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2021-07-09曾庆均
赵 明,曾庆均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
一、引言
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然趋势,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2011年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半,达到50.2%,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2%,高于第二产业1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特别是近几年,蓬勃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我国服务业发展质量,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依赖传统产业的贸易弊端逐渐显露,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未来以创新为主导的服务业必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国服务业亟需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提升经济效益,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庄惠明等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选取9个影响因素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1]。陈虹等运用“钻石模型”理论,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2]。赵静基于“钻石模型”理论,通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评价[3]。方毅等对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路径展开了研究[4]。雷仲敏等构建了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截面数据对5个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提出对策[5]。夏杰长构建VAR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6]。Xiaoyang Zhang等运用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等指数对中国旅游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并提出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7]。王永宁对中国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8]。黄毅对四川服务业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9]。Huiyuan Mao基于DIAMOND模型,对辽宁省旅游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10]。
综上所述,部分学者对如何提升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做了一些探索,但是对于服务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加强,特别是对于影响服务业竞争力因素的选择较为零散。笔者认为,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通过计量分析检验各因素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效果。
后面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部分基于研究假设构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通过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提出促进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二、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我国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正在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型。
首先,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增大,但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同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从2012年的11.1%提高到2018年的14.7%,201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7万亿元,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24万亿元,并且连续5年居世界第二。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从1998年的25.9亿美元,到2008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115.6亿美元,到2017年达到2 395亿美元,可以预见,如果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得不到提升,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2006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为5.8%,2011年为4.2%,2017年为4.0%,说明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力有所波动,还没有发挥足够作用。
其次,我国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现象(见表1)。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产业出口占服务业总出口的比重为60.26%,进口占比83.53%,传统服务业的规模较大,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虽然我国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服务领域的有效供给,引入高质量服务产品,激励我国服务产品质量提升,但现代服务业还未占据主导地位。
表1 2017年我国服务业分行业进出口额及占比情况
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服务业是舒缓就业压力的主要力量,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创新的不断增强,吸纳了大量应届毕业生和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24 143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34 872万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41.8%上升到2018年的52.2%(1)参见经济日报:《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引擎》(2019年5月23日)。,增长近11个百分点。虽然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大部分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在70%以上。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主要从创新能力、服务业开放程度、需求条件改善、生产要素提升、相关及支持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考量影响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一)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教育投资越多,高级人力资源培育能力越强,高级人力资源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力提升。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竞争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长期对教育的投入和对人才的引进,为美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强大的服务业又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服务业发展的禀赋基础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是提升本国人力资源素质的直接途径,同时也是促进一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据此提出假设1:
假设1: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可以增强本国创新能力,促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溢出效应
扩大服务业开放,有效利用优质资源,是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德国以扩大开放打破电信等行业的垄断,通过引入竞争促进本国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增加在开拓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开放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市场开放度越高的领域,其国际竞争力也越高。在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努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在开放中将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优秀的人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竞争力。据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扩大服务业开放,能使服务业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培育和提升竞争力。
(三)生产要素的占优效果
波特在钻石模型中将生产要素分为高级生产要素和初级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当前,传统的自然资源禀赋作用逐渐弱化,服务业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等高级生产要素领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了信息与知识的传递和传播,劳动力的提升从数量的增长转变为通过教育、服务等获得的人力资本积累。据此提出假设3:
