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疣状胃炎IL-1β、IL-33和HIF-1α表达的变化
2021-07-09沈栋林常煜胤顾思瑜
程 静 沈栋林 常煜胤 顾思瑜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又称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或痘疹样胃炎,在内镜诊断中被视为普通慢性胃炎的一种,属于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VG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国内内镜检出率为1.22~1.30%[1]。疣状胃炎与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以上腹部不适为主,可表现为反酸、嗳气、腹胀、腹痛等非典型消化道症状。病理可有各种改变,包括炎症,萎缩,增生,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提示疣状胃炎有癌变的可能[2]。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疣状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白介素等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Hp相关性胃炎的发展[3]。但儿童疣状胃炎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关于白介素等炎性因子与VG的关系研究甚少,本项研究旨在分析儿童疣状胃炎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同时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IL-3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等促炎因子在儿童疣状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 2019年10月~2020年 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患者,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儿童疣状胃炎50例、慢性轻度非活动性浅表性胃炎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入组标准:①有胃镜检查适应症而无禁忌证;②经胃镜检查确诊疣状胃炎及慢性轻度非活动性浅表性胃炎者;③同期行幽门螺杆菌亚型检测;④入组前4周内未使用过抗菌类药物及铋剂;⑤入组前两周内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H2受体阻滞剂等抑酸剂。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合并有免疫相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性病变等影响研究的疾病;②近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本研究的药物。儿童疣状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采用悉尼系统及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本研究通过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研究方法:观察组在胃镜下疣状隆起最明显处取胃组织1块,对照组在胃窦小弯取胃组织1块,同时抽取胃液10ml。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1.5ml。胃液用去刹车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去除颗粒和聚合物,样本收集后冻存于-80℃,避免在室温下解冻并确保样品均匀充分的解冻。采用IL-1β、IL-33和HIF-1α ELISA试剂盒定量检测各组患者胃液及胃组织中IL-1β、IL-33和HIF-1α水平;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购自上海雅吉科技有限公司。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血清Hp抗体;Hp抗体分型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伯劳特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所有操作过程均由熟练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独立样本比较,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参数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使用非参数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采用LSD法。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Hp阳性率比较:儿童VG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G组Ⅰ型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疣状胃炎组与对照组Hp感染情况比较[n(%)]
2.VG组和对照组IL-1β、IL-33及 HIF-1α水平比较:儿童VG组胃液及胃组织中IL-1β、IL-33及 HIF-1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及表4。
表3 疣状胃炎组与对照组胃液IL-1β、IL-33及HIF-1α水平比较
表4 疣状胃炎组与对照组胃组织IL-1β、IL-33及HIF-1α水平比较
3.不同Hp分型VG患者IL-1β、IL-33及 HIF-1α水平比较:儿童VG患者中Ⅰ型 Hp感染组胃组织及胃液中IL-1β、IL-33水平均高于Ⅱ型 Hp感染组及H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IF-1α水平与Ⅱ型Hp感染组及Hp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 Hp组胃液及胃组织中IL-1β、IL-33及 HIF-1α水平与Hp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及表6。
