCurdy(詹妮弗·麦柯迪)对陶瓷艺术的探索

1.1 詹妮弗·麦柯迪的陶瓷艺术探索之路

陶瓷艺术家詹妮弗·麦柯迪生活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马萨维尼亚岛上,或许正是由于她生活在岛屿的缘故,她对于大自然四季的轮换和生命的力量,总会有着某种更为深刻的感悟,而她的艺术探索之路正是深深扎根于此。[2]自从1978年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麦柯迪已经从事陶瓷设计研究三十多余年,作为一名手工艺人,她不断地向前辈学习制瓷的经验,打磨自己的手艺,探索创造出超越纯粹功能的瓷器的方法。数十年来,麦柯迪的半透明陶瓷雕塑作品,凭借复杂别致的造型,高贵优雅的姿态,深受大众追捧,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都为她的作品腾出了空间。

麦柯迪曾经这样介绍她的设计:“我的作品看起来是有机的,因为它并不完全是线性的,它更有节奏,就像大自然一样。”她所有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自然,比如说海滩上四处散落的贝壳、海螺,或是海洋里的海藻、珊瑚等等,这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她创作的灵感源泉。她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双手和黏土来展现万物所呈现出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线条,向大众诉说生命的成长、流逝与轮回。

1.2 透过“珊瑚巢”领悟麦柯迪陶瓷艺术的特点

麦柯迪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她亲自完成的,从成型到烧成,所有的制作环节无一例外。正是因为她程式化的工作流程,所以她最终呈现的作品形态具有多变,但总体的风格却很统一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欣赏麦柯迪的艺术作品,笔者挑选了名为“珊瑚巢”的陶瓷器皿(见图3、图4),通过对它进行赏析,来领悟麦柯迪陶瓷艺术创作的特点。

图3 珊瑚巢

图4 珊瑚巢(内壁镀金)

1.2.1 造型和色彩肌理

麦柯迪的设计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造型复杂多变,但用材却很简单统一,她设计的重点便在于造型,而非传统陶瓷产品的釉色或者图案纹理。“珊瑚巢”陶瓷器皿,在造型上像一个碗状的巢形海洋附体组合,以一种优雅的螺旋上升的流畅线条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皿四周变化多样、镂空复杂的细节,体现着一种有序与无序的组合,向人们展现出有机形态的生命活力。

麦柯迪的“珊瑚巢”大多都是采用未上釉的白瓷制作,偶尔会在陶瓷内部刷上金箔(见图4),但不管是哪一种处理方式,都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美感。运动、光和空间是麦柯迪设计的核心,光线投射在“珊瑚巢”的表面及内部空间,整个作品产生一种特殊的视觉张力,黏土越密处,颜色越深,黏土越薄处,颜色越浅,呈现出美妙绝伦的光影变化。内壁与镀金艺术相结合的“珊瑚巢”,显得更加绚目夺魂,被金箔照亮的器物内壁,从镂空的间隙中透出金色的光芒,高贵优雅、美妙至极。

1.2.2 结构上的探索

有人称麦柯迪是一位坐在陶轮边的魔术师,因为将瓷土变成如此雕刻精细、造型复杂的作品,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然而麦柯迪却能做到随心所欲地去使用这种材质。在麦柯迪的创作生涯里,她为了确保能够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思,一直在探究如何才能使结构形式与视觉审美完美结合起来。以“珊瑚巢”为例,麦柯迪在切割、雕刻壁身细节时,一直都在思考材料减少至多少还能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器壁最薄处的厚度,也是她创作经验积累的结果,能确保在经过高温煅烧后不会出现裂纹或坍塌;作品经过窑火的变幻,最后展现的效果与生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诸如此类的探索,几乎是麦柯迪艺术创作的全部内容。[3]面对一些设计过程中的意外,她也并没有将其视为一种错误,而是总结沉淀为可以传授给后辈的宝贵经验。正是因为她对于设计作品结构的反复考量,才让她的陶瓷艺术创作技巧越发成熟与精炼,从而能更好地去呈现她的奇思妙想。

1.2.3 适用场景丰富

麦柯迪自然题材的设计作品“珊瑚巢”,凭借其有机的形态,能很好地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尺寸小的“珊瑚巢”置于家中,既可以作为一种陶瓷器皿使用,用于收纳,又可以当作装饰,能很好地与不同的家装风格融为一体。如果想要让这件陶瓷作品显得更加别致,还可以给它配上黑色金属底座,色彩和材质上的强烈对比,能让它更具“现代品性”,展现出不一样的感觉。

