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园林造景方法与当代景观造景方法的比较研究

2021-07-09唐士晋吴余青

湖南包装 2021年3期
关键词:造景景观设计园林

唐士晋 吴余青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园林艺术属于中国众多传统艺术中的建筑艺术领域,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东方人文哲学思想。园林造景总的来说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参照物,利用植物、水体、山石、建筑等物质媒介,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1]。

当代景观艺术发源于西方,历经各种风格形式和引领思想转变,经过西方皇家园林的传承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后,受众由皇家贵族转向平民百姓,设计方法由刻板转为曲线化再转为延续至今的现代景观设计方法。

自20世纪至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家间的交流,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升,众多景观设计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体系产生了冲击,中国当代景观艺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各式各样功能不同主题各异的景观类公共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偏西方的景观造景方法导致景观同质,无地域差异,而中国传统园林在造景时讲究因地制宜,针对景观用地的区别采用不同的建造方法,造景时蕴涵着中国传统人文哲学精神。用比较的方法对二者进行研究,分析其造景的异同,便于设计师更好地在传承创新之中发展中国景观设计艺术。

1 传统园林造景方法

中国园林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殷周时期,历经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到达巅峰,在明清时期趋于种类的完善与成熟。传统园林是人类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与热爱而主观创造的一种仿生化趣味休憩空间,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下诞生的一种考虑多重感受的审美对象。

传统的中国园林普遍具有精神隐喻性、界限模糊性、空间流动性等特征。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园林的设计者在造景表达上往往是感性而抽象的。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不会很直白地通过一两种媒介就突出园林的核心精神和文化,而是利用距离和层次上的变化,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无限的联系,使得游览者在观赏的过程中展开思维的延伸,逐步认识到建造者关于此园林艺术核心精神的表达。

1.1 相地立基

所谓相地立基,就是根据园林选址的具体情况,规划合适的方案,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用适应自然的造景方法。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在建设的初期都要对基地进行全方位考察,具体需要了解的有:土石布局、植物种类、水位深浅、气候条件,以及地区的人文风情、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条件。总的来说,相地立基的造景方法就是在限定的场所中,利用更适宜的材料和方法来建造园林,这不但是对自然风景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与园林造景灵活性的巧妙结合。如苏州怡园(图1),东西狭长,中间由回廊连接两个园区,廊下曲水流觞,是典型的相地得当的园林。

图1 怡园

1.2 步移景异

步移景异是园林艺术中最基本的观景形式。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方法与山水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从手法技术上还是蕴含的思想哲学上对自然的领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最主要表现是传统园林在造景时都会采用“三远法”中“平远”的置景方式,因为“三远法”中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2]。游人以一种平移式的视角在景观之间流动观察,由近而远、由下而上、由前而后。传统园林的造景也深谙其道,无论从何种视角何种位置游览,都能体会到景随人行,入目皆景的感受,这是一种从宏观层面把控传统园林造景艺术的方法。如网师园(图2),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1/6,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步移景异,景外有景。

图2 网师园

1.3 虚实互映

中国文人自古就讲究“犹抱琵琶半遮面”式地展露自身,可看却不能看透,可读却不能读懂,善于营造一种神秘感,同时又能激起人的探索欲。中国园林艺术领域研究泰斗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一书中写到“园之妙处,在虚实互映”[3]。虚实结合在传统园林造景方法中不可或缺。如山与水,山便是实,水便是虚,又如在园林建筑中,墙为实,窗户长廊小亭为虚。园林造景的虚实还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小的体量上,在更大的范围中,地形较高的丘陵看成实,地形较低的洼地看成虚。这种实体与虚体在不同参照物上对比更能体现出园林艺术造景的独到之处,让游览者犹管中窥豹,进而欲知全景,增加景观的造景层次感和空间神秘感。如留园(图3)在有限的场地中点缀山石亭台,布置水体树木,利用不同元素的虚实互映塑造悠远的空间穿透感。