假设3: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对促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占优效果。
(四)需求条件改善的促进效应
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第一产业可以满足大部分生理需求,第二产业满足部分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而更高级的需求要依靠人际网络与服务业的发展。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当一国市场对某一产品的需求大于国外市场时,则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当一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层次高于其他国家时,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当一国消费者的需求较其他国家的消费者需求更加超前时,则有利于该国发展前瞻性产业。据此提出假设4:
假设4:需求层次和附加值的不断提升,要求并促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五)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
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都是同国内与其相关和支持的产业一同发展的,不可能单独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逐渐占据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服务业成为各行各业的有力支撑。服务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能够帮助服务业企业降低投入成本,促进企业创新升级。据此提出假设5:
假设5: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能够促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四、实证分析
本部分基于前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构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进行实证检验,揭示培育创新能力、扩大服务业开放、改善需求条件、提升生产要素、发展相关及支持产业等要素协同作用于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一)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创新能力
习总书记讲过:“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1]各国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只有教育才能培养出人才,人才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核心资源。本文参考刘莉等[12]、陈洁[13]的做法选取教育投资占GDP比重,全国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代表创新能力。
2.开放
对外贸易依存度能够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本文参考樊瑛[14]、季剑军[15]的做法,采用贸易依存度来表示开放。用出口依存度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计算公式为: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一国(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出)口额/一国(地区)GDP。同时,选取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代表对外开放能力。
3.生产要素
城市化可以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生产率、推动信息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转变社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人力资本越高的国家(地区)能够提供的服务业专业水平就越强,服务业竞争力就越强。本文参考庄惠明等[1]的方法选取城市化水平指标,借鉴蓝庆新等[16]的方法选取人力资本代表生产要素。计算公式为: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人力资本用全国人均人力资本、城镇人均人力资本表示。
4.需求条件
人均GDP通常被用来衡量经济发展状况,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本文参考牟岚[17]、黄满盈等[18]的做法,选取人均GDP、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代表需求条件。
5.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进行再分配,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促进第二产业的进步。二者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不能单独存在。本文参考庄惠明[1]、蓝庆新等[16]的做法,选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代表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计算公式为:产业劳动生产率=产业产值增加值/产业就业人数。
基于上述要素的选择,构建指标体系如表2。
表2 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二)数据与变量
1.变量选取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我国服务业竞争力。一般认为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是产业竞争力最显性的表现形式,本文选取我国服务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衡量我国服务业竞争力。计算公式为:IMS=我国服务业贸易出口额/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
(2)解释变量:
创新——X1:教育投资占GDP比重(EDU),X2:全国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HEDU);
开放——X3: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EXP),X4:服务贸易依存度(OPEN),X5:外商直接投资(FDI);
生产要素——X6:城市化水平(CITY),X7:全国人均人力资本(THR),X8:城镇人均人力资本(CHR);
需求条件——X9:人均GDP(GDPP),X10:城镇居民消费水平(CC),X1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CC1);
相关及支持产业——X12: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L2),X13: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L3)。
2.数据来源
模型数据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整理计算得出。
(三)计量模型设定
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软件剔除引起多重共线性的解释变量,筛选出最优解释变量集合,建立最优的回归模型。为使变量间趋势更加线性化,同时缓解异方差现象,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处理。构建模型如下:
LN(IMS)t=α+β1LN(EDU)t+β2LN(HEDU)t+β3LN(EXP)t+β4LN(OPEN)t+β5LN(FDI)t+
β6LN(CITY)t+β7LN(THR)t+β8LN(CHR)t+β9LN(GDPP)t+β10LN(CC)t+
β11LN(CC1)t+β12LN(L2)t+β13LN(L3)t+εt
式中,t代表年份,εt为随机误差项。
(四)参数估计
1.单位根检验
首先通过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观测数据的平稳性,可以避免回归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现象。如表3,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中的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可以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表3 各变量单位根检验
续表(表3)
2.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筛选并剔除引起多重共线性的变量,避免重要解释变量的遗漏产生的异方差和自相关现象,得到最优解释变量集合,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方法,逐个剔除对残差平方和贡献较小的解释变量,直到在回归模型中不能剔除变量为止。最后得以保留在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既是重要的,也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设定p-value forwards/backwards=0.05/0.05的向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表4 向后逐步回归结果(1)
由表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代表创新、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变量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影响显著,其中,创新和开放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说明 “创新”和“开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最关键因素。
为了观测更多变量作用于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情况,设定p-value forwards/backwards=0.15/0.15再进行向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表5 向后逐步回归结果(2)
在p-value forwards/backwards=0.15/0.15的条件下,我们可将更多变量引入模型中,判断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方向及力度。根据前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分析各解释变量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效果,如表6。
表6 各变量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效果
