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而光荣的劳动者
2021-07-08杨佩佩
杨佩佩
劳动,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我们人人都是劳动者,凭借双手,创造价值,成就发展。也正是有千千万万劳动者,才有了当下国家的发展繁荣、人民的幸福生活。精益求精、甘于奉献、追求卓越——这伟大的新时代,属于每一位劳动者,也定不会辜负每一位劳动者!
五一劳动节前夕,杭州市委办公厅、政研室、改革办召开“我们”论坛,邀请了5位劳模、工匠代表,并以本刊记者访谈形式进行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进劳模的世界,聆听工匠的故事,感受劳动的力量!
公交车有起点和终点,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孔胜东 全国劳动模范、杭州公交集团28路公交车司机
记 者:1986年3月5日,对您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那天是学雷锋纪念日,也是您无偿修车铺开张的日子,更是您为民服务初心起航的日子。
孔胜东:1986年,我响应团省委“振团威,树新风,为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作贡献”的活动,在中山北路与屏风街十字路口摆出了共青团员义务修车摊。每周六晚上7点到10点,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我都会准时出现在路边,为市民免费修理自行车。为老百姓服务就是我的初心。
一开始有许多风言风语,我当时也陷入了思考,难道我做好事错了吗?后来,单位组织我们去参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我深受震撼,坚定了为老百姓服务的初心。在坚持服务的35年里,我也遇到了不少非常时期,比如1995年春节父亲病重期间的周末,家人、邻居都劝我不要摆摊了,可是一想到自己是党员,党员对民众的服务承诺不能失信,我还是坚持去摆了摊。
记 者:您说过“作为一名劳模,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当工作与生活冲突的时候,您是怎么处理的?有来自家人亲友的压力吗?
孔胜东: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认为,在外国人面前,我代表中国;在中国人面前,我代表杭州;在杭州人面前,我代表公交。所以,在公交服务上,我始终坚持“热心、真心、诚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宗旨,把老年乘客当成自己的父母亲,把中年乘客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公交车有起点和终点,但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爱岗敬业、安全服务是我始终的坚守。每年的大年三十,我都会主动向车队“请战”,由我来开28路公交末班车,让其他驾驶员和外聘驾驶员回家吃年夜饭。我已经连续23年在28路公交车上吃年夜饭,没有时间陪妻子和女儿吃一顿年夜饭。我的妻子和孩子都非常支持我,我很感谢她们。我还会继续坚持这样做,直至退休。当然,在我退休后,我一定会好好陪妻子女儿吃完整的年夜饭。
记 者:您不只是义务修理自行车、坚守公交岗位,还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并且带动了一批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那么,志愿服务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孔胜东:志愿服务就是坚持为老百姓服务的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竭尽全力为人民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35年来,我已为群众义务修车37000多辆。同时我也坚持杭州志愿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的发展,参与了G20杭州峰会、西湖博览会、火车东站、西湖边斑马线前、公交文明上车排队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我把为群众服务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这些年来,我做的一些工作是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但各级组织却给了我极大的荣誉。今后工作中,我会始终以一名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四个不变”:为民服务的思想不变,敬业爱岗的态度不变,奉献社会的精神不变,吃苦耐劳的作风不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高昂的热情,认真践行自己“开一辈子公交車,做一辈子志愿者”的诺言。
办好老百姓的“小事”就是“大事”
俞红 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长庆街道王马社区党委书记
记 者:您所在的王马社区是全国第一个楼道党支部的诞生地,是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66810”为民服务法的发源地。请您具体介绍下。
俞 红:21世纪初,大量的社会人回归社区,王马社区的退休党员从60多名一下子激增到400多人,这对社区的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2002年,在街道社区的共同努力下,王马社区借鉴“支部建在连上”的工作方法,将住宅楼进行划分,相邻几幢楼道里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楼道党支部,每个楼道党支部包含大约二三十名党员,这有助于构筑基层坚强堡垒,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同时,我们提出了“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建好一个支部,选出一个书记,喊响一句口号,凝聚一方群众,为老百姓办一件实事。
社区工作光靠楼道支部的几个党员是不够的,必须带动更多居民参与。2007年9月,社区党委适时提出了“66810为民服务法”,它是让社区人人动起来,人人为社区尽一份责的法宝,解决了社区工作“靠谁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其中“六必访”是要求社区党委对孤寡、独居等六类人群做到每月必访,“六必到”是要求楼道支部、楼宇自治会对楼道内发生的六种情况第一时间到场,“八必报”是要求党员、志愿者在发现社区内八种情况时要及时上报,“十条为民服务线”指的是十条为民排忧解难的路径。
记 者: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年轻的党员干部,基层工作经验相对不足,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基层治理“绝招”?
