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形式巧补学,日积月累夯素养

2021-07-09纵支义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6期
关键词:日积月累

纵支义

[摘 要]语文素养的发展不能仅仅凭借教材中的课文,而需要拓展广泛而立体化的语言素材。教学统编教材中“日积月累”板块的内容,教师需要对之前的内容进行集中性补学。教师应遵循整体性关照、有效度融通的原则,将补學内容巧妙地设置在不同板块的学习中,并充分整合运用教学资源,精准把握教学契机,让学生在补学中丰富积累,提升能力。

[关键词]多维形式;日积月累;补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8-0010-02

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积累。统编教材高度重视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在单元“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日积月累”的栏目,为学生拓展链接了古诗、俗语、名言等内容,在丰富学生语言储备的同时,推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由于统编教材是以“一刀切”“全覆盖”的形式更换的,很多学生初次拿到教材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建构,其中“日积月累”中就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需要在教材衔接和过渡的过程中进行补学。笔者尝试以整体性关照、有效度融通的手段,将补学内容巧妙地设置在不同板块的学习中。

一、链接课文内容,在匹配照应中补学

统编教材中内容的编排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内容之间彼此关联且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比如,同一个单元以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选择内容,所以“日积月累”的内容并不是随心选择的,而是与单元课文内容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主题。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导入、总结、升华板块中,适时地穿插运用“日积月累”的内容,使其与课文内容遥相辉映。

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主要描写了贝多芬在月光下为兄妹俩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的创造离不开优雅月色的浸润,因此教师紧扣描写月光照耀大海的语段,在学生感受了月色的皎洁柔和之后,顺势引出“日积月累”中同样描写月色的古诗《古朗月行》,让学生在深情背诵中感受诗中的月色之美,并鼓励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文体,结合生活积累,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月色画面。随后,教师又相机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再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篇文章的主题,教师拓展了前面漏学的“日积月累”中与时间相关的名人名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名言的出示,不仅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主题,同时也可以作为支撑点,鼓励学生在阅读批注时、学习总结时,巧妙地运用上这些语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二、统整单元素材,在穿插融通中补学

统编教材单元内容的栏目和板块是非常丰富的,一般情况下有单元首页的导语,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有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语文园地”一般设置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板块。虽然单元中专门设置了“日积月累”板块,但其实单元中所有板块所呈现的内容,都应该是学生积累的重要素材。但教师不能按部就班,一定要在教完整个单元之后再专门补学。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单元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单元内容进行统整性处理,在不同板块的教学中有机地穿插。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心儿怦怦跳”,重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受进行刻画。教学时,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人物细节的描写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使其在描述其他类似的情节时能够迁移运用。此时,教师就可以关联之前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日积月累”所罗列的一批关于人物内心感受的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之后,教师可以及时拓展这一组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歇后语,鼓励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感受和思考,并洞察其中的意思和表达内涵,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可以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感知。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从而将积累与实践运用进行了有机融合。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板块的内容完全割裂开来,更为关键的是,并没有将积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呈现,而是在习作板块中对需要补学的内容进行了及时链接,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及时的运用。学生能够将积累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运用,并在适切的情境下进行表达和倾吐,这是最高的积累境界。教师要善于做一个资源的有心人,积极寻找与补学内容相关的单元板块,巧妙地利用两者之间的链接点,对补学内容进行有序的补充。这不仅能够提升“日积月累”的补学效果,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及时运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

三、把握内容特征,在分类主题中补学

进入第三学段之后,学生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形成了基本的学习能力,教师就可以对补学的内容进行提炼和归类,寻找彼此之间的相知共性,寻觅其中的文化痕迹,并设置相应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集中性补学。

纵观统编教材中的“日积月累”板块,其中设置了大量的谚语内容。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就设置了关于助人为乐的谚语“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置了关于明理的谚语“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置了关于团结的谚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等。教师可以将这些谚语进行分类之后再集中呈现,鼓励学生开展广泛而多维的诵读,并紧扣谚语的内容深入对比,然后再结合相应的情境进行实践性迁移运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谚语的内涵,还能使学生真正洞察谚语的主要形式:语言表达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往往都是借助于口语化的内容将普世化的真理以最直观的方式揭示出来,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教学,不仅完成了“日积月累”内容上的补充,也渗透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深入积累的过程中获得了一次思维认知上的飞跃,更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可谓一举多得。

有了这样的尝试和实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对所要补学的古诗进行自主性学习。首先,呈现所要补学的古诗,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如咏物诗《风》《峰》,山水田园诗《采莲曲》《鹿柴》《竹枝词》,送别诗《别董大》;其次,组织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集中性解决古诗中的生字词和难懂的词语,整体了解古诗的大意;最后,从诗歌的类别出发,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过的咏物诗、送别诗和山水田园诗,激活自身原始的学习经历,把握这些古诗类别的表达特色,进行理解和感悟。这样的学习不需要耗费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在学习“日积月累”板块时相机进行,也可以在单元复习的过程中预留一个板块的时间,还可以将其与每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进行融合。只要补学的主题鲜明、内容集中、类型匹配,就可以借助这些补学资源的内在关联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高效发展。

“日积月累”中拓展的内容,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生所积累的已经不再是一个个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打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链接生活经验,在因地制宜中补学

生活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生活的浸润和支撑,语文学习就会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之中。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统编教材進行统整补学时,不能只生硬而武断地布置任务,更为关键的是要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扎实可感的生活情境为学生的补学做好支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顾、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些经历,唤醒他们表达和言说的冲动,让原本僵硬的积累内容积极而高效地运转起来,让学生的补充性学习更加灵动、轻松且高效。

比如,每年春季,学生都会进行春游活动,他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中,看到了美丽而优雅的田园山水风光。教师就可以结合他们所感受到的场景,及时拓展补充统编教材中之前“日积月累”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着最鲜明、最直观的资源,教师将这些拓展补学的内容和盘托出,学生感受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后所描绘的画面,他们将更容易感受到这些经典的内在意蕴。

再如,统编教材“日积月累”中的内容都是名人名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和深刻哲理。如果进行生硬的理解和机械的记忆,学生充其量只是对其外显的标签有所体悟,而其中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内化。为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往、学习经历,及时捕捉育人契机,更好地推动学生内在认知素养的高效发展。比如,处理班级学生的矛盾时,在了解到学生之间因为言而无信产了误会和摩擦,教师就可以相机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补学内容“小信诚则大信立”“轻诺必寡信”“失信而不立”等;在学生不小心犯下错误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语文素养的发展不能仅仅凭借教材中的课文,而需要为学生拓展丰富而多维的语言素材,并引领学生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感知与积累。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精准把握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及时、高效地进行“日积月累”的补学,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引领学生会读、能记、善用,在丰富学生积累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日积月累
浅谈让学生爱上写作
行走在积累与运用之间
乐巧妙三招解日积月累教学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