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遥感卫星迎发展窗口期
2021-07-08
卫星遥感视点高、视域广,数据采集快,可重复、连续观察,用于自然资源监测和管理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在《太空的见证》这部纪录片里,通过全球12颗卫星的辽阔视野,一张张卫星遥感图像变得生动震撼,一条路激活了一座城,两片绿洲悄悄“握手”,“留守青年”开始新生活,光伏板带来了神奇变化……卫星观察并见证着每个故事背后,一个又一个中国家庭命运的巨大转折。卫星遥感图像呈现出中国脱贫攻坚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见证了中国脱贫事业的蝶变。
卫星遥感带来的真实不仅如此。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在《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卫星遥感图像的分析,发现贵州、广西和云南一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因为植树造林项目而变得更“绿”了。作者采用了“叶面积指数”和“植物生物量”两个指标来估算植树造林的效果,演算出中国在生态保护投入的一个缩影。
利用类似的方法,2019年2月,美国航天局以“中国和印度引领绿化”为题,报道全世界的植被面积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5%,相当于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中國和印度的贡献占比高达三分之一。可见,我国多年以来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对环境的整治已经取得了让世界遥感科学家所认证的成果。
经历多年发展,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卫星观测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卫星“质”和“量”双丰收,为遥感应用提供了新的源泉。
我国的遥感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几大知名的遥感卫星系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1988年发射首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卫星——1999年发射首颗“资源1A”卫星;海洋遥感卫星——2002年发射首颗“海洋1A”卫星;环境减灾系列卫星——2008年发射首个“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高分系列卫星——2013年发射首颗“高分一号”卫星,等等。
遥感技术从其采用的电磁波波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多光谱遥感、雷达遥感、激光遥感等;从遥感目标(即观测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气象遥感、海洋遥感、陆地遥感等。
目前遥感卫星数据使用非常广泛,已经在测绘、国土、规划、环境、水利、交通、海洋、林业、农业、地矿、电力、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持续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随璀璨群“星”而来的,是海量的卫星遥感数据。据自然资源部相关部门统计,2019年,卫星全年共计拍摄14897轨,获取有效高分辨率影像数据60.5万景,数据总量2866TB。
源自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人类活动相关的卫星遥感大数据,既是国家的新型战略资源,也是当前国家间竞争博弈的重要领域。
在卫星上天的50多年来,人类的发明创造数量,超过了过去2000年的总和。
航天卫星产业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实力的体现,已成为能够代表“中国智造”的核心产业和高端先进产业。卫星制造业不仅本身创造价值,更是当今世界高科技产业中,对现代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最有影响的成果之一。
当前,全球各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竞相发力。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先进制造业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引领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遥感卫星的发展,并不断增进遥感卫星的研发技术。这就在国际间促进了空间遥感产业化发展,且重视遥感卫星技术的确让各个国家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代表着卫星遥感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年均增长率保持10%以上。发展和完善自主的空间基础设施,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追求空间领域领先、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发展新兴产业、维护安全利益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遥感技术虽然起步并非最早,但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某些方面已经与欧美水平相差无几。
2020年12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高分十四号”卫星的分辨率为“分米级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即卫星上的“照相机”拍摄的“照片”上一个最小的像素色块能覆盖的物体长达1分米左右。为了识别特定人物目标,还需要快速、高效地从海量的遥感图像信息中精确地定位到某一张特定的人脸图像上,遥感技术能帮助其达到“大海捞针”的效果。
随着小卫星技术突破性发展,军事、公益和商用遥感卫星融合运用已成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坚持军事、公益、商业遥感卫星的协同化发展,注重各类渠道数据的优势互补和综合应用,是遥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成为数字地球建设的基本要求。
商业卫星产业链迎来融合发展机遇
2014年开始,我国密集出台政策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小卫星等商业航天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热点。在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我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基建”情况下,商业卫星制造、发射、运维以及“卫星+”等产业,将迎来融合发展机遇。
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4%。截至2019年末,我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2019年发射约80颗,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高达67.5%。国内商业航天参与企业已经超过百家,主要集中在发射服务和卫星系统两大领域。随着商业小卫星制造、发射需求兴旺,商业航天参与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将从“单纯的卫星运营”向“运维+服务+跨界”过渡。
虽然商业遥感卫星产业迎来发展窗口期,但截至目前遥感大数据应用的行业壁垒难以根除,商用数据资源匮乏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商用遥感服务公司仍依赖国外遥感卫星数据。
从世界范围看,遥感大数据应用需求主要来源于军事用途、公益用途和商业用途三个方面,其中政府应用占比高是一个普遍现象。
目前国外民用遥感卫星系统主要有:美国的“陆地卫星”系统、法国的“斯波特”系统、欧空局的“欧洲遥感卫星”、加拿大“雷达卫星”和俄罗斯的“资源-DK”卫星等。当然,国外的遥感卫星产业还是较为完善的,且从事该方面的企业也发展相对成熟,单以分辨率来说:1971年发射的美国KH-9号侦察卫星就达到了2英尺(0.6米)分辨率,后继的KH-11和KH-12更有0.15米甚至低于0.1米的分辨率。美国是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较早的国家,因此,高分辨率商业卫星系统也是美国民用遥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内专家表示,尽管遥感卫星具备一定的商业运营价值,但经营收费普遍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仍需要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实现盈亏平衡,可以定位为准经营性项目。系统整合所有星地资源,加强遥感卫星发射运行的顶层规划和标准化管理,打破各系统自身建设的技术“壁垒”,解决遥感卫星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对多部门、多源头、跨行业的遥感数据进行格式标准规范,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来源:新华社、北京日报、人民政协报、学习时报、中国测绘杂志、仪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