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创新研究
2021-07-09罗敏
罗敏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对当下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有深刻的启示。
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文化,是文化的产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质,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不仅确证人的存在,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建设人们的生活,塑造人们的心理和精神[3]。因此,设计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设计必然承担传承、创新和塑造文化的使命。正如许平[4]所说,“设计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更是连接着未来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象征和灵魂,人们不能割断历史来发展,绝不能人为地把传统文化和设计对立起来,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要植根在文化的土壤,传承文化和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发展。
1 设计与文化
1.1 文化的涵义
《辞海》里对文化的解释: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从词源的解释,可以概括出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5]。二是文化的可传承性和历史性,这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在民族历史的进程里沉淀形成的,并且代际传递着和发展着。因此,民族文化是在时间的线性发展中沉淀形成的,被时间定义的文化,自然就有了传统、现在和未来的概念。传统是相对于现在和未来而言的,否则,传统就没有意义。当然,没有传统和历史,也就没有文化的现在和将来。三是文化的系统性和层级性,文化是一个由器物子系统、社会组织、制度与价值观3个层次组成的统一体,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层面的丰富内容。文化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整体,在文化演变的过程里,它的诸要素(子系统)彼此影响和相互联系。
1.2 设计反映文化
设计源于造物的活动,从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生产,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类所制造的工具和器具里,它们折射出时代的精神、价值观和生产方式。
先看两个例子——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鼎(图1)和莲鹤方壶(图2)。
图1 大盂鼎
图2 莲鹤方壶
青铜器以它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等结构与形式,让人们走进先民的生存空间。在这里,青铜器以其自身的存在,自行开启了一个世界,中华民族早期生活的世界自行展开并诉说着它的故事[6]。先民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内在的尺度”[7],即按照美的规律对客观对象进行改造,以满足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器物本身,包括器物的装饰、图案及形制等,都是对当时的物质基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真实反映。比较大盂鼎和莲鹤方壶,发现莲鹤方壶还传达了不同的思想,郭沫若[8]曾这样论述:“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而于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从郭沫若的论述可知,莲鹤方壶的“传承”和“变化”:有传统花纹,是“浓重奇诡”,给人压迫之感;壶盖之周出现了植物——莲花瓣,还有一只欲飞的白鹤,更是引发人的想象和猜测,是将束缚和压迫踩在脚下,象征着人的自由之思想。脱胎在周,在周的文化土壤里孕育出春秋时代的时代精神。由此可知,设计不仅折射出、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且还塑造出了新的文化和思想。与此同时,莲鹤方壶的设计延续了传统的审美理想,这是一种错彩镂金之美,对后代的设计和艺术影响深远。如清代乾隆时珐琅彩瓷器(图3)。
图3 乾隆时珐琅彩瓷器
乾隆时珐琅彩瓷器颜色更丰富、装饰风格更绚丽,它模仿了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风格,但仍然可以发现其中不乏中国元素,图3最左的瓷瓶,在装饰上,瓶身以黄色为底,这是皇室专用色;瓶身的“开光”也是一种传统的装饰手法。所以,乾隆时珐琅彩瓷器是中西文化碰撞后的产物,设计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正所谓“洋为中用”,它是在文化的交流中实现创新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在美感上仍呈现出了错彩镂金之美。
当然,这种审美的理想不仅是在设计上被反映和传递,它还渗透在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绘画等艺术上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除了错彩镂金之美外,还有“芙蓉出水”之美[9],如宋代的官窑瓷器(图4)。
图4 宋代的官窑瓷器
因此,“器以载道”,正如考古学家们说,“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青铜器是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它栩栩如生地传达出民族的社会生活现实,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包括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伦理、审美理想等多重意义内容。“过去还是现在的设计制造,不仅仅是作为技术造型发展的表面特征,而且是一种多层次的、特别综合的、常常也是极为矛盾的文化现象。[10]”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3 文化影响设计
设计是造物的活动,人所制作的物的形态和结构,不得不受制于其被创作时代,社会的思想和文化都会影响设计。
在社会的发展历史中,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人们处理人与人、与家庭、与社会等关系的行动指南,一个严整的关乎礼仪规范、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标准等内容的儒学系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图5所示的明式家具,它是一把紫檀夔龙纹玫瑰椅。
图5 夔龙纹玫瑰椅
这把椅子的质料、造型、纹饰等设计语言塑造出精、巧、简、雅的艺术风格。但仔细观察,其椅背和后面的两条腿垂直,而且椅背仅比扶手高一点,不适合久坐。之所以牺牲部分舒服性,是因为夔龙纹玫瑰椅蕴藏着中国古代的儒家礼仪,是当时社会的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等级制度、道德观念或社会秩序使然。椅不仅仅是物件本身,它身上被寄托或体现人的道德理想,即所谓的“君子之道”。