俞 红:我在社区工作已经有20个年头了。面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利益诉求、不同道德水平的居民,光靠热情和冲劲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把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当成“大事”。我思考并总结出了“加减乘除”治理法。
队伍建设做“加法”:作为社区的带头人,最重要的任务是抓好三支队伍,即社工队伍、居委会队伍和居民骨干队伍,要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社区要我做”向“我要为社区做”转变;办事流程做“减法”:社区任务繁多、人力有限,要充分发挥本土居委会成员人头熟、经验足的优势,我们实行“一口式受理、组团式服务”模式,理顺社区居民反映问题的流程闭环,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为社工“减负”;整合资源做“乘法”:要充分链接资源,发动各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比如吸纳浙医一院、市生态环境局、市老干部大学等30余家单位,成立“王马党建红盟”,释放社区治理的“乘数”效应;化解矛盾做“除法”:旧改工作是社区的重点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要自己以身作则,带领社工多次走访做工作动员,成立旧改临时党支部和“哨点监督队”,充分运用百姓议事机制,老百姓的事情自己协商解决。最终拆出了老旧小区新面貌,化解了居民多年的矛盾,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记 者:您说“忘不了,不能忘,无怨无悔”,这三句话是王马全体党员的初心使命。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或故事吗?
俞 红:2007年7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考察王马社区,他说:“楼道党支部建得很好,不仅把党员凝聚在一起,而且为社区居民做了许多好事。”那天,社区里有着50年党龄的梁舜华老党员,对胡锦涛同志说了十个字、三句话——“忘不了,不能忘,无怨无悔”,忘不了党的教育培养,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无怨无悔。这十个字、三句话,也成了我们王马全体党员的初心使命。
创“芯”路上的逐梦人
梁骏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州工匠,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
记 者:您是做哪一类芯片的?您认为芯片技术是应该以引进技术或者购买为主,还是坚持自力更生?
梁 骏:我们早期做过电表芯片,后因市场因素而放弃。我们又相继研发了机顶盒芯片、语音识别人工智能芯片、使用于厂矿隧道工程的电子雷管芯片等。以高清卫星接收机芯片为例,2008年前后,市场迎来了电视图像从标清转向高清的契机。当时,国外电视行业发展较早,有现成的高清芯片,但售价高、成本贵。作为后进者,起初我们与合作方合作,研发了第一代的高新芯片,但性能达不到要求。于是,我们开始自立团队研发,在克服信号干扰问题后推出了第二代高清芯片,整机成本比国外高清芯片便宜不少,随即慢慢打开了市场。现在,我们的芯片在国际高清卫星接收机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到第一。
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对中国来说,应该是“进口”的。虽然国内早年独立发展过芯片行业,但在80年代中断了,后来又重新从国外引进设计软件、方法,目前在向国外学习,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集成电路设计过程中,“自力更生”是必不可少的——为我所用,且具备改进能力。
比如车载音频处理器,我们曾经直接采用了国外的音频处理器安装在车上,使用后发现:如果车不发动,音频处理器的性能很好;一旦车子发动,它就出现噪声。这到底是收音机的问题,还是发动机的问题?这个时候,供应商是不会提供解决方案的,必须自己处理。如果我们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就会始终受制于人。
记 者:一块芯片,方寸之间,芯片的精细以纳米计算。在工作中,您对您自身的要求是什么?
梁 骏: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芯片行业有一个特点叫做成本前置,就是说在获得第一颗芯片之前,我们要投入200万到1000万元的成本。而且一颗芯片里有几亿个晶体管,只要有一个管体设计错误,那就是废品,几百万就打水漂了。这对芯片行业来说,压力很大。
所以,芯片设计具备一个原则,就是“对人不信任”,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于是特别注重流程和工具,每个流程要慎之又慎、反复确认。对此,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安全系统,帮助我们反复检查,这是我们的核心资产。
记 者:在信息爆炸时代,技术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我听说您有一个绝技——1小时可以阅读10万字材料。您把自己比作“信息工匠”,这怎么理解?
梁 骏:数字经济包括集成电路根本没有历史遗产,想学都没地方学,而且每过几年就更新换代,这迫使我们要直面技术困难,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面临一个产业化的问题。集成电路有一定的良品率,比如制作的100颗芯片,里面可能有10颗存在问题。如何筛选?这块技术没人攻克,那我们就自己攻克;没有条件,那我们就自己创造条件。
按照我们的理解,传统工匠是传统手工艺者,处理对象是工艺品,有实体;信息时代呼唤“信息工匠”,处理对象是信息,没有实体。在信息爆炸时代,学会快速阅读、检索,是“信息工匠”的根本能力之一。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开始时不求甚解,要保持快速阅读,到专业性强的时候,再一句一句推敲。这个能力可以通过练习改进的,如尽量用大屏的手机,尽量保持眼球上下移动,不要左右移动。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少年”
朱臻 杭州工匠、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无线网络工程师
记 者:都说工匠要“十年磨一剑”,而在您的职业生涯里,技术和产品发展这么快,两者之间有极大的反差,您是如何看待并应对这些挑战的?
