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训结合、科研反哺、五维协同”的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2021-07-08苟寒梅张银会骆文进郭盈盈郑周练阳江英
苟寒梅 张银会 骆文进 郭盈盈 郑周练 阳江英
摘要:运用人的全面发展、协同发展理论,按照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求,基于“教什么”“谁来教” “怎么教”“谁保障”等突出问题,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构建“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科研反哺教学”的师资发展机制、“智能+”育训结合的教学改革机制 和“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实现了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育人平台和育人内容创新。
关键词:职业教育;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1)02-0162-0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行业面临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要求推动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建筑产业高质量增长[1]。作为以“技术进步”为核心源动力的行业,建筑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培养,因此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为推动现代建筑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多年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校政企研联合开展装配式建筑“育训结合、科研反哺、五维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
一、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背景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坚持完善机制,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2]。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积极响应传统建筑行业向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号召,落实装配式建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一)顺应传统建筑行业向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传统建筑行业存在建设成本不可控、建设工期不可控、安全事故不可控、施工质量不可控、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破旧革新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装配式建筑是指将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所需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梁和柱等),再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具备建筑工业化的五大特点,即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装配式建筑是传统建筑基础上的转型升级,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也提出了全新要求[3]。产业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建筑产业化的基石和保障,但目前这类人才稀缺,尤其是装配式建筑技术技能人才,企业自主培养这类人才的动力严重不足。基于此,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在多年装配式建筑校企合作及科研基础上,于2016年与企业合作开设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化施工方向)订单班,积极探索开展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二)落实装配式建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装配式建筑比例和规模化程度较低,与发展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以及先进建造方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行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6]因此,装配式建筑发展人才培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践行绿色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计的内在要求。
二、现有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成为支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但目前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在“教什么”方面,存在专业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有传统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等课程。装配式建筑技术属于新型建筑技术,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建设行业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全新要求,产生了与装配式建筑相匹配的新的证书和岗位,原有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与新型岗位职业标准严重脱节,缺乏“课程、证书、岗位”深度融合,毕业生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7]。
(二)在“谁来教”方面,存在专业教学团队不能支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流程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构件生产—构件运输—现场装配—信息化管理,与传统建筑建造流程大不相同。目前装配式建筑授课教师主要来源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很多专业教师对装配式建筑缺乏系统认识,知识更新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建筑企业需要既懂传统现浇结构又懂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教师专业素养及科研方向不足以支撑人才培养转型。
(三)在“怎么教”方面,存在专业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均以BIM等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因此 “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装配式建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图纸识读、模型建立、深化设计的要求,影响知识传播和技能提升。同时专业教学评价内容缺乏新知识和新技术,评价标准有缺项,影响评价倒逼教学方式改革作用的发挥[8]。
(四)在“谁保障”方面,存在保障主体单一、内外协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职教 20 条”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校企双主体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标志,其背后是与之密切相关的政府、行业、教育者三方的具体责任,目前,双主体责任仍未得到有效落实[1]。封闭办学,学校与企业分离,育人用人融合不够,举办单位、办学单位及用人单位脱离,未能形成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机制,因此,探索装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的内涵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协同发展理念,按照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求,联合科研机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从2015年开始,历时6年,开展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基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谁保障”等突出问题,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构建“课证岗进阶式”的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科研反哺教学”的师资发展机制、“智能+”育训结合的教学改革机制和“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践中,针对性地培养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工人、装配式建筑管理人员,以及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与推广人员,主要服务于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为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输送人才。
(一)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的历史沿革
2011年,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办学实力最强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获批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内涵与外延获得极大发展,在保持传统技术技能培养基础上,开始探索装配式建筑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2013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获批建设重庆市高职院校市级实训基地,初步形成集学生训练、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合作性、开放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2015年,在重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创新与促进联盟的引领下,依托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重庆市首个BIM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按照建机制—搭平台—定路径—推技术的工作思路,构建了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2016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化施工方向,在多方协作平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研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业科研项目研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战略性突破。2018年,装配式建筑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成立,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助力重庆市装配式人才队伍培养。同年,加入装配式建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源共享模式,为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奠定了教学基础。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功承办全国“BIM+装配式建筑”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2020年,承办以“提升建造品质,促进产业发展”为主题的装配式建筑现场观摩会,构建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产教融合于一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平台系统。具体各阶段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成果如图1。
(二)基于“教什么”,构建“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
以“政府引领、对接产业、教学联盟、研学一体、适需用人”为原则,对接产业转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必备品格、文化基础、关键能力与职业素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专业教育和执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四融合”理念,按照课程基本能力模块、专项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和岗位能力模块嵌入不同等级证书标准、多种岗位要求的思路,统筹推进装配式建筑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打造“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有效解决专业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问题[9]。对接“1+X”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等级证书能力要求,将装配式建筑概论、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纳入基本能力模块,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对接施工员、质量员等岗位证书及“1+X”(BIM)技能等级证书能力要求,将建筑CAD、BIM技术应用、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纳入专项能力模块,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对接“1+X”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技能等级证书能力要求,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生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施工等纳入核心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装配式建筑核心技能。对接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要求,将BIM技术应用综合实训和装配式建筑综合实训纳入岗位能力模块,强化学生适应装配式建筑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同时,辐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在建筑设计、建设工程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针对性地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于“谁来教”,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师资发展机制