1.4 节奏把控

园林艺术对于游览节奏的把握取决于置景的疏密分布,也就是各类组成元素的整体布局规划。既不能过于密集,在视觉上使人目不暇接,也不能太过疏远,使游览失去了乐趣以及舒适感。在园林中,基于地形因素,建筑、山石、植物的高低各不相同,又由于中式园林的景园整体性区别于西方园林的点片状置景,人与景的距离可分为近中远三景,不同角度看景就会有不同的层次起伏。造景的疏密须有一定的节奏才能使人逐步深入而渐入游览佳境,它涵盖了园林中建筑、山体、水系、植被等元素,以及它们由点到面的紧凑程度。一如传统的中国画中讲究“留白”,只有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才能提升整个园林蕴藏的气韵与精神内涵,让游览者更为舒适地观景。如浪沧亭(图4),利用两条复廊构成了游览路线,引导人按照园林设计者的节奏有序游览。

图3 留园

图4 浪沧亭

1.5 应势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场地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合理借景方能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纳无限于有限之中。借景最主要的目的是打破有限空间内的桎梏,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借助周围景色,扩大感知范围,使园林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协调,丰富游览者对园林艺术的审美感受。明朝著名造园家计成在毕生精力所写《园冶》[4]一书中道“园林巧于因借”。借景实际上就是通过建筑物设有的门洞和窗口有限制地观看某处景色,从而使得映入眼帘的景色像是一幅画一样被框在透空的墙体或窗体内,显得处置巧妙。处处有借景的园林空间使人流连忘返,在增加空间进深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园林的审美站位,为人营造出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的园林艺术空间。如颐和园可将附近玉泉山顶上玉峰塔“借”为己用(图5),让人放眼望去仿佛山在园中。

图5 颐和园中眺望玉峰塔

2 当代景观造景方法

景观设计一词最早的雏形应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栖居地”[5],1858年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设计。虽然诞生仅100多年,但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改造从刀耕火种的阶段就开始了。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文明的发展,这种改造不再只是生物的本能,还表达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演进,涉及自然观以及世界观等诸多哲学内涵,体现了人类的美学概念[6]。

景观设计涵盖的方面很多,形式也根据所对应的需求各不相同。从景观设计本身来说可分为自然景观设计和人文景观设计,从受众上来说可分为公共景观和私人景观,从材质上又可分为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等。在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下是一个由多元素构成的、相对来说较为独立的、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因此它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还可以通过其内涵促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所谓的景观效应。

2.1 合理利用与改造原地形

地形地貌的影响对景观最终效果的呈现起决定性作用。山丘、沼泽、平原、沟壑等地形地貌都有其美学上的优点,同时地形条件对于游览者的感知也至关重要。景观设计需要从场地中诸多地形特征中总结出主要特征,即对设计项目影响最大的特征。然后对症下药,采用最适宜空间特征的景观设计方法。不能单纯地对景观原有地形做减法,一些特有的地形地貌不仅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更有可能承载了人文情怀和城市脉络,在某种程度上是附近居民的情感凝结体,因此地形改造是当代景观设计造景方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如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图6),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图6 流水别墅

2.2 根据主题设置景观节点

主题是园林的灵魂和精髓,也是游客参与园林休闲娱乐活动的游园线索[8]。与众不同的设计主题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它在向受众表达景观所蕴涵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又要引导受众能够对景观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景观来说,明确的主题直接定义了整个设计风格的走向,决定着自己的作品能否长期使用并且不被时代所摈弃。通过对景观主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景观节点的设置和安放,让受众在游览景观时能按照景观主题的特性自主选择观景顺序或区域。通过对主题的景观叙事性设计,能将景观项目组成的复杂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让受众进一步感受景观艺术的魅力。如上海迪士尼乐园(图7),根据园区内不同主题的分类设置景观节点。

图7 上海迪士尼乐园

2.3 妥善配置植物与构筑物

植物与构筑物的配置是造景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植物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它在景观视觉元素上所能起到的作用,还要考虑美化景观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针对景观内不同功能区域需设计不同的植物配置,如开放空间放置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免阻挡视线、半开放空间在单侧放置高大乔木形成单向封闭。在植物选用上应尽量考虑本地植物,不但可以降低成本保证存活率,并且可以融入地方特色。景观构筑物在符合景观主题性需求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其空间类型模糊、表现方法灵活等特征烘托整体氛围,为受众的游览增加了可观性和趣味性。如卢森堡花园(图8),是一座由阶梯式挡土墙和高大的人为修剪乔木构成的景观建筑。

