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建筑中木结构语言对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启示

2021-07-09许瑜嫱高昱

湖南包装 2021年3期
关键词:斗拱木结构建筑设计

许瑜嫱 高昱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中华传统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而木结构语言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主要材料语言。从原始社会的巢居,到汉代常见木构架形式基本形成,再到木构架成熟多样的明清时期,木结构建筑逐渐成为我国建筑的主要构架方式。建筑形式反映出古代先民的生活环境,在建造方式落后,建造材料匮乏,运输不便捷的年代,土和木在材料的使用中占据了较多的比重,稳固的梁柱结构、在梁柱间形成支点的木制构件都值得研究者学习和探究。随着社会的进步,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既能作为有实际功能的建筑结构,又能演变成为具有符号意义的家居装饰,扩展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早期关于传统建筑的木结构语言研究均以材质、施工、制度、历史等相关概念为主,如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1939年梁思成编写的《中国建筑史》等。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进一步加深,关于木结构语言的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从概念化理论数据转向了继承与创新,主要以现代建筑设计中木结构的技术创新研究和传统民居保护为主。文献中也多为历史以及规制等相关数据,传统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甚少。文章从木结构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创新运用两大方面对其进行论述,探寻木结构语言对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启示。

1 传统建筑中木结构语言特性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包含着多个结构部分,其构件精巧,其产生及流传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生活习俗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我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不仅具有实际的功能意义,也涵盖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1.1 结构形式特性

中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有着独特的木构架体系,常见的房屋结构形式包括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栏式,结构部件又分为梁、檩、椽、举折、叉手等。木材体量轻,取材方便,容易加工、运输,早在唐朝时期木结构建筑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有规制的制作方法。

木结构语言可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是指建筑的木构架,通常是由粱、枋、柱、檩等元素构成。小木作即是指建筑中非承重的藻井、栏杆、门窗、隔断等装饰构件。大木作的构成有着深刻的研究意义,其中木构架的主要形式是梁柱结构,梁柱结合形成“间”,而建筑又由若干“间”组成。梁柱之间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榫卯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出现,依靠榫、卯二件之间凹凸部位相互吻合的接口进行连接,受力均匀,稳定性强。屋顶的梁架部分亦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斗拱结构,斗拱是立柱、额枋和构架的过渡,支撑屋檐顶部、层层挑出的部分为“拱”,拱与拱之间起到支撑作用的为“斗”。让充满了功能意义的木结构建筑,同时具有了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展示空间。

1.2 文化语言特性

建筑结构语言的文化内涵通常通过材质、肌理、体量、色彩等方面体现。传统建筑的木结构语言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社会等级息息相关。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及木结构建筑的本源,说到“中国建筑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源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追求,不追求建筑永久的使用,这亦是木结构语言历经千年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重要设计语言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木结构语言在对于天然材料——木材的使用中也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木材作为建筑原料,与自然贴近,带有一种温暖的“人情味”。在人和自然间产生了天然的情感联系,营造出原生态的空间氛围。由上述内容可知,传统住居的营造理念、手段及技术,充分展现出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1]。

此外,传统社会奉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强调社会等级,建筑中的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例如屋顶结构样式的不同体现房屋主人地位的高低,不同阶级和层次的人使用不同形制的建筑构建,就连构件的色彩使用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另外,中式传统建筑强调建筑空间的和谐、有序以及木结构之间功能与美观的平衡,例如梁与柱间的衔接技巧与装饰细节的刻画:两者单独能做到尽善尽美,相交又能呼应衬托光彩;木构件的雕刻、色彩、样式在建筑等级上相互匹配,毫不逾矩,不同的建筑设计反映居住者不同的生活状况,给人以和谐的审美定势。

2 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建筑中木结构的使用起初是受到了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的推动,在建筑中起到了结构的支撑、部件的接合作用。现代建筑建造方式革新、建筑材料转变,传统建筑结构的运用逐渐被淘汰,将传统建筑结构与现代建筑进行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研究的课题。

2.1 运用方法

木结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使用主要是以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运用为原则,其中主要包括结构表现、装饰语言的运用、材质的转变以及结构的创新,让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的使用中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又能体现传统价值。

2.1.1 结构表现 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中最为直接的运用就是进行具象的结构表现,其次就是抽象化的结构运用。具象的结构变形是将木结构直接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让木结构语言成为建筑中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构件,起到传统结构所包含的承重、连接的作用,此种方法更贴近大众审美,将传统建筑语言化为一种复古设计风格的代表,融入现代建筑[2]。

木结构语言具象的表现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较为常见的是木制门窗与栏杆的使用。如安吉的悦榕庄酒店隔扇设计(图1),设计中使用了一些木构的隔扇门,这种木隔扇通常安装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间,用于间隔室内外或室内区域,这种实用性构件常被运用于现代建筑之中,既能起到空间划分的作用,又比现代感的隔断更加美观通风。此类构件使用工程知识较少,多数甚至无需考虑构建件的承重与连接,较为经济便捷,直接使用时常常会出现缺乏设计感的问题,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生搬硬套。

