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概述
——基于CNKI检索文献的统计分析

2021-07-09黎嘉珺韦子番陈蕾葛怡萱

湖南包装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镇检索

黎嘉珺 韦子番 陈蕾 葛怡萱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基于中国旅游型古镇愈来愈多,与之相关民俗文化也越来越丰富,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相关问题也随之凸显。中国很多学者对此做出思考和响应,开始关注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问题,对于国内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有利于回顾了解研究现状、研究历程、未来趋势、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以该领域前研究者们的研究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未来相关领域研究。因此,笔者通过运用内容分析法,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高级检索到的文献为分析样本,通过数据将中国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领域文献研究现状分析总结。文章主要采用如下检索条件来选取分析样本:根据社会科学特征,将“查询范围”选定为“古镇民俗文化”“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将检索项选定为“主题名”,检索词依次选定为“古镇民俗文化”“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经笔者检索发现,在CNKI中最早收录的一篇相关文献发表于2002年。因此,检索时间选定为2002—2020年,范围项选定为“总库”,未使用“逻辑”“词频”及“扩展”等其他功能。笔者文本样本取样于2020年12月14日,故而文章中统计的2020年是笔者记录时间搜索的数据。经过检索,共获得269篇文献。其中,以“古镇民俗文化”作为检索词,检索到257篇文献;以“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作为检索词,检索到12篇文献。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以“篇”作为分析单位,对上述检索方法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依照检索出该研究领域的数据和信息对中国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领域进行分析总结[1]。

1 文献的数量特征

1.1 文献数量统计

通过检索文献历年有效无效文献数量统计而得出表1。从宏观上来看,除2005年以外,整体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后,数量上从个位数直接变成十位数。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旅游型古镇愈发受到关注,故而该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关著作也日益增加。其中有12篇重复,将重复文献称之为“无效文献”,未重复的文献被称之为“有效文献”。其中合计“有效文献”为257篇,“无效文献”为12篇[1]。

由图1可知,文献数量呈现出跳跃式增长状态,而且一次比一次跳跃幅度更大。其中:2002—2006、2007—2008年、2009—2012年、2014—2017年、2018—2020年5个阶段呈持续增长状态,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2—2013年、2017—2018年4个阶段呈现出短暂性回弹。可以预见,环境的逐渐改变,旅游型古镇在中国社会中受关注程度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领域会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献数量将会呈现持续增长的模式。

图1 有效文献发表数量随时间变化图

1.2 刊载文献的期刊类别

笔者依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第八版》将该研究领域划分为两个类别,分别是:“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如图2所示,在数量上看,核心期刊数量相对较少,而非核心期刊较多,说明研究该领域的文献被中国高水平学术期刊关注的更少。其中期刊共计109篇,期刊中包含核心期刊14篇,CSSCI共4篇,核心期刊比重为13%,非核心文章95篇,占比87%。该研究领域核心期刊较少,也说明该领域研究空间还很大。

图2 期刊类型饼状图

2 文献的信息特征

2.1 文献作者的职称及学历

首先,将文献作者统计分成7个不同类别:一是教授或研究员、二是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三是讲师、四是助教、五是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六是硕士及硕士研究生、七是本科或其他。在统计时,多个作者的文献按照通信作者来计算,例如:通信作者李明,xx大学博士研究生,第一作者李红,xx大学硕士研究生,则该篇文献只计算为通信作者李明的学历。如若有职称,就计以职称。例如通信作者是教授级别,但同时又是博士,则在文献作者职称及学历统计时只记为教授职称;另外,同一篇文献如若没有通信作者但有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的作者,就按照学历最高的来计算。同样,统计时按照“教授或研究员”到“本科或其他”的顺序记录,每篇文章每个人只记录一次。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文献作者中博士/博士研究生的作者最少,占2%,而绝大多数该类型的文献都出自硕士/硕士研究生,占51%。如今我国从事关于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的主要是硕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副教授/副研究员,可见现如今硕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副教授/副研究员对于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该研究方向更有兴趣。

图3 文献作者职称及学历饼状图

图4 文献作者来源分布饼状图

2.2 文献作者来源分布

根据图5可知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相关研究最多的文献作者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占257篇有效文献来源的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景观规划以及环境艺术专业对于该领域研究较多,也相对有研究经验。其次依次是重庆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以及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与机构。各大高校所撰写该研究领域论文比机构多。根据搜集资料对此类学校的认知,可知此类学校与“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的研究相关性较大,根据论文相关性也可看出搜集到的论文采用率可用性更高,也可以为后期研究该领域的学者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参考案例。可知,前人至今关于“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积累也为后期进行同方向研究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

图5 论文学科饼状图

2.3 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

对于检索到的有效文献进行文献研究方法的一一分析,根据研究方向可以基本把文献分成4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是比较不同地区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内涵或不同旅游型古镇的民俗文化种类;历史研究法,注重于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梳理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预测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法,则注重从现实案例中探讨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各个地域的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通过该研究方法得出结论;理论分析法,通过理论分析不同地域的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进而通过综合分析,把握旅游型民俗文化及其规律性。此外,将其他研究类型文献视为研究方法缺失,记为:“方法缺失”。表2为文献采用研究方法记录表,将文献采用方法分成5类。表2中选取2002—2020年12月14日的有关数据,因笔者记录时2020年并未完全结束,故而表格中记录的2020年实为笔者记录的2020年12月14日之前关于“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方向文献。表2记录每3年作为等距单位而绘出关于文献采用研究记录的等距量表。

