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实融合”的高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1-07-09段平艳
段平艳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室内设计原理是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设计人才的培养。但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人才的培养需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培养后的设计人才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设计出的产品形式千篇一律,创新性不足。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打造具有综合素养的全方位人才,既要求学生具备理论素养,同时也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加迫切。文章从室内设计专业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提出高职室内设计原理在实践应用中的教学方法,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策略,打破以往单向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为实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1 高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室内设计原理是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为了提高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既具备设计的理论素养,又具备岗位技能能力,促使培养后的设计人才能够快速与社会市场需求相适应。笔者特意对多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访淡(图1—5)。通过调研得知,当前高职院校中该门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1]。即使涉及相关的实训环节,也是“纸上谈兵”,犹如虚设,教学实践也只能在课堂上以理论的形式呈现,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仍然感到迷惑,难以理解。在课程作业方面,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太理想。从学生在设计企业实习和就业的调研情况得知,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弱,难以独立完成相应的设计项目,设计作品创新性不足。此外,该课程考核评估的方式欠合理,通常以死记硬背的理论闭卷形式为主,不能真实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常态。据以上现象分析得知,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教学考核方式的不合理性、教学评价主体的片面性、教学内容的枯燥性等是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2](表1)。
表1 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图1 主要教学手段
2 高职室内设计原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种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理论课程的最终归结点是能够灵活地应用于实践。[3]”如果仅有理论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而仅有设计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以设计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能加深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同时,理论对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只有理实融合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
其次,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加注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可以起到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的过渡作用[4]。以来增祥等[5]著的《室内设计原理》教材为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内容较多,覆盖整个专业的方方面面,包括设计方法与依据、室内家具与陈设、室内采光与照明、室内色彩与搭配、绿化与庭院、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设计风格、各专题空间设计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和理论运用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此外,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学情分析来看,其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对纯理论的知识学习兴趣不浓,但动手学习能力强、喜欢实操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将高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融入设计实践中,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3 高职室内设计原理的实践教学方法与策略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不理想,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培养后的设计人才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采取“项目驱动”和“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室内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提升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1 项目驱动法
项目教学法是国外艺术类院校比较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6],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岗位适应能力,对专业课程能起到有效衔接的作用。项目驱动法是指以实际的设计项目形式来巩固抽象理论的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设计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项目化教学通过引进校内外企业的实地项目,根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启发和解疑答惑的作用。首先,教师发布项目内容,然后分配各个阶段学生应完成的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中,对项目进行调研、测量、构思和汇报设计方案等[8]。在此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以室内设计原理的第六章和第九章课程内容为例(表2—3)。在教学中,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接着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学习问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构思和拟定设计方案,完成空间功能布置、色彩与材质的搭配、家具与陈设和空间风格等。最终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最后,由教师和企业导师逐一对每个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
图2 主要教学方法
图3 教学质量满意度
图4 教学内容满意度
图5 教学手段满意度
表2 室内设计原理第六章的课程设计
3.2 以赛促学法
“以赛促学法”是指以专业技能竞赛的形式促进理论课程的教学。技能竞赛活动通常包含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内容,将“教学做创”融为一体。通过技能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设计实践中,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创作出新颖的设计作品,从而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程标准,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内容的学习,并鉴赏设计比赛获奖作品,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提高审美能力。然后由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与设计比赛任务,全过程指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设计构思和提出设计方案,并完成相应的设计制作。最后请设计行业专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建议,并修改完善和提交于设计参赛官网中(图6)。以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主办的居住空间设计类比赛为例,首先教师安排好与课程内容对应的设计比赛项目,然后由学生进行调研和构思设计方案,并通过电脑或手绘的形式运用相关设计原理的知识完成平面布置图和空间效果图的制作。并且针对每一阶段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学生评价,如空间功能的布置、家具陈设与选择、色彩与材质的搭配、照明设计、空间组织、设计理念等。最后教师对学生小组作品进行点评与指导。最终选择优秀的作品参与比赛,并作为期末测评成绩的参考。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图6 以赛促学法课程实施过程
4 课程考核与评估
课程考核与评估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据专业教学标准,该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也应与之相匹配。以检验学生的设计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测评环节由多个内容组成,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主动参与度、每个阶段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考勤等。其中,作品考评内容包括设计构思、设计理论的运用、设计方法等。在考核的过程中,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还有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企业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检验教学效果,以促进理论教学质量的提升。
5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而言是成功的。改革后符合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做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质量大大提升(表4)。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为例(图7),通过调研数据得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较为满意,普遍认为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主观能动性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创新意识增强、设计水平提高、职业素养得到提升,适应了社会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图7 教学评价满意度
表3 室内设计原理第九章的课程设计
表4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后的成效
近年来,在开始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后,教学建设与质量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在校内育人效果及行业影响力方面,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现已达到每届4个班级以上,每个班级50人左右。建成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筑材料检测实训中心、自治区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示范特色实训基地、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省级以上获奖8项,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省级以上获奖20余项等。其次,多元化的“校企联动”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生就业率为97%以上,并获得了企业的好评。再次,服务社会,为欠发达民族地区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服务,作出了相应的突出贡献。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以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如何让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企业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法和以赛促学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具备设计创新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为基础,将会进一步推动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后续还可以从其他路径,如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校企多元化协同育人、多岗位历练式”的教学策略等,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