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技术的冲击:关于数字教科书的几点思考

2021-07-08张召芮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会舆论教育公平技术

张召芮

摘 要:在智慧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数字教科书迅速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数字教科书发展现状的梳理,总结出技术的过度介入、“教”与“学”的混乱无序、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以及内容形式的貌合神离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需要分别在技术层面、主体层面、社会层面以及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层面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不仅要把握技术合理的“度”、立足教学适用性,还要树立大众正确的认知以及注重信息技术下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延伸。

关键词:数字教科书;技术;师生;社会舆论;教育公平;内容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獻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8-0013-05

一、引言

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其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还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社会的期许、文化的内涵、时代的使命。虽然只是一本书,但却凝结着专家、学者、教师的心血,学生由此获得知识能力的提高、道德品格的熏陶。纸质版教科书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业界也一直沿用着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衔接与教学。但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逐步走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作为不可或缺的教科书,同样呈现出新面貌:由传统单一的纸质版到现在形式多样的电子版,与时代的特征相结合,不断服务于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进步。

近年来,国内外数字教科书在如火如荼地推行着,许多师生受益良多。但正如李芒所说:“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自动地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这些‘死技术赋予真正的教学意义,各种媒体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1]。那么,针对数字教科书现阶段的困境,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未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内外因素,进而赋予数字教科书更广泛、优化的意义与价值。

二、数字教科书的发展现状

纵观数字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在科技的驱动下,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全世界公认的教科书的新模式,流行于各个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比较中我们发现,数字教科书率先在国外兴起,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笔者选取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简要介绍其发展状况。对于国内而言,数字教科书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呈现出势如破竹的良好状态。通过对国内外数字教科书发展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以下特点:富媒性、开放性、自主性、移动性等等。这些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数字教科书现阶段的发展程度,以便高效地为教学服务。

1.国外数字教科书的发展

韩国推行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这是一项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充分融合的综合性战略。对教科书而言,这项战略实现了纸质版本和数字版本共存,方便学校、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韩国还为学校增设了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信息化课堂,并预计2020年实现软件教育的义务化。

美国中小学在数字教科书的使用及发展方面远超其他国家。政府在积极推广的同时,专门设立了数字教科书领导小组,各州也在全力支持着这项措施,在中小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各公司也顺应趋势,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数字教科书,比如苹果的iBooks、CK-12基金会的FlexBook、Kno、Discovery Education的TechBook等等,为中小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日本数字教科书的兴起也比较早,其在2010年正式出台了“新信息技术成长战略”计划,明确提出了作为重要改革目标的教科书的发展策略,并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数字教科书的普及。日本没有盲目的“一刀切”,而是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先试点再推广。当然,这三个国家在数字教科书的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焦点主要围绕标准、冲突、条件等,这都需要我们理性地看待。

2.我国数字教科书的发展

我国数字教科书较大范围的应用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先从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地区开始,随着科技的不断改良,逐渐在全国推行开来。对于我国中小学来说,数字教科书没有完全替代纸质版,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对纸质教科书的辅助。数字教科书借助电脑、平板、手机等,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学生不仅可以在数字教科书上做笔记、圈画批注,还可以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虽然数字教科书好处多,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数字教科书在城市应用比较广泛,在农村地区还是困难重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教科书随着国家政策的有效推进,会辐射更多的地区,影响更多的学生。我国数字教科书同国外一样,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在现阶段这种矛盾会越发凸显。我们需要认真考虑什么样的数字教科书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数字教科书的良性发展之路又是什么等。

3.数字教科书的发展特点

数字教科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纸质教科书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1)富媒体性

数字教科书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维立体的,包含着音乐、图像、声音、文字,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的特点。

(2)开放性

相较于纸质教科书,数字教科书更为开放与包容,它以书中的基础知识为起点,不断向外扩展延伸。学生在书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学校、班级的课程,还可以看到其他学校、地区甚至国外的精品课程,可选择的范围扩大了许多。

(3)自主性

数字教科书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贯彻的更为透彻,因为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除了在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外,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方面产生兴趣。数字教科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探究。

(4)移动性

数字教科书是以一些电子产品为载体进行教学的,因此突破了传统的班级课堂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5)关联性

学生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知识间的关联实现知识的整合,可跨学科、跨领域,更有利于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的实施。“数字教科书在实现‘内容+平台+终端的整合时,已经超越了传统教科书的文本意义,实则建构起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2]。

三、数字教科书的现实困境

数字教科书只要其本质上还是教科书,就不可避免地与教师、学生、课堂、社会、文化产生联系,除此之外,它本身还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将科学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纸质版本与电子版本的衔接中,如果处理不好,数字教科书的弊端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使其陷入一系列的困境中。比如,技术困境:技术介入的过度化与实践探索的浅表化;主体困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混乱与无序;社会困境:社会舆论的偏离以及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自身困境:内容与形式的貌合神离。可以说,数字教科书在新时代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抨击、质疑、检验。此时理性的分析与梳理变得尤为重要,借此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教科书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一面。