图5 配有黑色金属底座的陶瓷作品

倘若将“珊瑚巢”至于户外,还可以充当环境陶艺作品,作为表现自然题材的设计方案,是公共环境艺术中最自然的符号,通过艺术能很好地把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透着浓浓海洋气息的“珊瑚巢”陶瓷作品,置于海边,就像海滩上散落的贝壳、珊瑚一样自然,在海水、沙滩的映衬下瓷器作品显得更加洁白无暇,螺旋上升的造型形式更揭示了海洋生命的无限活力。

图6 环境陶艺效果(1)

图7 环境陶艺效果(2)

2 “珊瑚巢”的加工工艺

《考工记》中曾这样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特性以及加工工艺对于设计的重要性。同样的材质,不同的加工工艺,就会让产品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下文通过详细分析“珊瑚巢”的加工工艺,来了解这样一种富于变化,细节精美的外观造型是如何形成。

2.1 练泥、拉坯

制瓷的第一步工序便是练泥,瓷泥的配料和干湿程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陶瓷的成型。“珊瑚巢”是一种半透明瓷器,采用高纯原料,并通过工艺手段排除气孔来使瓷器达到透光效果。这样的一种材质,使得“珊瑚巢”具有普通瓷器无法媲美的耐高温、高硬度以及良好的透光性等优势。通过淘泥、摞泥等加工工序,初步获得了用于拉坯的柱状瓷泥。[4]

拉坯是成型的初步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阶段。麦柯迪在加工“珊瑚巢”陶瓷器皿前,为了帮助快速成型,她利用拉坯机的匀速转动,尽可能地先将泥料提拉成直筒状。(见图8)此时瓷泥的干湿程度非常重要,瓷泥太干,加工制作时容易出现开裂或者断掉的情况;而倘若瓷泥太湿,制作时瓷泥极易粘手,也不容易成型。[5]麦柯迪凭借多年的制瓷经验,熟练掌握了瓷泥的材料性能,将瓷泥提拉成直筒状之后,趁泥料还比较柔软,在不利用水的情况下,采用一种她称为“干拉坯”的方法,快速进行手捏,将直筒型变成自己后期想要的造型(图9)。[6]

图8 拉坯(1)

图9 拉坯(2)

2.2 塑形

麦柯迪的设计作品都是先通过“干拉坯”的方式,将直筒型的瓷泥塑造成瓷罐的形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塑形。麦柯迪强调对于手工艺人来说,手掌是最好的工具,趁瓷泥柔软的时候,进行手捏,依照自己预期的设计形态,快速地在瓷身做出弧度与起伏。

首先,是通过手指按压,将瓷口处大致分成六部分(图10)。然后,从瓷口按压下去的凹槽处出发,用食指顺着瓷身的弧度,螺旋蜿蜒向下,做出大致的轮廓。(图11)为了防止因局部受力过大,导致瓷罐坍塌、产生裂纹,一般采用多次重复的塑形工作,来保证塑形的成功。最后,再利用大拇指的指腹,沿着刚刚螺旋蜿蜒的轮廓线,进一步加力塑形,实时调整最终瓷身的形状,去塑造一种运动着的视觉效果(图12)。

图1 詹妮弗·麦柯迪和她的设计作品

图10 塑形(1)

图11 塑形(2)

图12 塑形(3)

2.3 切割

整体结构性的轮廓框架完成后,需要将坯体置于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等待瓷泥中的水分挥发。当坯体具有一定硬度时,用笔在坯体上做好规划,标记好需要去除以及细节分割的部分(图13)。外边缘的轮廓一般是从瓷口最凸处绘制到瓷身螺旋凹槽处,具体形态的绘制可以根据对设计方案的把握而定。然后沿着刚刚绘制的轮廓,用刀切除掉多余的部分(图14)。接着采用环形修坯工具(图15)刻出坯体细节,去除多余部分(图16),同时用手去不断地调整作品的形态。

图13 绘制轮廓

图14 切割轮廓

图15 环形修坯工具

图16 大致刻出细节

2.4 打磨、雕刻细节

切割完成后,紧接着是修坯阶段,由于切割轮廓时只是用刀去除掉多余的泥料,坯体上的切割痕迹依然很毛糙,所以需要采用工具去打磨细节,让形态的过渡看起来更自然、柔顺。麦柯迪一般采用块状海绵以及各种尺寸的海绵笔来进行修坯、打磨。块状海绵由于尺寸比较大,表面比较粗糙,便于手工艺人手持海绵,快速地将坯身的切割痕迹打磨平整;接着采用尺寸稍大一些的海绵笔,在刚刚打磨的基础上把坯身外表面的线条做顺,在这里麦柯迪强调最好选用美国产的海绵笔,因为那款海绵笔里会有一个塑料片,使用起来与作品的表面贴合度会更好;对于坯身的内表面,麦柯迪会使用一个更小号的海绵笔,进行类似的操作将内表面也打磨光滑。

