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21-07-09龚晓勇胡晓蔚胡剑平
龚晓勇, 胡晓蔚, 何 菲, 胡剑平
(1.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安徽 黄山, 245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内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上治疗心肌梗死等疾病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闭塞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但术后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再狭窄,进而出现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2-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具有重要作用[4-5]。杨淑娟等[6]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目前, BNP、CK-MB、hs-CRP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BNP、hs-CRP、CK-MB水平与PCI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并行PCI的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和预后良好组124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60.04±13.16)岁,男30例,女28例; 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59.63±12.74)岁,男66例,女58例。纳入标准: ① 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7]; ② 病例资料及影像学信息齐全者; ③ 无心脏瓣膜病、心脏附壁血栓、心功能不全等其他心脏疾病者; ④ 未合并肿瘤、肝肾功能不全者; ⑤ 经本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加。排除标准: ① 有感染性疾病者; ②伴有凝血异常者; ③ 1个月内有手术史者。
查阅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主要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血糖、高血压、糖尿病、支架长度、支架直径水平。
1.2 方法
采集受试者术后24 h空腹外周静脉血样,收集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s-CRP、BNP、CK-MB水平。BNP ELISA试剂盒(货号: CK-E10216)购自武汉益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hs-CRP ELISA试剂盒(货号: YS05225B)购自上海雅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K-MB ELISA试剂盒(货号: CM-0881H1)购自上海淳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酶标仪(型号: HBS-1096A)购自上海研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心血管造影机(型号: PHILIPS FD20)购自荷兰飞利浦公司;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 Selectra E)购自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hs-CRP、BNP、CK-MB水平。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记录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8](支架内或支架两端5 mm范围内管腔直径狭窄程度>50%定义为再狭窄)、心血管原因死亡、心绞痛、缺血性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心血管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血糖、糖尿病、支架长度、支架直径、TG、T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预后不良组高血压比率、LDL-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2血清BNP、hs-CRP、CK-MB水平比较
预后不良组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血清BNP、hs-CRP、CK-MB水平比较
2.3 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hs-CRP、CK-MB水平相关性
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与hs-CRP、CK-MB水平呈正相关(r=0.527,P<0.05;r=0.541,P<0.05), CK-MB与hs-CRP呈正相关(r=0.511,P<0.05), 见图1、2、3。
图1 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与hs-CRP水平相关性
图2 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与CK-MB水平相关性
图3 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hs-CRP与CK-MB水平相关性
2.4 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以血清BNP、hs-CRP、CK-MB单个指标检验值及3者联合预测概率值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BNP、hs-CRP、CK-MB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2(95% CI: 0.814~0.930)、0.763(95% CI: 0.682~0.844)、0.921(95%CI: 0.871~0.972), 截断值分别为723.961 ng/L、9.564 mg/L、17.075 μg/L, 特异度分别为87.9%、82.3%、94.4%, 敏感度分别为74.1%、63.8%、81.0%; 3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 0.906~0.92), 特异度为93.5%, 敏感度为87.9%, 见图4。
图4 血清BNP、hs-CRP、CK-MB水平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ROC曲线
2.5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是否发生预后不良作为因变量,以高血压、LDL-C、hs-CRP、BNP、CK-MB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NP、CK-MB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见表3。
表3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PCI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支架内再狭窄、心血管原因死亡等并发症仍会发生[9]。PCI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无较为明确的检测指标[10]。单一的生化指标检测一般存在敏感度或特异性较低等问题,因此目前临床中常采用多项指标联合检测[11]。本研究初步探究血清BNP、hs-CRP、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BNP是一种天然激素,在心脏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12]。肌酸激酶(CK)主要分布于心脏组织线粒体中,心肌损伤出现时,总CK含量的升高缺乏特异性,但其同工酶CK-MB特异性远高于CK[13]。BNP、CK-MB作为突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14]。本研究中, PCI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CK-MB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且BNP、CK-MB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BNP、CK-MB表达趋势与朱丽娟[1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高表达的BNP、CK-MB对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可能有一定的预警作用,推测PCI后部分患者心肌缺血坏死,影响心室压力、导致室壁张力改变,心室肌细胞中大量合成BNP、CK-MB, 造成血清BNP、CK-MB水平升高。hs-CRP是反映炎症的敏感指标,近年来也被广泛用于冠心病诊断和预后预测,其可能通过调控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炎症影响其病情[16]。本研究结果显示, PCI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hs-CRP表达水平升高,与苑广洋等[17]及尚少红等[18]研究相似,且hs-CRP与BNP、CK-MB均呈一定的相关性。这提示病理状态下血清BNP、CK-MB水平升高,可导致患者体内炎症加重, hs-CRP水平升高进一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进而引发血管内皮增生及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患者预后较差。本研究ROC曲线结果显示,BNP、hs-CRP、CK-MB对预后不良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CK-MB的预测价值最高,其AUC为0.921, 且敏感度和特异性也最高。BNP、hs-CRP、CK-MB联合后的AUC和敏感度有一定的提高,建议临床可采取多项指标联合检测以提高预测效能。
综上所述,血清BNP、hs-CRP、CK-MB高表达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发生有关,其可作为预测预后不良的潜在参考指标。临床中可通过联合检测BNP、hs-CRP、CK-MB水平,有效预测患者预后,并为临床制订、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作为回顾性研究,病例选择可能存在偏倚因素,且上述指标具体作用机制也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