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宁波如何建设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

2021-07-08宁波市住建局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宁波建设发展

宁波市住建局

城市品质体现了生活载体的建设水平,反映了有限空间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土地综合效益开发程度,是城市综合性实力的内在表达方式。高水平的城市品质能增强市民的愉悦感、幸福感、归属感,城市品质的提升增加了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扩大了城市自身的影响力,可有效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更好发展。

城市化后期宁波城市现状分析

宁波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效应不强,人口活力不足。人口的集聚度与城市的中心体系结构密切相关,宁波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核心区规模小、密度小,内密外疏梯度差明显以及多点集聚效应。同时,宁波中心城区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城市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造成城市人口活力与集聚效应相对不足。

市域空间碎片化明显,土地产出效率低。全市工业集聚区多、小、散,且地均产出效率较低。规划园区占地总面积远大于市域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率并不高,市域建设用地单位 GDP产出仅为深圳的1/4、上海的 1/2。土地利用率低下,低效用地规模较大。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宁波进入土地资源约束阶段,盘活城市存量用地,建立存量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推进城市更新亟待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城市功能不完善。到2020 年底,宁波建成快速路运行里程约86.8 公里,远低于上海、杭州、南京等较发达地区,与现行规划中心城区快速路311公里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新一轮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城市格局进一步拉大,跨区域交通、过江交通将面临新的发展需求,主城区现有快速路网体系急需加快完善。随着城区范围不断向外拓展,主城区与镇海、北仑、奉化和宁波前湾新区等跨区交通需求较大,主城区与各区块的跨境交通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轨道建设没有带动轨道沿线城市开发,轨道沿线用地开发强度与TOD发展要求不匹配。宁波城市独有“三江六塘河、钱湖西子韵”的滨水优势空间资源禀赋,但实施“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布局战略引领不够,港口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

宁波建设品质城市路径与举措

坚持民生服务,共享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坚持内涵集约式发展,修补城市功能,修复城市生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更有品質的生活。坚持城乡融合,协同发展。聚焦城乡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项目安排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系列组合拳。坚持区域统筹,联动发展。坚持整体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立足“一主两副多节点”城镇空间布局,理清各大区块功能和建设重点,推进区域协同联动,以“四大”建设为载体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努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坚持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创新城市建设体制机制,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推动城乡建设方式从粗放低质向集约高质量转型。坚持供给侧改革,促进建设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坚持住房和城乡建设质量创新、效率创新、动力创新,推动城市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期间,宁波将以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为方向,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为重点,以行业改革创新、智慧管控升级为路径,着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品质化城市风貌特色,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与高效率运行,夯实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承载力,打造“高效畅通、品质精致、幸福宜居、绿色低碳、创新活力”的城乡人居环境。

提升“拥江揽湖滨海”城市风貌,塑造“水韵江南”特色。推进“拥江”发展,建设市民河川。强化“拥江”发展轴线,推进“三江六岸”滨水空间贯通与提质,引领带动重点滨水腹地开发建设,形成滨水空间与腹地功能融合发展,致力打造中心城区百公里级沿江滨水空间,突出滨江标志性建筑物和历史风貌特征,打造一流品质的城市公共客厅。加强“揽湖”发展,打造城市花园。围绕东钱湖、日湖、月湖打造“清澈、悠然、创意”的生态优先的文化湖区,整合九龙湖、荪湖等湖区资源,加快建设环湖步道和沿岸绿色景观公园,形成百公里沿湖休闲步道,增加蓝绿公共空间出入口数量,提高蓝绿空间的可达性和友好度。建设“滨海”廊道,塑造港城风情。贯彻落实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按照快速通道网络、慢行绿道网络、接驳服务网络“三网”融合要求,加快推进点、线、面互联互通,构建内联外接的滨海绿色通道网络,形成串联三湾沿海景观等重要节点的百公里级品质滨海风情廊道。复兴“塘河”文化,重塑水乡气质。围绕“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资源禀赋和水乡特色,逐步实现塘河两岸贯通、节点公园提升,着力打造高品质、有亮点的塘河公共亲水空间,挖掘塘河文化,开展塘河文化旅游试点,提升塘河文化品牌知名度,打造百公里级亲水社区绿道。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与街区复兴,打造缤纷活力街区。按照“十五分钟生活圈”“完整居住社区”要求,以城市街区为更新单元,融合未来社区建设,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塑造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品质风貌。营造特色生活社区。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以步行优先、活力提升、补齐短板为建设导向,结合街区单元更新,推出“一街区一方案”,营造特色生活街区。以海曙区孝闻片区、鄞州区华严片区、北仑区星阳片区、镇海区白龙—西门片区等街区更新为示范,全面推进居住型街区改造更新,稳步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构建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打造本土特色街区。统筹协调文化资源传承、产业植入、原真性保护、更新模式创新等要素,加快八大历史文化街区,鄞江、慈城等历史文化名镇,梅墟、高桥老街等重点区块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新保护,营造历史名城景观空间形态,打造老外滩、药行街—城隍庙步行街、海曙镇明路—孝闻街、江北外马路—白沙路、慈城解放路等一批特色街巷,展示宁波特色建筑风貌。推进低效空间更新。推进旧厂房、旧市场、旧楼宇的更新改造,对具有地域特色和保护价值的旧厂房、旧市场、旧楼宇进行微更新,提升产业用地容积率,强化复合开发和功能注入,实现提质增效、功能重塑。推进老旧小区居住功能和安全标准,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动态调整、竞争性改造等长效机制,提升项目整合作用和资金聚集效应,重点解决消防、安防、房屋结构、公共卫生安全等隐患,补齐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足短板,推进“综合改一次”,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城乡。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聚焦“环境美”,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聚焦“生活美”,优化住房供给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就近平衡。聚焦“产业美”,推进镇域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聚焦“人文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城镇有机更新。聚焦“治理美”,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农村居住品质。系统推进全市农房建设改造工作,实施“十百千”农房改建工程。加强村庄设计,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加强农房设计,开展农房通用图集推广应用。加强镇村生活圈建设,提高镇村居民生活质量。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健全各项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房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推广农村危旧房屋保险和农村危旧房屋动态监测服务。推进城乡污水设施改造提升。结合城镇污水管网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分年度污水管网新建改造计划,加快补齐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短板。全面落实处理设施县域“站长制”管理,提升城镇污水设施运行效率,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改造,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管理。开展宁波杭州湾、宁波湾(象山港)、三门湾等海域近岸区县(市)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分区。有条件地区设施处理效果力争达到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强化区域融合发展。聚力提升中心城区极核功能。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实施“东揽西拓南融北强中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主城区与外围组团统筹联动。增强泛三江口、东部新城、鄞州南部、镇海新城等核心板块发展活力,打造城市功能核心区和高品质形象窗口。精品建设鄞州中部、海曙城西、姚江两岸、创智钱湖、北仑滨江、奉化宁南、江北慈城等重点板块,推进基础设施高效化建设,完善城市“双快”系统,增强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北仑凤凰城、梅山—春晓、象山港北岸等外围组团集约特色发展,加快配套完善、功能提升和人口集聚。推动南北两翼功能品质跃升。提高南北两翼发展质量,高效率推进前湾新区、南湾新区等重大片区开发建设,推动发展模式转向存量空间挖潜、特色功能塑造和优势产业壮大。以培育形成宁波副中心为目标,充分发挥两翼各自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加快区域联动发展,重点培育和建设十大区块,提升城市化、生态化融合水平。

责任编辑:姚颖超

猜你喜欢

宁波建设发展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寒露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