图17 使用块状海绵打磨

图18 大号海绵笔

图19 小号海绵笔

接着,是雕刻“珊瑚巢”表面的镂空细节,麦柯迪希望通过这些雕刻纹饰去增添作品的能量与旋律。之所以在雕刻镂空细节前先进行一次较细的打磨处理,是为了减少后期打磨的难度。首先,用刀沿着坯身表面的弧度,依次刻出镂空细节(图20),将多余的泥料小心去除;其次,采用和上面打磨相似的步骤,对镂空细节处的切割痕迹进行处理,让线条变得更加圆润自然;最后,再从整体的角度去调整坯体的细节,让设计作品更加精致。

图2 设计作品展示

图20 切割镂空细节

图21 去除镂空细节处多余的泥料

2.5 入窑烧制

“珊瑚巢”陶瓷器皿,经过麦柯迪一次次地改动、切割、雕刻和打磨,完成了全部的造型工作。由于麦柯迪所用瓷泥的塑性极强,烧成也是巨大考验,她一般使用10号温锥(2350度)去烧制她的设计作品,因为这样会让最终的作品变得非多孔且呈现半透明状,能更好地去表达光和阴影的品质。入窑烧制,是一个充满惊喜与意外的环节,经过高温的烧制,最终作品都会在尺寸和形状上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呈现和烧制前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面对这些烧制“意外”,麦柯迪都会选择将这些作品搁置一段时间,再去对它们做出评估,不断积累这些“意外”带给她的感悟。

3 “珊瑚巢”陶瓷器皿引发的设计思考

“珊瑚巢”陶瓷器皿的设计处处都体现出了设计师的考究,麦柯迪让陶瓷这种传统材料在她手中重新具有了新的生命活力。其实麦柯迪对于“珊瑚巢”的加工方式,是在传统瓷器工艺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她不断去打磨自己的手艺,提升制瓷的经验和技巧,从而创造出一种超越纯粹功能的瓷器的方法。她的作品让大家知道,原来陶瓷除了釉色以及装饰纹理之外,白瓷本身也能极具创造性和艺术的魅力。麦柯迪的陶瓷艺术创作方式非常值得中国现代陶艺去学习借鉴。

3.1 仿生设计在陶瓷造型中的优势

陶瓷产品的设计就是在模仿自然中发展起来的,从彩陶上的仿生纹样到南瓜壶、荷叶碟等等形式,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都曾被运用到陶瓷设计中。仿生设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麦柯迪也十分喜欢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构想她的陶瓷设计作品。对于海洋题材的模仿,让麦柯迪的设计作品显得更加自然、富于创造力。她的设计不是对海洋生物形态的简单模拟,而是一个从繁到简,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过程,麦柯迪通过自己的观察,提炼出了海洋生物优美的流线型线条,并将海洋生物蓬勃的生命力借助螺旋向上的曲线表现出来。

反观生活中一些非常具象化的陶瓷作品,比如说图22的荷叶花瓶以及图23的荷花吊坠,它们对于大自然的借鉴学习显得有些浅显,形态上的模仿过于直接。虽然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形态在审美上是美的,但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缺少了设计师的思考与再创作。形似只是仿生设计的第一步,神似才是设计师最终所要追求的。

图22 荷叶花瓶

图23 “荷花”形陶瓷吊坠

仿生设计,作为大自然赋予的一种创作思维,可以运用到生活中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陶瓷产品的设计。借助仿生设计的思维方式,能更好地连接自然和生命,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提供一种自然、本原的生活方式。