3.模型结果分析
1) 随着教育投资占GDP比重以及全国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的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推动力量。创新能够提高服务的“可贸易性”,促进服务业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市场的技术外溢效应获得更多利益和优势,从长远战略来看,加大教育投资和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是提高我国服务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 出口依存度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服务贸易依存度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具有不显著负向影响。尽管我国已经跻身于全球第二服务贸易大国,但服务出口和进口严重不平衡,服务贸易总量规模主要来自服务贸易进口规模。因此,目前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点应是扩大出口,适当放缓进口,不能刻意抑制进口,缩小逆差,这是实现我国服务业进出口平衡发展的必然需求,也能使我国服务业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培育和提升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不是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服务业未受到外资的青睐。同时,外商投资给我国服务业带来的技术优势不多,投资的目的是进口替代而非出口导向,是为了拓展我国市场,而非扩大我国服务出口。因此,应将外商投资引导到提升我国服务业核心技术领域中,进一步培育服务业竞争优势。
3)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会促进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依存,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把产业链条延伸至服务业,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同时,制造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借力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本身的做大做强也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因此,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不断深入融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呈现明显的负效应。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但是大多地方的城市化最终难逃“千城一面”的结局,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空心化,人才空心化现象严重,存在泡沫现象,不能真正支撑起服务业的发展。
5) 城镇人均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促进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全国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存在负效应。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主要就业人口为城镇人口,因此城镇人均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和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同向变动,较为符合我国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目前还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城乡之间不均衡现象明显,农村人口的素质暂时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在就业市场和销售市场上存在供给失衡的现状,因此全国人均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存在负效应也是目前存在的现实情况。
6) 人均GDP的增加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产生负效应。消费需求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随着我国平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和高收入人群的逐渐增多,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层次明显提升。目前,我国的服务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人均GDP的增加对服务贸易规模扩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促进服务进口,而不在于促进服务出口,更说明我国服务业质量和竞争力亟待提升以满足国内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
五、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加大教育投资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习总书记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9]。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参见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引领技术创新,整合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构建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让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潜在的力量和后发优势。鼓励发展教育培训,包括教育服务外包,支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拓展合作办学领域,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同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国际间的交流,加强国内人力资本与世界范围内的高级要素相结合,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保持对高端人才的尊重,减少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外流,多举措吸引国际人才,为来华工作的人才提供更加宽松便利的条件。
(二)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
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开放初期考虑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和扶持,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等因素,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面开放新时期,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推动服务业双向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我国服务业发展。逐步缩小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有序推进银行、保险、旅游、软件、零售、证券等行业的双向开放,鼓励国内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鼓励外资进入我国服务领域。
继续打造服务业全方位均衡开放新格局。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内涵和开放水平,依托“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高新产业开发区等建设,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梯度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新空间。
(三)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法规制度
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相关制度还不健全,还不能很好地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我国在制定国际服务贸易规则方面缺乏话语权,通常是被动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规则,美国在1974年,颁布了专门适用于服务业领域的《1974年贸易法》,之后又颁布了《1984年贸易与关税法》等一系列配套法律。在服务业细分行业也颁布了《航运法》《版权法》《信息自由法》《电信法》等。德国在服务业领域也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先后制定了《电信法》《保险法》《银行法》《建筑法》等,为了适应国际惯例新要求,还颁布了《服务业统计法》等。我国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颁布了系列针对服务业的政策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广告法》《保险法》《律师法》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相关立法相对滞后,特别在涉及贸易争端的时候,会出现没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因此,我国有必要根据服务业发展现状,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以吸引外资、加强监管、解决争端。同时,将管理条例赋予法律权威,推动形成管理有序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四)加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风险防控与管理
开放有可能带来风险,关键在于做好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监管能力。20世纪90年代,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推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但是由于泰国、韩国等国家对市场认识不足,监管体系和制度不够健全,在外部冲击下,亚洲陷入了金融危机。为此,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主动对接国际惯例与规则,做好风险管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