表5 不同Hp分型疣状胃炎患者胃液IL-1β、IL-33及HIF-1α水平比较
表6 不同Hp分型疣状胃炎患者胃组织IL-1β、IL-33及HIF-1α水平比较
结 果
疣状胃炎在内镜下表现为多个小扁平状或轻微凸起状病变,伴或不伴有中央凹陷或糜烂,通常在胃黏膜纵向褶皱呈线性排列,从胃窦的远端覆盖到幽门环,但其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Hp可能是疣状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Hp感染率为10%~75.4%[4]。Hp感染通常在儿童早期获得并持续终生,因此成年人Hp感染率和儿童时期Hp感染是紧密相关的。通常把能表达CagA或 VacA的 HP菌株称Ⅰ型,不能表达者称Ⅱ型,Ⅰ型具有更强的毒性,易导致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甚至胃癌的发生,而Ⅱ型毒力感染后一般只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5]。杜建新等[6]研究发现单纯疣状胃炎患者Hp阳性高达92.25%。吕名南等[7]研究发现,疣状胃炎Hp感染率为72.5%,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明显增高。同时有研究表明Hp感染的疣状胃炎患者Hp的 CagA 菌株感染率为88.0%,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的 61.5%,说明 Hp分泌的毒素CagA 在疣状胃炎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结果显示儿童VG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成人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研究发现儿童VG患者伴Hp感染者中Ⅰ型Hp感染率为76.3%,高于对照组(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agA及VacA毒素可能促进了疣状胃炎发生。
Hp感染所导致的炎性反应是各种胃部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也可能是诱导疣状胃炎发病的途径之一。IL-1β可以通过调节胃上皮细胞的功能来抑制胃酸的分泌,利于Hp的生长和定植,同时可诱导其他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释放,与其他炎性因子协同作用募集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对Hp导致的炎症具有启始及放大的作用,导致慢性胃炎进一步恶化[8]。IL-1β还参与对多种抗原刺激的宿主免疫反应,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免疫球蛋白分泌,加重免疫机制所造成的组织损害[9]。IL-33是最新发现的一种与炎性疾病相关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尤其是在过敏性、自身免疫性和炎性疾病[10]。有研究表明Hp感染可诱发胃上皮细胞损伤和坏死,触发胃上皮细胞释放IL-33,可增强肥大细胞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TNF-α会加重炎症及增加Hp的定植。此外,IL-33还能抑制胃上皮细胞更新和促进胃炎的进展。Lv等[11]研究检测胃黏膜细胞中的IL-33 mRNA及蛋白质水平,发现Hp感染者较未感染者水平显著增高,同时发现CagA阳性的患者较CagA阴性患者mRNA及蛋白质水平增高更加明显。笔者研究发现,IL-1β和IL-33在儿童VG患者胃黏膜组织及胃液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并且Ⅰ型 Hp感染组胃组织及胃液中IL-1β、IL-33水平高于Ⅱ型 Hp组及Hp阴性组。笔者研究推测Hp感染导致的胃部炎症可能促进IL-1β和IL-33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而Ⅰ型Hp感染者分泌的CagA及VacA毒素往往更加重胃部炎症,从而导致胃液及胃组织中IL-1β和IL-33更高的表达,通过对胃部炎性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等各个方面的调节,对疣状胃炎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的异源性二聚体。当缺氧时,使细胞质中的α亚单位增加,与β-亚单位形成异二聚体,进入细胞核后促进大量相关基因表达维持内环境平衡,同时可导致糖酵解代谢增加、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转化等病理改变[12]。鲍德明等[13]研究表明,疣状胃炎组胃黏膜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与本项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笔者还发现,儿童疣状胃炎组在胃液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胃酸、胆汁反流等各种致病因素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缺氧,使HIF-1α的表达上调,从而使局部胃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反复损伤—修复—增生这一过程形成隆起性改变,提示HIF-1α表达上调可能是疣状胃炎产生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14]。笔者发现Ⅰ型与Ⅱ型Hp感染及Hp组HIF-1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Hp感染不影响HIF-1α的表达,而成人研究中,Hp感染可导致HIF-1α表达上调。其原因可能是:(1)本项研究对象为儿童,儿童患者中Hp感染对HIF-1α的调节与成人不同。(2)本项研究样本量较少,可能影响实验结果,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儿童VG患者Hp感染率较慢性浅表性胃炎增加,儿童VG患者伴Hp感染者中Ⅰ型Hp感染率更高,Hp感染及其CagA和 VacA毒素与疣状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VG患者IL-1β、IL-33和 HIF-lα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较儿童浅表性胃炎增高,可能参与了儿童疣状胃炎发生、发展,但IL-1β、IL-33和 HIF-lα在疣状胃炎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