3.2 “珊瑚巢”陶瓷作品的发散性联想

3.2.1 “珊瑚巢”+陶瓷灯具+服务体验

麦柯迪的陶瓷作品大多是作为室内装饰或者是环境雕塑艺术而存在,但实际上她手中这些优雅的形态有着更多可能的应用场景,陶瓷灯具便是其中的一个。灯具作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对灯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照明功能,人们希望通过居室环境中的装饰来调节心情。陶瓷灯具凭借其多变的造型、典雅的质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新艺术内涵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灯具设计的一个主流趋势。相比于其它材质的灯罩,陶瓷材质只要不使用釉上彩进行装饰,就不会在光源的热辐射下产生有害气体。[7]这出于环保意识的考虑,恰好与麦柯迪陶瓷设计的理念相吻合,她的陶艺作品也是想展现陶瓷本身造型的多变,而非陶瓷产品表面的釉色或者图案纹理。所以笔者就在“珊瑚巢”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再创造,将珊瑚巢这具有生命活力的形态转变为陶瓷灯罩,搭配上金属材质的配件,整体效果看起来极具现代魅力。(图24)

图24 “珊瑚巢”灯具效果

不仅是“珊瑚巢”的形态可以作为陶瓷灯具的灯罩,麦柯迪几乎所有的作品形态都可以借鉴。但也正是因为麦柯迪设计作品造型复杂的原因,使得生产这样一款陶瓷灯具的成本变高。或许,可以把这一遗憾转变为这一款产品的另一个卖点——自制陶瓷灯具体验。麦柯迪陶瓷作品的整个加工过程对于大众来说,可能过于复杂,因此需要给用户提供经过拉坯、初步塑形后的半成品,让用户在这个基础之上,体验切割、雕刻、打磨这些相对难度系数比较低的工序。这样的体验过程,能让用户放缓心情,传达出一种静享生活的态度,同时用户对这款灯具也会更加具有感情,渐渐也愿意去了解陶瓷这一传统工艺。将这一具象的灯具产品,转变为“虚实结合”的陶瓷灯具体验,给用户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3.2.2 仿生+陶瓷+生活产品

麦柯迪陶瓷作品对海洋生物形态的借鉴、提取、再塑造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这种设计思维的启发下,笔者也基于海洋生物的造型,结合陶瓷材质以及生活用品这三方面的考虑,做出了一款概念性的产品设计,草图设计方案见图25。这是一款除螨器,相比于传统除螨器,笔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创新:首先是将形态与产品的使用方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款方案颠覆了传统除螨仪的造型方式以及使用场景,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造型上,笔者借鉴了海星的五角形态,改变了传统除螨仪千篇一律的固有印象。同时相比于市面上常见的手持除螨仪,这款产品又多了一种使用方式,即自动除螨功能,这主要是出于对有效的除螨工作耗时长且枯燥乏味的考虑。所以笔者构想可以让这款海星除螨仪,像海星在沙滩上爬行一样,在用户的床铺“爬行”除螨,省时省力且高效。为了保证手持定向除螨功能,笔者将其中一个触角翘起,便于用户握持,实现对指定位置定向除螨。并且这种翘起的形态,也让产品整体的造型更富于变化,显得更加俏皮。其次是材料上的创新。传统的除螨仪外壳大多使用塑料这种材质,但笔者想要在这四 个触角的位置(即净螨、吸螨的位置)采用陶瓷材料,因为相比于塑料,陶瓷材质导热性更好,更利于热量的散发,可以在紫外线净螨的基础上,实现高温除螨,并进一步巩固除螨效果。

图25 “海星”除螨器概念性设计

但这款概念性设计方案在落地性上还存在些问题,需要推敲,或者说还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这款方案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电量。在不连接电源插头自动除螨时,产品本身存储的电量能否支持它长时间高效地除螨杀菌等,这些问题还有待去进一步深思,限于文章篇幅,本文故不就此继续展开。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麦柯迪陶瓷作品“珊瑚巢”的设计鉴赏以及加工工艺的分析,了解到作为手工艺人的麦柯迪,是如何用恰当的设计语言去整合她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揭示大自然中生命的魅力与成长,同时还让陶瓷这种传统材料更具“现代品性”。麦柯迪对陶瓷艺术创作的探索性思考,不仅给中国现代陶艺设计诸多启发,也让笔者产生了许多设计上的联想,“珊瑚巢”灯具体验以及“海星”除螨仪虽然只是两个初步的设计想法,但值得进一步去推敲细化。总而言之,通过浅析艺术家麦柯迪对陶瓷艺术的探索性思考,让笔者收获颇丰,作为产品设计师,需要时刻关注不同材料的发展动态以及加工工艺,借助设计思维让材料合理地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

猜你喜欢

珊瑚灯具陶瓷
珊瑚和水母
灯具的非常规表达——以光感塑造情境用线条勾勒独特性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碧波荡漾珊瑚海
美丽的珊瑚
西班牙 情感之光灯具只在当下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ETC全新Source Four LED Series 2灯具
珊瑚是怎样治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