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识“著”

2021-07-08梁丽君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隔阂名著论语

梁丽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典名著阅读和微写作的对接契合“传承中华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的课程目标。以《论语》为例,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句的“字字落实”,领会文意,从而领会其蕴含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审美,并诉诸笔端,用微写作的形式关照文本,表达体悟,阐释意义,在与圣贤对话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如何实现《论语》经典名著阅读和微写作的对接成为教与学的着力点所在。

高中微写作与名著《论语》閱读的“隔阂”

北京在2018年将《论语》纳入高考考查范围,其题目形式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对《论语》文意理解的准确性和具体性;二是强调《论语》中的观点教益对现实社会的观照性和思辨性;三是重视观点表达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从题目考查要求的规约性和教学现实来看,学生在名著《论语》微写作方面存在“隔阂”,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矛盾。

《论语》内容理解的“泛化”与微写作考查“具化”的隔阂学生对于《论语》的学习只是机械记忆和翻译,缺失涵泳、咀嚼后的内化理解。学生能否对《论语》精准解读,能否深入透彻解读出文句的内涵,成为微写作内容能否得以展开的关键所在,也决定了学生能否为微写作内容提供观点支撑和论据支持。

《论语》语录的“碎片化”与微写作结构表达的“条理化”的隔阂 《论语》特殊的语录体形式,使得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呈现出断裂、碎片化的特点,缺乏对各个章节、各个内容间的融会贯通和层次梳理。因此,缺失整体阅读的视野,微写作也缺少内在逻辑。

《论语》思想理解的“浅薄”与微写作立意要求“深刻”的隔阂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双方对于古诗文更多地着眼于“文字”的层面,弱化了高中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而内在思想的挖掘恰恰才是微写作的立意指向。《论语》教学的意义获得,不仅仅是古文字句章法、文化思想的再度呈现,更是契合当下现实,用古人的价值情怀来启迪现实的精神思考,用先哲的智慧来激活现代的思考,在叩问历史的过程中,重新获得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高中微写作与名著《论语》阅读的“对接”路径

着眼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高中微写作和名著《论语》的对接教学中,需要打通三个关键点:文句理解的准确性、内容归类的层次性、思想探求的深刻性。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微写作和《论语》名著阅读之间做好内容和文句的对接、结构和逻辑的对接、立意和思想的对接。

版本互证法准确理解文句 《论语》囿于语录体的形式,缺乏完整的文本情境,加之句读解读的多义性,如果要获得准确的文句理解,一方面需要建立对于《论语》整体思想、整章内容的宏观语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对《论语》译注不同版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朱熹的《论语集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钱穆的《论语新解》)的佐证,比较下,找到最贴近语境的理解,方能深刻透彻理解文句。这样能为微写作内容提供观点支撑和论据支持,也使得微写作的观点表达更为准确,更为鲜明。

专题阅读法整合文本内容 建立整体阅读的理念,打通章节之间、文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论语》内容达到融会贯通和聚合归类,就需要打破《论语》逐条解读的传统读法,将《论语》进行不同维度的内容整合。这样,学生就能在专题整合的过程中把脉文句间的联系和逻辑,实现思想内容上“化散为整”的横向联通和纵向融贯,从而为微写作观点的聚焦和内容的丰富铺垫基础。

思维导图法展现结构逻辑 专题阅读法整合了同类项内容,实现了在内容上的聚合,然而如何在专题内部呈现出逻辑的递升性,就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在专题内部进行再分层。这种方法既对接了《论语》专题内容的层次,又为微写作结构搭建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微写作表达趋向条理化、逻辑化和纵深化。

拓展性写作深化内容理解 以古鉴今,利用《论语》中的价值规范反思当下现实问题,从而开创“《论语》+时事”的时评性微写作;还可以联系其他名著拓展写作。如利用《论语》中对“见贤思齐”的理解来勾连《红楼梦》和《平凡的世界》情节,从而打通各名著间思想内容的联结,深化内容理解;通过对《论语》内容和情境的改写、仿写、扩写等,从多角度、多形式吸收《论语》内容,为微写作提供丰富的有效训练。

总之,打通高中微写作和《论语》阅读在内容、结构、主题上的关节点,通过微写作深化对《论语》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借助《论语》阅读提升微写作的逻辑性和思想性。见“微”识“著”,微写作与经典名著阅读交相辉映。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猜你喜欢

隔阂名著论语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课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