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走出乡村振兴的“滨海路径”
2021-07-08阚玉辉
阚玉辉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近年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风、光、渔、溴、盐产业为主导的七大产业集群。依托全镇40万亩盐田虾养殖基地和60万亩盐田,大力实施创新技术、产业质量双提升工程,精准制定渔、盐产业产量产值“双翻番”两年计划,坚定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叫响“中国渔盐之乡”地方名片,坚实走出乡村振兴“滨海路径”。
实现破题发展,激活产业振兴源动力
一是实施“南苗北育”工程,迈出“北苗南飞”步伐。积极对接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创新实施“南苗北育”工程,对南方虾苗进行改良培育,成功选育出适应鲁北地区高盐海水规模化养殖的盐田虾苗,突破虾苗引进成本高、运输风险大等制约因素,以低于市场价的优惠造福本地及周边养殖农户,降低虾苗成本。
2020年育苗200亿余尾,在成功打入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市场的基础上,凭借价格低、品质高等优势,进一步销往四川、广东等南方市场,迈出从“南苗北育”到“北苗南飞”的初步探索之路。
二是构建“繁育推”新体系,破解传统养殖难题。大力推行“繁育推”“公司+农户”养殖新模式,在盐碱滩涂上建成现代化水产养殖车间5.2万平方米、改造标准化养殖区4.4万亩。推行盐田虾工厂化养殖,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水质、病害等问题,亩均成虾产量比以往增长近50%,口感、肉质、重量、营养等指标均大幅提高,传统虾田变身“海上粮仓”。
创建自主品牌,打造产业振兴新引擎
一是专家人才引领,助力产业升级。通过精准招才引智,全职引进高级水产工程师丁茂昌教授,首创对虾室外大塘可控生态育苗专利技术,打造300亩对虾生态育苗基地,建设土池大棚培育盐田虾苗,实现生态虾苗规模化繁育与养殖实践推广;与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签约战略合作,深挖“农耕、渔耕、盐耕”乡风底蕴,探索“中国渔盐之乡”的乡村振兴之路;举办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聘任中国乡建院总建筑师房木生等7人为滨海镇“乡村振兴专家顾问”;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和水产养殖带头人到山东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区学习水产养殖先进经验,自主培育蓝色产业人才队伍,走出了一条具有渔盐特色、滨海特点的人才引領产业发展、赋能实业提升的新路子,以人才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滨海产业发展力,扩大滨海品牌影响力。
二是聚焦企业需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推动人才与企业深度融合、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成立滨海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定向发力,靶向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遇到的难题;筹建108套安居工程公寓房、110套人才公寓周转房,并以成本价出售或70%市场租金出租给人才队伍,解决人才安居乐业的后顾之忧。
打造产业集群,凸显经济崛起强大张力
一是推动产业融合,土地利用实现高收益。柔性引进国家制氢委员会主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蒋利军教授,与溴盐联产企业滨化海源共同确立“光氢耦合绿色供能海水提溴技术与示范”课题,选用“空气吹出、酸法吸收、封闭循环”生产工艺,推进滨化溴化工万吨海水提溴项目建设,实现绿色能源研发与利用方面新突破;立体开发北部沿海5.3万亩水面,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绿色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上风中光地盐下渔”的蓝色产业发展链条,打造立体生态空间,破解渔业、新能源产业用地难题,提高亩均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互补发展。滨海镇60万亩盐田制盐工艺经过不断优化,实现一水多用、综合利用。
二是抓实项目落地,创新渔盐发展新模式。实施“渔业+仓储贸易”战略,按照“做强一产,夯实二产,创新三产,融合六产”的思路,规划建设辐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海外仓储物流平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际海鲜贸易市场;开展生产加工增值工程;推动海产品三产业务向辖区转移,配套建设海产品物流产业园和电商基地,以商招商引进冷链物流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带动海产品加工产业园快速发展;年内对接引进国内外顶尖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休闲食品、开袋即食食品和海产罐头食品等,形成涵盖科研、育苗、养殖、深加工、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绿色发展模式,突破性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海洋产品附加值。
三是推进园区建设,融汇小微经济力量。延伸海洋一产链条,打造海产品加工产业园,同步规划村级卫星工厂综合体和小微企业成长产业园、优秀人才创业园、科技创新创业园、高端企业孵化基地“一体四园”布局,建设办公楼、标准化生产车间,吸引小微企业、农村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入驻;整合小型经济体发展力量,融入全镇海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提供充足工作岗位,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升级改造一批个体经营单位,促进企业资源整合和渔盐产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