以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国家、省、校三级科研平台,重点包括国家级装配式建筑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建筑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校级装配式设计、BIM、施工、检测、经济等多个研究室,打造科研和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以研促教、以研促学机制,全面推进新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兼职教师梯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以“四反哺”深化教学改革。“四反哺”即以教师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反哺教学,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善德善能的精神文化品格;以教师创新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善知善行的专业素养;以教师攻坚克难的科研能力反哺教学,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善建善成的专业本领;以教师协同创新的科研机制反哺教学,培育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共建共享的团队意识。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全方位渗透,有效支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四)基于“怎么教”,構建“智能+”育训结合的教学改革机制
坚持“育训结合”原则,以“智能+”为新形态,推动“课堂革命”校本化落地。课程教学方式紧跟专业学习需求,信息技术手段贯穿课程教学,开展“智能+”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以 “AUTOCAD”“REVIT”“ZDPC” 等软件为媒介,推动“建筑CAD”“BIM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贯穿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建模、识图等关键技术教学全过程,建构装配式建筑理论教学新形态;依托学院建筑产业现代化实训基地,在施工技术关键节点以二维码识别施工流程和工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VR、虚拟仿真技术手段,再现施工现场职业环境、岗位技能,实现实操引领,建构装配式建筑实训教学新形态。以德为评价灵魂,以技为评价关键,以立德树人为评价目标,按照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建立“德技并修”的多层次评价机制,建构装配式建筑教学评价新形态。以任务驱动为前提,模块教学为基础、项目教学为关联点,依托信息技术必要手段,实现理论教学、实训操作与多元评价深度融合,形成“课堂革命”的校本样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10]。
(五)基于“谁保障”,构建“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改革方面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既是实施主体人是保障主体,产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政策保障、市场保障、质量保障、平台保障、就业保障等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学院以“政府引领,对接产业,教学联盟,研学一体,适需用人”为原则,建立“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在保障机制中,政企校联动是实现产教融合,落实保障的有力手段。首先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重庆市住建委等部门为责任主体,构建政府主导的政策保障机制。然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重庆中科建设集团等协同单位为主体,构建产业导向的市场保障机制。其次,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组建川渝建设职教联盟;紧跟数字前沿,参与装配式建筑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立足专业,组建装配式专业共建基地;以两联盟一基地为主体,构建教学对接的质量保障机制。再次,依托科研机构和平台,以重庆建筑科学研究院、装配式建筑产学研基地为主体,构建研学一体的平台保障機制。最后,以多方力量整合的智能建造职教集团为主体,构建适需用人的就业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保障主体单一、内外协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11]。
四、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
(一)育人理念创新——校本化践行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三教改革”理念,创新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育训结合 科研反哺 五维协同”人才培养理论
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多元协同为保障,育训结合为手段,科研反哺为推手,提出政策引领、资源共享、学做合一,研究与实践并行、技能与标准对接、育人与用人统一,质量与评价同步的人才培养新方法,丰富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了育人体系的创新,如图2。
(二)育人机制创新——首创“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育人机制
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以“政府引领、对接产业、教学联盟、研学一体、适需用人”为原则,充分调动政、产、教、研、用各部门的主体作用,政策保障是前提,市场保障是基础,质量保障是根本,平台保障是补充,就业保障是导向,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共同保障人才培养机制有序运行,如图3。
(三)育人平台创新——创建“国家、省、校”三级育人平台
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学校依托教育部装配式建筑协同创新中心,成立重庆市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和BIM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下设设计、BIM、施工、检测、经济等校级研究室,“国家、省、校”三级育人平台(如图4)为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育人内容创新——创新“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链服务产业链,技能证书对接职业领域岗位。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开设装配式建筑概论等课程,专项能力培养阶段开设BIM技术应用等课程,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开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生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施工和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等课程,岗位能力培养阶段开设BIM技术应用实训、装配式建筑综合实训等课程,课证岗相互融合渗透,“1+X”证书支撑岗位需求,进阶式培养提升育人质量[12]。
五、结语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运用人的全面发展、协同发展理论,按照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求,基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谁保障”等突出问题,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构建“课证岗进阶式” 的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科研反哺教学”的师资发展机制、“智能+”育训结合的教学改革机制 和“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实现了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育人平台和育人内容的全面创新,其创新成果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在重庆市内外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参考文献:
[1]
苟寒梅, 吕念南, 吴沛璆. 建筑类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 职教论坛, 2020, 36(9): 122-1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3]住房城乡建设部. “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EB/OL].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703/t20170327_231283.html.
[4]国务院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2/21/content_5044367.htm.
[5]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9/30/content_5114334.htm.
[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xzgfxwj/szfbgt/201712/t20171220_8837589.html.
[7] 张春, 苟寒梅,何浪, 等.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 重庆建筑, 2017, 16(8): 40-42.
[8] 骆文进, 王丽英, 刘于刚. 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 绿色环保建材, 2018(12): 202-203.
[9]张银会, 张春丽, 蒲瑜, 等. 基于工学耦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3): 18-22.
[10]姜树辉, 张银会. 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建设与实践[J]. 科教导刊, 2012(9): 209-210.
[11] 吴国雄, 苟寒梅, 董莉莉, 等. 对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9(32): 25-28.
[12] 张银会, 阳江英, 武新杰, 等. 基于装配式建筑的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 速讀(上旬), 2020(9): 29-30.
Research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joring i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and five-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GOU Hanmei, ZHANG Yinhui, LUO Wenjin, GUO Yingying, ZHENG Zhoulian, YANG Jiangying
(Chongqing Jianzhu College, Chongqing 400072,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reform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cused on typical issues such as “what to teach”“who will teach” “how to teach” and “who guarantees”, the paper proposed the mechanisms majoring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 One is the modula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course, certificate and post. The second is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third is the teaching reform mechanism combining “intelligence +”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last is the fiv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talent training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government, industry, schoo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ese mechanisms have realized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concept, educ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platform and education cont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fabricated building;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责任编辑 梁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