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谈职教
2021-07-08
陈衍
打造现代城市职业教育的宁波样本
宁波,自古是商帮源头、交通要塞和文化中心,也是教育重镇和技能高地。多年来,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宁波适应经济生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03年,我带领团队专门对宁波市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调研,之后提交、发表了一份长篇报告,主题为“标本宁波”。这既是对当年宁波市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在全国层面的一种评价,也是对未来宁波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寄望。
面向“十四五”,宁波市如何进一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满足中央和地方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一个新课题。近期召开的宁波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是很好的“开题会”。下一步,宁波市的职业教育应该特别着力三大方面。
一是全力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发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传统和环境优势,通过加强技能供给,实施职业教育开放发展战略,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地位。二是加强城教协同,推动城城共进,突出全国城市职业教育协作机构发起地和主力军作用,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跨城市联合培育,扩大宁波城市发展美誉度和技能品牌力。三是整市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地建设,服务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需要,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上发力,为各地统筹职业教育、激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活力、实现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继续创造典型经验。
(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长三角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俞浩奇
提质培优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凝聚职教思政教育的向心力。职业学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论述,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进职业教育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突出发挥劳动教育与体育、美育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能积累,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力。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也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学校应积极对接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发挥专业优势,建立起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多方参与的新型产教共同体,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搭建专业教学成果转化平台,努力创建国家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多元办学体制,推动校企共同治理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联盟)的作用。
推进“三教”改革,强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力。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基于专业(群)与学情的“课堂革命”,加强与企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及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向纵深。要完善民主、开放、高效、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创新教材形态,推行活页式、融媒体教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让“三教”改革成为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融入全球格局,提高优质职教品牌辐射力。职业学校要加强与国际权威行业协会和教育集团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对接国际技能组织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借鉴德国、日本、英国等先进职教模式,加大课程与认证体系的引进力度。利用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等宁波职业教育海外办学项目,不断拓展中外合作深度与广度。整合职业院校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交流途径,加快建设一批中国文化体验基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走深走实,为全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提供“宁波范式”。
(作者为宁波外事学校校长)
楼梦红
凝心聚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发展要找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赢点,调动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质量,整合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应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提高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教材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为推进产业现代化积蓄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各类企业积极并全面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宁波当地企业的市场主体优势,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有效提高职业技能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對接效率。
知行高度合一,推动校企共同育人。发展职业教育要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但要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知行合一”。所以,学校应实现职业教育领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项目开发、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把德育贯穿于“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全过程,一以贯之地提升学生进德修业、创新进取的素养和能力,把提高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同时,以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劳动教育。
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及预警机制。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重复率较高、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形成有衔接、有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同时,学校要充分依托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通过优化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多途径建设教师队伍。师资培养要继续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引领,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双师”团队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培、引、聘”多途径建设教师队伍。同时,各校应健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作者为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张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