因此,设计是一种文化,也是文化的产物[11]。它在文化的传承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推动社会的文化传承,也塑造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新的生活方式。
2 产品设计的创新
创新是国家、民族和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源泉是文化。产品设计的创新,必然植根在文化的肥沃土壤里,唯有精心浇灌和培育,方能绽放中国设计之花。深耕之魂,在于文化意识的自觉;精心培育,在于文化内涵的融入;中国设计之花定能传达和彰显“中国特色”并建构“中国形象”。
2.1 文化传承
文化的传承,前提要形成民族文化意识的自觉。中国的现代设计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开始于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学习和模仿,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迈上了大生产和大消费的道路。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里,历经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意志制造同盟的“结构”、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和教育体系的确立,一直到20世纪长达50多年以欧洲为主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洗礼,西方化、同质化、去民族化的设计现象司空见惯。“非必要的改版换代,每季必发的时尚新品,以及本质上缺乏创新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商品开发等等层出不穷”[12],传统的文化符号长期被遗忘,承载着中国文化寓意的视觉符号体系,在近百年的工业革命席卷下,几乎一扫而空。幸运的是,人们开始了文化的反思、设计的反思。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工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等政策和方针,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的讲话,文化共同体的意识被唤醒,逐渐形成了文化的自觉、反省和自我创建,并走上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之路。
当然,文化意识的觉醒还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后现代主义设计对“文脉主义”的强调,都促进了文化意识的觉醒。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国际社会的竞争更是一种“人际间的博弈”,实际上就是文化上的差异。保持自己的文化,并将其作为“文化差异性博弈”的基点,是当今许多国家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更需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2.2 产品的文化融入
如何实现产品的创新?关键是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融入到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使“产品有文化”。如何使“产品有文化”?有人可能会认为,就是在产品的外观上饰以传统的符号或图案或色彩。比如做一件文化衫,要使它有文化,在上面绘制一个图案,或龙或凤,是不是立马就有文化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没那么简单。
文化分成3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但文化是一个系统性、有机的统一体。每一个构成因素,不是独立表达文化意义,而是与其他的因素一起,共同形成一个文化场,在结构与关系里传达出其文化意义。所以,一件文化衫的设计,不能仅仅只是用中国龙的图案。当然,一条龙本身的艺术形象的绘制是很关键的,也是视觉设计的问题。但人们更注重的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的表达。它的剪裁、面料、工艺、色彩以及形式要素的组合方式等,都会发挥塑形及传情达意的作用,只有诸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文化“意象”后才能表达出文化的意味。因此,产品有文化,并不反对在视觉层面去运用一些文化象征符号(视觉上的、形式上的文化呈现是重要的,也是根本和最有效的),但有形的物质的内容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行为的、交互的、意识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才更能彰显产品的个性,增加它的核心竞争力。
再看一个例子——微信红包(图6),它是中国设计师于2014年推出的一款新型产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虚拟产品的创新案例。微信红包是新的、陌生的,但同时是熟悉的、亲切的。它巧妙地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利用新技术,不仅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进行现代性的转换与运用,在对文化内容的深度理解和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符号再到文化意象的转换。在产品存在及方式上,它的新是一种物质形态存在的新,是一种客观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数字形式,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更深,但其数字化的存在形式又是信息化时代现实的最好诠释;在行为和精神层面,“微信红包”改变的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虽然是对儒家礼仪文化的传承,但在社会功能上,它大大削弱了传统家庭和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内涵和作用;在流动模式上,也更是大大拓展了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打破了传统红包的仪式性,延展出“抢红包”的娱乐功能[13]。
图6 微信红包
产品文化内涵的融入,可以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也可以是文化内容上的推陈出新,还可以是审美理想的与时俱进。如故宫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图7),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尚,与生活完美地结合,让故宫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塑造合理、健康、美的生活方式。
图7 故宫文化产品
所以,使“产品有文化”,绝不是表面的“象”的模拟,而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最终使设计升华,这种升华是在质上的提升,是以一种思想和文化为内核的创新。
3 结论
设计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现象,设计与文化不可分。设计的创新离不开文化的土壤,要在传统的文化中去挖掘、提炼、形成文化自觉;同时与现代思想、技术有机结合,利用当代的理念进行重构和创造。在传承与创新的互动里,通过设计引导人类去创造公平、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