图8 卢森堡花园

2.4 通过水体塑造景观氛围

丰富的水体造景方法能有效塑造景观氛围。水景是景观设计的难点,但做得好往往又是点睛之笔,水体的造景方法多种多样,有静水、流水、落水、喷水等。在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上有效选择具体的水景形式,如项目基地本身有大面积水体的话就进一步对其进行规划改造,使水景形成基底作用,烘托周边其他主题景观节点。还可以通过水体的关联性将不同的园林景观、空间连接起来形成整体。在景观向心空间的焦点处、轴线的中心、视线易集中处也可布置喷泉、瀑布、水墙等水景,使其成为景观焦点,提升空间整体的艺术性和亲近性。如英国海德公园在园区中心修建了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图9)。

图9 海德公园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

2.5 有规律的营造景观层次

景观层次体现了景观设计者的设计能力以及思维清晰度。无论是场所较大的景观项目或是场所小的景观项目,层次之美都是空间设计的核心美,具体又包括高差的层次、植物的层次、光影的层次等。设计者利用地形坡度的起伏构建景观场地整体的层次感,利用植物的选择与修剪布置,铺地的范围和材质等围合出景观内不同区域的层次,利用小品的位置,整体的元素组成建立不同的光影层次。有了层次,景观就有了景深,有景深才能塑造出富有更深层次精神寓意的景观。让人在浏览景观时不会一眼望穿整个景观,增加景观的空间感和进深感,不至于产生对观景的视觉疲劳。如美国金门公园(图10),由城区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景观层次分明。

图10 金门公园

3 传统园林造景方法与当代景观造景方法的同异

3.1 相同点

3.1.1 善于利用设计场所原始的自然环境 中国古人向来崇尚自然,从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到一直延续至后世的“天人合一”精神,流传于中国本土的儒释道三家的教义中也无不提到了对自然的崇敬,传统园林的建造当然也深蕴其道。园林艺术家们在建设途中就尽可能地随着选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随机应变,这也是对神圣自然观的实践和顺应。当代的景观设计会利用场地所处区域本土的材料进行加工和开发,用于景观的硬质铺装。在植物的种植和选配上会尽量选择当地的植物,易于成活,同时也减少了运输费用。使得项目既能更好地融入周边地区,增加受众对其接受程度,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节约设计成本。

3.1.2 根据主题和审美需求的不同定义风格 传统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宗教园林等,不同园林场地的规模和造景手法均不相同,如皇家园林的造景就须庄重磅礴,色彩富丽堂皇,景点基本上呈轴对称分布。而私家园林基本上会设计得脱俗淡雅,充满文人墨客雅居市井的气息,景色的布置也相对灵活,不受建筑位置的限制。当代的景观则依据大环境的需要分为娱乐景观、休闲景观、教育景观、旅游景观等,景观设计会根据景观类型的不同确立不同的设计主题,如娱乐景观应有娱乐的空间形式以及相应的娱乐设施,休闲景观又分居住景观和街头景观,都应给人提供休憩的空间和合理的绿化环境。

3.1.3 通过要素的设置调控游览节奏 传统园林会通过造景的疏密分布、路径和墙体的曲折程度等符合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在受众浏览景色时对其进行引导,使人更充分地体悟园林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如密集的置景之后往往会布置一个给人暂缓脚步的亭台水榭,让人有得以休憩的空间,以此节点为视角去观赏周围的景色。当代景观也会利用不同的元素对人的游览行为进行调控,使其按照设计者精心打造的游览顺序和节奏在景观之中游览[8]。如利用VI视觉上的颜色引导,相同元素的景观小品以及装置引导,有规律的铺地或者立柱引导等。一方面考虑到了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激发了游客对景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1.4 借景丰富空间 传统园林多利用亭台楼阁的门窗形成几何形框景为画,又或是利用嶙峋山石边缘形成的不规则区域借景,如镜中赏花水里望月,延展了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园林更有婉转幽深的精神内涵。当代景观则会将空间内所有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把固定范围内的不同元素根据受众视野变化随机组合形成独特的景观,这要求设计者在造景的关联性上做深入的研究,才能达到寓情于景、处处皆景的效果。

