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用“年轻老人”照顾“高龄老人”
2021-07-09
美国彭博社7月8日文章,原题:老龄化的中国依靠“年轻老人”照顾高龄老人退休多年后,范根娣(音)感到无聊,于是她在2019年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工作地点是她所在的上海市中心的一家社区养老中心。如今这位七旬老人主要帮助其他老年人学习使用数字化应用——主要是在微信上传和下载图片(如图)。她的报酬不是钱,而是时间。
范女士是上海长宁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2000多名成员之一,这是政府试点项目的一部分,旨在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银行”依赖成员提供一系列服务,而这些成员反过来也可以利用他们捐赠的时间来享用同样的资源。“我现在还用不到它们”,范说,“但未来肯定用得上。”
“时间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存在,最早出现在日本,其中一些延续至今。美英等国也有类似机构。
如今,为应对人口迅速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和养老金不足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开始应用这种模式。近年来,中国民政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北京、广州和重庆等十几个城市创办“时间银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体标(音)称,“时间银行”是老年人的互助模式之一,可以弥补现有养老体系的缺口。
上海市政府正准备将“时间银行”从试点的5个区扩大到全市。在长宁区,60岁及以上居民占比接近40%,“时间银行”的成员大多介于50岁至70岁。他们的重点服务人群年龄更大,其中不乏没有子女、独居和贫困的老人。
上海市民政局官员顾志远(音)说:“我们主要推行‘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的模式。”考虑到成员的年龄,长宁区“时间银行”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陪伴、支付水电费、购买日用品等较轻松的工作。出于安全考虑,还要求会员在住所周围就近开展服务。
“我真的很高兴能和其他老年人一起打发时间”,完成她的微信指导课后,范女士说,“总在家待着会产生孤独感。时间长了我真担心自己会得老年痴呆。”
“时间银行”在国外并未大获成功,但中国政府对于这一模式的支持,有可能使之成为例外。武汉一家“时间银行”的创办者蔡骏(音)认为,中国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和对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这种理念在该国成功的可能性。正如南京建邺区“时间银行”的口号所说:“把爱变成行动,把时间存入银行。”▲
(作者查理·朱等,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