1.技术困境:技术介入的过度化与实践探索的浅表化

数字教科书与传统纸质教科书最大的区别,就是其拥有先进技术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占主导。现阶段,我们发现数字教科书似乎更侧重于数字而非教科书,各种各样令人炫目的技术充斥其中,忽略了其作为“根”的教科书的本质。

一方面,我国数字教科书所采用的技术以及一些方法来源于国外,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其他国家适用,在我国不一定会适用。另一方面,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技术的应用,无论什么学科、什么学习内容,全部都用技术。不可否认,教科书的某一部分内容,比如文章的介绍、单词的扩展、某个名词或者定义的延伸,在数字化处理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比以往枯燥的知识讲授要好。但有一些内容是技术无法实现的,比如综合性学习活动,就必须要求学生实际参加,亲身感受,技术再怎样丰富都无济于事,还有一些学生能在生活中实际感知的事物也无需技术的过度参与。因此,将一切学习活动“一刀切”地技术化、信息化过于片面。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科书,为师生的学习增添便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现实却背离了这个初衷,技术在数字教科书上大肆渲染,我们对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只看到了技术带来的繁荣,却忽视了繁荣背后的问题,对于数字教科书中的技术应用,我们需要认真地思索探究。

2.主体困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混乱与无序

王策三曾经对教学进行定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3]。也就是说,教与学是在师生的交往中实现的,任何一方的孤立都将使教学活动无法存在。数字教科书的出现实现了课堂外学习,改变了必须限定在一定环境中的教学形式,虽然这能让学习更加多样化,但也剥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固有条件,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方面,很多教师尤其是教龄比较长的教师,面对新兴事物会呈现出一种茫然无措的状态,很难改变甚至接受新型的数字教科书。如果学校再疏于教师的培训与引导,教师的被动与拒绝会愈演愈烈。对学生而言,数字教科书强调兴趣与个性学习,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学生自己可能就排斥学习,一般的“讲—听”都难以做到,更不用说这种过度自由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数字教科书背景下的师生交往是一种间接交往,不同于课堂上构建的真实情景,它没有对话、没有师生的回应,教学变得机械、冷漠。技术在此时就犹如一堵厚重的墙,阻碍了师生的交流。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除了上课所学的知识,教师一言一行中体现的美好品德也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这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数字教科书那种过于快速化的即时教学,无益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社会困境:社会舆论的偏离以及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

人们似乎总是会对新兴事物抱有疑虑,因为它们的出现会导致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发生转变。要知道,人人都读过教科书,但并不是人人都“懂”教科书,[4]数字教科书也是如此。

一方面,数字教科书的产生有其合理的一面,可以说它更符合科技、时代、世界的发展趋势。但也有人说,数字教科书根本就不具有推广价值;还有人说,数字教科书不久就会沉寂,它永远取代不了纸质教科书。这些都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另一方面,数字教科书在中小学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教育公平的问题。数字教科书的使用平台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小学的“停课不停学”要求广大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这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学生来说就非常困难了。一些学生家里没有网络,更买不起电脑等电子设备,只能借用别人或村里的设备进行学习。网课如此,数字教科书的推进就更是难上加难。其实,这不仅仅是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解决的问题,纵使政府出资实现人手一台,但还要考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比如设备的维修、教师的培训、网络的支持等等,这都会使国家的教育支出加大、教育成本增加。

4.自身困境:内容与形式的貌合神离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数字教科书自身也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即内容与形式的貌合神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數字教科书内容与技术结合的机械化、形式化严重。现在市面上的数字教科书,大多是把纸质版的教科书转化成电子版,再辅以一些简单的超链接、图片、视频等等。技术并没有和内容紧密结合,这种生硬的拼接犹如打了补丁的衣服,毫无美感可言。

第二,多样的形式导致内容的碎片化。碎片化学习本无可厚非,它是指人们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补充学习,但对于需要系统学习知识的学生来说,这无疑加剧了学习的困境。面对众多的信息量、快餐化的学习方式、繁重的学习内容,学生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辨别力,很可能陷入数字学习的泥潭中无法抽身。

第三,形式与内容之间虽然存在联系,但仅限于浅表化的程度。数字教科书沿袭的仍是传统纸质教科书的框架,它并没有从中脱离出来,也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也就是说,“数字教科书虽从技术层面初步实现了教科书形态的数字化,但其知识内容选编与纸质教科书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5]。同样在内容方面,数字教科书似乎过于保守,跟不上时代与技术的演变,总是有所迟缓,形式上让人眼花缭乱,但实际内容却与普通的教科书如出一辙,始终无法实现深度融合。

四、数字教科书的未来展望

数字教科书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每一个事物从“萌芽—成长—成熟”所必经的阶段。数字教科书虽然源于纸质教科书,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在技术的加持下,它要努力冲破单纯文字的束缚,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视这些固有的问题,分梯度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侧重地解决。笔者就上文提出的数字教科书发展的具体困境,分别在技术层面、主体层面、社会层面以及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层面给予解决策略,并进一步说明作为一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新型教科书,它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把握技术合理的“度”,各界合力共促发展