3.2 不同点

3.2.1 对自然的理解程度 传统园林秉承古人“师法自然”的精神,在造景时往往尽可能地还原自然景色,减少人工干预的痕迹。均以美学的自然观标准进行设计实践,究其本质都是以园林的表达方式进行人居生活与天然自然的对话。当代景观设计在起源阶段并没有顺应自然的趋势加以设计,而是按照设计师的想法成几何形规律造景,普遍认可“人才是万事万物的中心”这一思想。到近现代才发现景观设计不仅需要创建语意上的逻辑以及意境上的整体,更要注重自然的真实属性与生命性征[9]。开始考虑景观最后呈现效果和周围大环境的相融程度,用最符合规律的设计手法去改造自然。避免过多的处理与引进外地物种打破生态平衡,最终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之下,使景观设计这一人类行为更符合自然规律。

3.2.2 对植物的布置方法 传统园林讲究的是回归自然的精神,在造景时更多地让植物按照其自然生长的态势去展现。同时在植物的搭配和选取上下功夫,尽量选择本土的植物,尊重环境的天然性。避免出现大片面积相同的植物,也不会按照几何状或棱角分明的形式去修剪植物的外形。最初的景观设计更多是从植物的颜色、花色、生长趋势等出发,选栽的重点放在视觉观赏性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暴露,如今除了要考虑植物在视觉化元素构成的设计,还要考虑非视觉化元素,如气候调节、物种保护等,在美学价值的基础上为植物的设计赋予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义。

3.2.3 对硬质材料的运用方法 硬质材料的设计和发展成为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而硬质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等各方面的效果,正是可以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砝码之一,甚至成为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10]。传统园林内的硬质材质多见假山怪石,错落有致地在园区之内分布,它们对造景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融己于景,成为园内景观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当代景观硬质材料多见于道路铺地,是为了游览者更好地在景观内活动,在美学上并无太多修饰作用。有时候还包括一些景观雕塑及装置艺术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体景观环境做点缀。

3.2.4 对景观的透视理解 古典园林多为文人造园,诗情画意与园林向来不可分割,绘画技巧与造园理论往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11]。传统园林往往采用散点布景的方法合理造景,山水与建筑零星散落于场景当中,做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景观构筑效果。通过造景营造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境界,引导游览者心浸景中。当代景观更常使用焦点透视的手法来造景,在景观项目内设置核心景点,其他景观节点根据中心依次铺开,营造出一种主次有序的视觉美感。让人在游览过程中能更准确地了解景观所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核心思想,进而有针对性地依据个人喜好观赏景观。

基于对自然规律理解的差异,传统园林和当代景观在造景方法上也有所异同。传统园林遵循“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园林内的山水路植都须符合自然的规律和生长趋势,以求在园林艺术中尽可能地恢复自然风貌,制造一种足不出户就能置身山水之间的氛围。当代景观受西方中世纪神学思想影响,认为宇宙是上帝为人创造的,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之时并没有过多考虑复原自然。而是依照人为的审美进行规划与设计,用不同几何形元素构成景观项目整体,营造出一种后天的、有序的、边界分明的美感。但无论是中国传统园林或是当代景观设计终究是为人设计建造的,在充分了解项目需求之后因人因主题而异地构筑具体设施,利用场地的各种因素有效对游览节奏进行把控,使游览变得舒适,提升游客体验感。

4 结语

传统园林客观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园林艺术深刻的影响,特色鲜明地折射出这背后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凝聚了中国千百年来能人巧匠们无穷的智慧。当代景观继承西方园林艺术的生态学和审美形式,保留了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思维方法,其设计建造形式为各个国家所接受。但由于传统园林和当代景观二者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不同,所奉行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造景的方法上有差异之处,如自然观理解不一、植物选配考虑因素差别等。当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善于因地制宜、主题因人而异、合理借景等。文章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园林景观艺术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冲突与碰撞中摩擦出新维度新方法,为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思路。当今社会信息更新迭代速度不断提升,文化的交融和对立越发强烈,在此背景下景观艺术的发展须革故鼎新,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方是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根本。

猜你喜欢

造景景观设计园林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清代园林初探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叠山经典 雅韵流芳 艮岳与中国园林中的叠山造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