图1 安吉悦榕庄酒店隔扇设计

木结构的具象表现除了门窗与栏杆的使用,还体现在现代建筑中对梁柱结构以及斗拱的运用之中。梁柱结构以及斗拱的运用较常出现在一些仿古建筑以及中式风格建筑设计中,仿古建筑以宗教建筑、古村落民居和传统造景为主,而实用类建筑运用的主要是中式风格的设计,利用传统的梁柱结构去迎合整体设计的主题,突出中式设计风格,打造中式建筑空间,例如安徽合肥1952粮仓文创园内阅读空间的木结构装饰构件,现代墙体上运用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达到屋顶的承重作用,迎合了中式设计风格(图2)。

图2 合肥1952粮仓文创园

木结构语言的抽象化结构运用则是指:具象结构在建筑中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与此不同的是抽象运用除实际功能外,整体已经转化成了富有现代审美意义的抽象化造型语言。打破传统建筑中木结构语言的传统形制,重复使用从结构中提取的元素,有利于打造气势磅礴的大型建筑空间,加强建筑的视觉冲击力[3]。现代建筑设计中较为成功的例子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的造型,斗拱部分为一个整体,4个立柱起到支撑斗拱的作用,虽然成为整体顶部并不符合斗拱的传统特征,但是却有着斗拱的形态构思,通过抽象表达给人以壮观、庄严的形象体验,传递“中国力量”(图3)。

图3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1.2 装饰性表达 根据符号学理论来看,人类的思维认识离不开人们所认知的符号内容,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人们脑海中的思维正是对所见符号的一种重构转换。人类的思维行为引导人们发现事物之间的无形联系,通过符号元素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大脑判断,通过符号来引导情感流向,也通过符号创造情感。

木结构在现代设计中也开始转向符号化的艺术形式,从传统建筑中的承重构件转化为一种具有审美性质和文化内涵的符号化装饰语言,从结构中提取的具有装饰意义的元素也就是一种传统元素符号。传统元素符号的设计在满足传统文化传播需要的同时,也需要结合现代建筑中的相关构件以及装饰物品的形态、色彩、体积等要素,同时还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此时就需要设计师通过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手段,来完成传统元素符号的现代化转变。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用平面构成的表现手段有许多种,如变异、渐变、发射、肌理、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对比构成、平衡构成等[4]。通过以上表现手段,让木结构语言从单纯的结构成为具有文化意蕴的装饰品,提升空间的审美特性。木结构语言的装饰性表达,多半不具有结构本身的原始功能意义,仅在空间中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例如宣化北站的外观设计,在结构柱上饰以简化的红色斗拱装饰,此“斗拱”并没有起到承接屋顶重量的作用,只是作为建筑立面的装饰构件,提取城市文化中的古城墙元素,让作为城市第一名片的车站建筑,展示出古城文化内涵风貌(图4)。

图4 宣化北站

此外,还有将斗拱结构进行分解简化、只提取斗拱结构中上下交叉层叠的结构形式这一装饰方法,去除传统建筑斗拱中多余的装饰,让斗拱结构这一构造形式成为一种室内装饰元素,巧妙利用现代设计手法诠释传统建筑语言(图5)。木结构语言以装饰性的运用形式融入当代的建筑设计,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的熏陶教育,让大众产生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

图5 徐州权台首府顶面设计

2.1.3 材质创新 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包含了展示材质的转变,通过材料的置换、与新型材料的融合使用,传统建筑的木结构语言形成了不同以往的艺术效果,展现了全新的审美形式[5]。利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处理古建筑构件,使之具有现代的空间氛围。通过材质的创新运用,让现代建筑既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拥有现代技术外衣的包裹。

自古就有先民用石材仿制木结构建筑,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材料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混凝土、合金、玻璃等人工合成材质已经大量被运用于木结构语言的创新之中。使用创新材料更新木结构语言的表现形式,在保留了传统结构形式的同时,增加了结构的使用属性。现代建筑设计中比较常见的材质创新运用主要是钢木混合结构和木—混凝土混合结构,钢木结构坚固、抗震力强;木—混凝土结构经济实用,并且解决了木材的不耐火问题。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造型,采用了胶合木结构屋顶,顶部使用竹编材料,建筑整体造型提取了歇山屋顶的样式造型,将现代建筑材料运用到了传统的木结构之中,通过材料的创新运用,赋予了木结构以全新的审美意义(图6)。

图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顶部造型

2.2 运用原则

以现有的木结构语言资料为支撑,探寻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位置,找到传统建筑中木结构语言与现代建筑的巧妙连接点。从室内设计心理以及现代设计原则出发,分析设计现状,合理运用木结构语言。