对于这个“度”的衡量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共促发展。

首先,对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为数字教科书拟定一个发展的大致方向。“数字教科书不是简单的文本内容+数字技术,而是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6]。国家在数字教科书的建设标准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作用,在设计的内容、采用的方式以及管理平台等方面都做出一系列规定,便于把技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同时也让数字教科书的运行有据可依。

其次,对于数字教科书的开发者而言,不仅要熟悉技术的操作,还要拥有教育的背景,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各科目的特点等等。现在的情况是技术人员开发数字教科书,只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实际,真正了解学生的教师却不拥有技术的研发使用能力。面对这样的矛盾,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同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就显得必不可少。

最后,对于学生的直接影响者父母和教师而言,需要正确认识数字教科书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教师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选择地让学生使用数字教科书,而不是一股脑地投入其中;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合理控制孩子在数字教科书上的使用范围与时间,避免孩子产生依赖。总之,在数字教科书“度”的把握方面,需要国家、技术人员、教师、父母合力促进。

2.立足教学适用性,提升教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素养

纸质教科书也好,数字教科书也罢,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教科书,都要要立足教学适用性。数字技术与教科书结合的落脚点,应与教科书发挥作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完美契合。[7]教师、学生使用数字教科书,一定要建立在满足、乐于接受的情感态度上,相反,如果它让使用者产生抵触、心理负担甚至阻碍教学,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我们要对数字教科书进行一个明晰的界定,限定它的适用范围,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能影响正常的师生教学活动,更不能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积极学习数字技术,加强信息素养,努力营造创生性课堂。数字教科书需要给予教师一定的心理预期,留有教师发挥扩展的空间,一些应用、模式应注重灵活度。学校还要给教师提供积极的培训与引导,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创设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推进数字教科书的发展。

对学生来说,同样需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技术,而不是盲目地信从。当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分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数字教科书需要对所承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有侧重地将信息呈现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求多。教师与父母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需要教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数字教科书,并给学生树立一种认识:数字教科书只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更多地还是要依靠自己。

3.树立正确的认知,合理规划数字教科书的未来走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当某件事真真假假的报道满天飞的时候,任何措施都无济于事,但如果有权威部门发布公告,事实的真相就会浮出水面,谣言也就不攻自破。因此,数字教科书要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亟需专业部门的权威解读,将其应用、发展、好处、局限等方面细致地向社会大众说明,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就不会妄自揣测,不和谐的声音也会渐渐沉寂。当然,这种解读不是自上而下命令式、告知式的解读,而是一种平等的、协商座谈式的解读,专业部门可以将所得到的信息反馈给大众,同时大众也可以提出一些意见或者改良性建议,彼此之间相互接纳。

数字教科书关系着社会众多群体,应是群策群力下共同协作的产物,故步自封只能处于不利的境地,开放包容才是正确的道路。另外,我们还需要合理规划数字教科书的未来走向,着重考虑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一关键点。要明白试点地区、学校的成功实践,并不一定代表其可以无限制地推广。首先,国家在政策上需要给出明确的规定,给予农村、偏远地区一定的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其次,学校领导不能坐视不管,需要积极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做到让师生有独立运用數字教科书的能力;最后,社会各界也可以给予偏远贫困地区学校一些支持,政府可对这类无偿捐献的企业予以嘉奖表扬。数字教科书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应用的复杂性,这个过程必将充满挑战且漫长,需要静下心来一点点地完善。

4.注重信息技术下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延伸,实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我们不能在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中迷失方向,不能忘记教科书的本质属性,让数字教科书在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中获得更大范围的受众。

首先,我们要根据数字教科书本身的特点将相关教育理论扩展延伸,比如一些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等等,需要顺应技术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各个专家、学者需要构建符合数字教科书的理论体系,明确数字教科书是教科书类别中的一种,它必须符合教科书的本质意蕴与基本特征”[8]。

其次,甄选数字教科书知识,做到有的放矢。数字教科书应该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完整展现的前提下,再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方式,从而给学生更加优化的学习空间。并不是说每一种知识都是同等地位的,因此合理的分配与布局就顯得尤为重要。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研发有利于数字教科书的新型学习方式,让技术不仅仅停留在与内容交互影响的表面,力求更深层次的衔接。针对国内数字教科书发展时间短、有效性措施缺乏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日本、美国、韩国等的经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们再根据国情将这些经验本土化,有选择地应用。另外,数字教科书可以和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小组合作、智慧课堂、体验式学习等,恰到好处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高涨,教学效果更为优越。

参考文献:

[1]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7):69-72.

[2]赵志明.重新定义教科书——数字教科书的形态特点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3):38-42.

[3]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3.

[4]李彦群.教科书发展的时代境遇与出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2):67-71.

[5]石娟.数字教科书发展的现实境遇与因应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43-47.

[6]赵志明,吕蕾.论数字教科书知识选择的“国家定义”与“个人定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2):63-67.

[7]牛瑞雪.基于教学适用性的数字教科书编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8):36-40.

[8]王润,张增田.数字教科书的问题诊断与防治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9):80-86.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社会舆论教育公平技术
试析网络时代下道德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