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科创企业“借船出海”
2021-07-08张军红
张军红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为我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带来有利环境和条件。在此机遇下,涌现出一大批科创企业和科创投资人,冯国馨就是其中一位。
2015年,已经是新三板第一批做市企业北京联合永道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的冯国馨发起了专注于“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的科技创投赋能平台——信创资本,以科创投资人的身份踏入“科创圈”。
而现在,在赋能科创企业的过程中,冯国馨更加“入道”。今年,他又以科创召集人的身份与《经济》杂志社共同建立科创俱乐部和科创论坛,用聚合资源、互通产技的方式赋能科创企业发展。
从创业到投资,从投资到助力,冯国馨布下了一盘“科创+”的棋局,开启了一条更为通畅高效的“赛道”。站在投资角度,如何让中小型科创企业尽快“登台唱戏”?站在召集人角度,如何助力科创企业“借船出海”?为此,《经济》杂志专访了信创资本创始合伙人冯国馨。
科创投资重技还是重产?
《经济》:科技投资重技术还是重市场?您在科技投资方面有什么理念?
冯国馨:科创投资过程中,投资人需要以合伙人心态陪跑,要保持“保姆式”参与。在科创这一层面,投资不光是商业行为,更像是帮扶行动,就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科创企业而言,缺乏的是整体资源对接,资金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比如,注入资金是扩大生产;注入人才是为了技术研发;注入管理是为了捋清思路;注入产业是为了拥抱市场。因此,科创投资并不能“买赛道”,而要进行全方位赋能,精准投资就要以点切入,陪跑企业成长,与企业同频共振。
信创资本以“纺锤式”和“三明治式”的投资方式,分别针对以技术为重和以市场为重的科创企业,判断是否进行风险投资。目前中国大型科创企业都处于纺锤中的两个极端,或是核心技术实力雄厚,或是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而对于大多数科创企业来说都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纺锤式投资”指的是从原创技术角度往产业看,在技术与市场两个维度中,挑选偏重于核心技术但缺乏产业与市场的企业,帮其对接产业,从而建立市场壁垒实现盈利。“三明治式投资”指的是站在产业端往产品端和技术端看,在面对有产业背景的企业时,判断其产品的核心技术是否为含量较高的原创技术,如果是则值得投。因此,投资科创企业要以原创核心技术为投资的第一要素。
《经济》:科创投资要注意哪些方面?
冯国馨:首先,科技投资管理团队必须要有懂技术和熟悉产业背景的合伙人。新技术和新产品往往有多层外衣,而且科技项目同类产品多,需要在接触项目初期时能从科技和产业角度,快速分辨出项目的科技壁垒深度、所处的产业位置和未来发展潜能。
其次,投资其实是投人。创新本质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个经济学范畴问题。科技创业者须对商业发展中的规律有足够的认知和敏感。为此,在投人这方面,目前我们会选择一些从科研院所重点学科走出来,并承传本科学技术行业、对产业和市场有敏感性的创始团队。而且这些创始团队的项目已经完成了0到1的阶段,即科创产品或科创服务已完成市场初步验证。信创资本以“学院派”为主要投资对象,投资的企业家基本是知根知底的同窗、校友、朋友等,很大程度避免了因为信任而产生的问题。
另外,当下是中国产业科技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投资科创企业要以原创技术为基础,以产业化为远景。科学技术只有找准行业、落地产业、形成壁垒,才能有实际收益。比如,目前做人工智能的企业有很多,但大多数企业属于人工智能工程应用创新,技术壁垒偏低,还没能深度锚定产业并建立行业壁垒。那究竟这项技术应用到哪里?多种经验显示,往往从一开始就贴着行业和产业走的科学技术更容易“出圈”。
《经济》:目前哪些科技产业更受资本青睐?您认为科创企业应该如何规划资本之路?
冯国馨:我们比较关注以下三类方向:一是数字经济,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上有发展空间的产业,涉及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二是有突破性的新材料,例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三是生物技术,例如firt-in-class免疫类生物制药等。
科创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路径不同,这与企业本身的技术有很大关系,总体来说,资本看重的还是技术在产业化方面的呈現。
技术过硬的科创企业往往吸引力较大,一般在孵化阶段就能拿到天使投资。而对于大多数初创企业来说,孵化阶段的融资靠的是人脉和情怀。对于已经孵化成功,但仍处于“技术和市场爬坡”阶段的企业来说,要想吸引资本,就要进一步寻找产业突破口。比如,我们在面对两家水平相当的人工智能企业时,会仔细分析其产品与服务的产业突破点,也会考虑这项人工智能技术到底仅仅是应用于部分项目,还是已经找准行业并进行布局。综合来看,我们更青睐有产业布局意识和突破能力的科创企业,因为产品落地快,壁垒更好建立。
科创助力的生态与融合
《经济》:您扎根科创多年,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再到科创俱乐部和科创论坛发起人,这一路走来您认为目前中小科创企业发展有什么实际性的困难?
冯国馨:产业是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业者围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体经济,是顺势而为的选择。但是,尽管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研发与创新,但在产业落地、企业经营管理和人才战略等方面仍有很大障碍。
第一,多数科技创业者不熟悉产业,很难在产品与服务的开局落地中实现零突破,无法建立属于自身的产业创新基地;第二,初创科技创业者不擅长市场营销,在围绕产业刚需或痛点,如何形成市场优势从而快速建立营销商业壁垒,在培养建立专属研发与市场人才支撑体系等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第三,科创实体往往需要产业上下游协同,包括供应链协同、市场共享、生态建立等,一己之力很难独树成林。
除此之外,科创企业在面临银行贷款、融资以及财税管理,初创团队核心人员组建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科研精密仪器投入、小试研发工程实验室,公司战略制定优化与落地、政策研究、产业支持申请等方面,也时有捉襟见肘的情况。
《经济》:论坛和俱乐部成立有何背景与意义?
冯国馨: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科技自主自强发展时期,科创企业应在政策红利的带动下,牢牢抓住科创主流机遇,寻找优质的产业根据地,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因此,产业链上下游的科创企业要凝心聚力、结伴发展。
科创俱乐部是科创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论坛的延伸。俱乐部成员定位于处于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通过科创论坛活动、核心企业走访、区域产业对接、投资融资、资源整合、咨询培训等几个方面,为科创企业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做到用资源助推企业,信息赋能产业,建立“生态级”区域产业科创基地,为众多科创企业提供良好的互通平台。
《经济》:未来,科创俱乐部将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冯国馨:未来,俱乐部将从五个方面逐步开展工作,推动俱乐部成员单位创新落地、协同共享、能力输出。
在发展战略方面,将确立共生共赢的组织发展战略及生态圈发展战略,将数据作为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开展智能驱动的生态化运营体系建设,深度赋能俱乐部核心会员。
在新型能力方面,俱乐部将围绕六大新型能力,推动成员单位自身开放,实现能力认知协同、按需共享和自优化。
在系统性解决方案方面,将建立智能支撑平台,实现俱乐部成员之间、与外部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基础资源和能力的开放协作。
在治理体系方面,俱乐部将形成以生态伙伴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体系,探索中国中小科创企业区域产业聚合发展新模式。
在业务创新转型方面,将增强俱乐部内部与外部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互动,开发俱乐部生态圈创新潜能。
(编辑:谭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