从表2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随着时间上的变化,每年相关该领域文献呈现缓步上升趋势,也可看出,2002—2020年期间,文献采用研究法最多的是“实证研究法”(根据表2可知“实证研究法”占39.6%),而“比较分析”该研究方法则是运用较少,说明中国现如今在研究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方面可适当加强比较分析法的使用,从比较中分析不同地区旅游型古镇的民俗文化异同,得到不一样的分析结果。而除该领域所运用的这4种比较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并未从该领域所见,长期属于空白状态。这表明中国“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的运用和拓展上,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空间。

表2 文献采用研究法记录表

2.4 论文学科分布

从图6可以看出占比最多的是旅游类文献,共计106篇,占比约33%(纳入跨领域研究总文献数为327篇);其次是文化类文献,此类型共计68篇,占比约21%;再次是建筑科学与工程类文献,共计59篇,占比约18%。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搜索到的论文中偏向旅游、文化、建筑科学与工程类的最多,由此可见搜索到的文献与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方向相切合的较多,而其他不切合的研究方向根据“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及“古镇民俗文化”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献占很少一部分。可见旅游型古镇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多方面的价值[2]。

2.5 文献涉及的个案情况

相对于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来说,微观的个案可在宏观视域下看到。比如,相对于整个“中国”而言,“上海”或者“甘肃”就是个案;相对于“江苏省”而言,“苏州市”就属于个案;相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某个细微到具体的少数民族就属于个案。出于同样的考虑,笔者在对文献涉及的个案进行描述时,并未将所有的个案一一列举于表格,在“其他”类别中皆是1篇,“其他”这一类中共计7篇,分别检索到的个案:云南省1篇、江苏省1篇、山东省1篇、甘肃省1篇、浙江省2篇(宁波、义乌各1篇)。除此之外,还涉及具体少数民族的文献一篇,涉及民族为黎族[3]。经过统计,文献涉及到的个案情况见表3。

表3 文献涉及的个案情况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进行个案研究的文献合计有43篇,占采用研究法文献总数比重为26.5%。可以说,这个比重并不太大。这43篇个案研究文献中,既涉及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具体民族(如黎族)也涉及具体地区(如云南、甘肃)。然而,从个案研究程度和个案占文献总数的百分比来看,该领域的文献还有待加强。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文献中作为个案范围而进行研究的只涉及了云南、重庆、甘肃、上海、四川、天津;少数民族古镇见证区域历史,集聚地域民俗文化传统,是民间文化集大成者和民族文化瑰宝[4],而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个案研究仅仅涉及了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相关于跨国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领域比较型文献,更是处于空白状态。而且,这种讨论更多是较为宏观的讨论,缺乏详细、具体的文献(比如,将某个国内地域的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与国外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相比较的研究等)。应该既要建立“xx文化”内部各要素的关联,又要向外传播,与多元文化进行交流互鉴,这样才更有利于“xx文化”的塑造[5]。必须承认,就目前涉及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

3 文献研究评述

试图分析民俗文化对古镇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是古镇旅游开发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6],基于文化再生理念的古镇旅游开发是解决空心古镇问题的重要途径[7]。在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中,近来,旅游型古镇日渐增多,文旅融合愈发成为热点,故而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方面研究自然而然成为热议研究点,从旅游型古镇刚开始出现时进行分析论述,到衍生出民俗文化与旅游型古镇的融合、文化创意型产品的影响等一批成果丰富的子领域,形成多个热议部分,从宏观上看,中国现阶段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具有强烈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无论是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的理论研究,抑或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的实践层面,中国各个地域不同语境下存在较大差异,都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发展特征。从现如今中国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的阶段性进程看,在理论取向、关注焦点等方面都紧紧追随中国社会主义新政策变迁,直接反映了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的现实进程及其演变过程,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8]。

(2)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的学理性特征逐渐加深。文旅融合成为热门话题,而文旅融合的研究领域又与旅游型古镇民俗紧密相关。同时,也促使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的学理性分析和反思逐步深入,但中国界定文旅融合的理论边界较模糊,有待对该领域加强。

(3)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议题逐渐转为多元化。民俗文化产业中具有各种形态,包括各地域的普通群众生产生活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且文献中多以某一具体地域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对于某一特定地域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内容基本包括某一地域民俗文化产品、民俗文化形态、现阶段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的开发程度等。此外,现阶段中国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中,民俗文化产品化也是对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科学研究转向变化的积极响应。

4 结语

文章通过设置检索条件,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对高级检索所检索到的较为可信的文献做出统计分析总结,而就在此次研究过程中难免遇到需主观选择的难题,而这些主观选择的问题则很有可能就会影响整个文章的可信度。首先,样本较为单一,选择上较为主观,选取的文献均来自于CNKI,而选择文献时进行了主观选择。这种文献选取方式自然会造成大量海外关于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方向的遗漏,而这些被遗漏的论著和论文,有可能是在旅游型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中走在前沿,对于该研究领域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部分。其次,检索到的文章数量有限,导致能够分析的样本较少,范围较窄,缺少海外部分该领域文献,可能会影响效度。文章在一开始为防止误差设置了较为严苛的检索条件,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相关的文献未被检索到。由于分析样本数量较少,可能导致研究的效度难以保证。再次,数据类别划分的主观性,容易因笔者主观思想而产生误差。在涉及“文献作者的职称及学历”这些主观性分类时,如何将一篇文章的各个方面找出既定的方法,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事实上,很多文献的研究倾向并不明显,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多元素的。在于类别划分上较为主观,这就有可能导致最终所呈现数据以及分析结论产生误差。最后,是研究的表层性。主要用图表方法对该领域进行分析与总结,缺乏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分析[9]。

(图表数据皆来源于CNKI)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古镇检索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在IEEE 数据库中检索的一点经验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