2.2.1 满足大众精神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5个等级构成。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后,人们所追求的就是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不同国家的群众审美心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我国的审美情感深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归属感。木结构语言在满足最基础的使用功能后,开始追求建筑设计中审美情感的升华。

现代建筑中木结构语言的运用必须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出发,保留木结构语言中“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等积极的思想内涵,以及木结构语言构成的数据理论、精巧技术,寻找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共性,寻求大众精神文化认同,用传统文化魅力引导“国风”审美标准,再从中追求各个地域的特性,与地域环境、地域文化和经济水平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区域特点的木结构语言运用方式,用有一定针对性的方法来进行设计,以满足群众精神上的需求。

2.2.2 符合当代生活习性 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要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木结构建筑语言产生于封建社会,除了技术因素与审美原因之外,与封建社会的文化习俗、社会心理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大众生活方式、审美品位以及社会思想发生改变,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习性与生活习惯,对木结构语言的运用进行结构和空间上的优化改良[6]。例如,现代社会住房紧张,单栋建筑内居住人口密集,人们需要的是经济、美观、安全性强的建筑空间,与此同时传统木结构的设计费用要求高,占地大,使用不耐久。通过研究推断,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的使用中必须在建筑材料上改良,简化木结构中繁复的装饰细节,去除多余的色彩装饰和无使用意义的装饰性结构,突出诸如传统结构中的榫卯连接方式、梁柱承重构架等部分,展现传统结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审美体验,同时满足现代人居住需求的空间。

2.2.3 提升建筑文化内涵 对木结构语言的使用不可只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展现。木结构语言转化为装饰符号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只注重装饰,而忽略了结构本身的功能和文化属性的现象。

木结构作为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传统建筑无金属钉加固构件,而使用不同造型结构的榫卯构件,实现面与面的接合、“点”的结构以及构件组合的连接,打造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双重结合。在一些注重装饰功能的现代建筑中木结构的“多余”运用,仿佛“画蛇添足”,为了打造传统风格而盲目使用木结构进行装饰,撇开木结构最根本的使用意义,进行毫无意义的结构符号堆砌。传统元素的使用必须要遵循恰当、适度的原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应当努力提升其文化内涵,通过深入剖析现代建筑性质,了解木结构语言的材料特性、连接方式、组合形式,做到二者的强强结合,丰富建筑设计的文化底蕴,而不是随意更改创新和粗糙的文化堆砌。

3 木结构语言对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意义

木结构语言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符号语言,在历史社会中得到了不断延续与创新。通过对设计语言的全新解读,给木结构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通过探索木结构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全新运用,提取木结构语言中的现代价值,展现东方美学所带来的发展前景。

3.1 文化价值

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使用,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索和发掘上,设计师通过实践,探索传统建筑结构理论,加强了社会的知识普及。其次,设计师通过学习建筑语言、了解建筑风格以及制作技艺,增强了传统建筑的保护。最后通过现代建筑设计对木结构语言的再利用,推动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同时延续了“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有利于营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提升文化自信[7]。

3.2 艺术价值

“移情说”理念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移情”指的是将内心的情感映射到外部事物之上,使外部事物产生独特的情感属性,与事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一种统一的境界[8]。文化的认同需要通过情感的认同来体现,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耳濡目染,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归属感,传统建筑要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使用,需要情感性与艺术性相融合,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将传统设计中的木结构语言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在提高现代建筑艺术氛围的同时,也引发了艺术受众的文化认同,产生“移情”的效果,引起感情共识。

3.3 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的崛起,提升了传统建筑中木结构语言的经济价值。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语言已经成为文化传承、建筑设计多层次发展的要素。以安徽合肥的罍街商业街(图7)为例,该商业区近年来已经成为城市艺术展示的一部分,通过使用木结构仿古建筑打造街区,将仿古建筑与现代商业建筑巧妙接合,通过使用传统构件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的商业街区,使得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共生,开拓出一条全新的现代建筑设计道路,推动了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

图7 合肥罍街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中木结构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分析,阐述了木结构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指出木结构语言在设计中的运用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并作出以下总结:

(1)传统建筑木结构语言的使用需要进行改良,设计必须在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保留结构优势的同时,将已经在大众心中形成定式的木结构语言进行再创造,提升木结构语言的优秀文化内涵,做到审美性、功能性与文化性的结合。

(2)木结构语言运用提升了现代建筑设计的经济、文化以及审美价值。木结构语言的使用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对未知领域的开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构思方向。

(3)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木结构语言的全面分析,总结了木结构语言的运用方法,即直接运用、符号化运用、展示内容的转变应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传统元素的运用来展现民族魅力。

猜你喜欢

斗拱木结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说不完的斗拱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
民居趣读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