朱 臻:通信行业的特点就是更新换代快,从刚入行负责的小灵通业务到2G、3G、4G,再到现在的5G业务,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学习和挑战。负责小灵通的网络维护时,我每天早上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全部基站都检查一遍,当时系统没有现在这么智能,不具备自动发现、自动派单功能,故障要靠人工检查排除。后来出现3G手机,手机QQ、微信、微博等应用进入人们的生活。由于3G带宽小、流量少,网络经常出现拥堵。当时我就绞尽脑汁想办法提升3G网络的带宽,包括增加频率和频点、针对小流量业务的参数优化等。进入4G时代后,网络的流量再次爆发,这个时候我开始研究端到端的用户感知优化。所谓端到端,就是着重研究用户端的真正感知,而不仅仅只是关注网络指标。现在5G网络正在火热建设中,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升级,技术原理也更深奥、更难懂,对于我们通信人而言,就算再难、再复杂,都必须一一克服。
2015年,我代表浙江参加全国电信的4G网络技能比武,当时我已是30多岁的大龄选手,大部分同场竞技的对手年纪都比我小,我在记忆力、专注力上都有劣势。凭借个人的努力和团队成员的协助,我再次获得了个人和团体一等奖,实属不易。有人说我在工作中是一个“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少年”。对技术的执着,可能就是我心中的火、眼里的光。
记 者: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势不可挡,但与此同时也遭受国际霸权的打压。您在工作中是否有感受?
朱 臻:我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两家通信企业——华为、中兴,都被美国制裁过。中兴在2018年时被美国制裁,导致中兴高層全部换人,美国监管团队入驻。当时,我们和中兴的合作伙伴之间不能收发电子邮件,因为电子邮件全部被监控,所有工作只能微信或者口头交流。后来华为在2020年被美国制裁,一直持续到现在。华为方面的情况与中兴不同,因为中兴的芯片全部是采购的,没有设计能力,而华为具有芯片设计能力。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体现在禁止台积电等芯片制造企业给华为生产芯片,以及禁止华为手机使用谷歌生态系统,这导致了华为手机在全球的份额下滑。
华为和中兴被美国打压,从我这里能感受到的,就是基站供货变紧张。比如需要新建一个4G或5G基站时,由于芯片断供,导致无法制造基站,或者推迟供货,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通信网络建设。
记 者:我在您身上感受到了您对行业的热爱。您是想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通信技术、了解5G,甚至是消除一些误解。
朱 臻:是的,我想谈谈基站的辐射问题。现在社会上对通信基站都存在误解,认为辐射很大。事实上,基站的辐射,相比常见家电,比如微波炉,是可以忽略的,这些有检测数据可以证实。另外,基站的信号和手机的发射功率是相互联动的,手机的发射功率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当基站与手机的距离越远、信号越差时,手机的发射功率反而会自动变大。好比两个人说话,距离越远,双方的音量就要越大。
过去成就自己,未来培养他人
石丹 杭州工匠、杭州市拱墅区职业高级中学美发专业教师、美发世界技能大赛冠军
记 者:当很多23岁的年轻人还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时,您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世界冠军。您能跟我们说说您的夺冠故事吗?
石 丹:2013年,我来到杭州市拱墅区运河技工学校学习。出于女孩子爱美的天性,在众多谋生行当中,我选择了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想在这片领域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2014年,我遇上了我的恩师吉正龙大师,开始接触比赛、练习基本功。每天六点起床,八点到校开始训练,一直到凌晨一两点,有时还会直接睡在学校。在2015年第39届亚洲化妆发型大赛上,我获得了男士潮流修剪项目亚军,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奖杯,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道路。
2017年,我遇到了人生迄今为止最大的挫折。那一年,我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选拔赛时,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进入国家队,但却在五进二的选拔赛上以倒数第一的成绩被淘汰。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这样的落差让我觉得难以接受。回来以后,我变得有些消沉。这时候,吉正龙老师跟我说:“能进入国家队的人,技术上相差不大,比的是细节、心态,以及全方位的综合实力,而你主要的问题是心态没有调整好。”我开始自我反省,确实发现自己在学习和比赛过程中开始追求名次、光环和荣誉,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我重拾信心,以更加艰苦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训练中。2019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俄罗斯喀山市举行,我以国家队代表身份出征。我从赛场上下来时,许多专家教练问我紧不紧张,我回答:“不紧张,我是来向其他国家展示中国技艺的,我想证明中国的美发技艺并不比其他国家差。”在这次比赛中,我凭借良好的心态,最终斩获美发组金牌。
记 者:2017年,您考上了大学。当时您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到高校继续深造,还是选择留校任教。您最后选择完成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石 丹:虽然我一直向往大学生活,但是我更热爱我所选择的专业,它不仅可以发现美,更可以打造美,能够给身边的人带来美的享受。选择留校任教,我一方面想要继续参赛,继续完成我未完成的梦想,让自己在这个行业可以走得更远。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另一方面,我想将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传授给更年轻的后备力量,并且以国家队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更能够为美发行业输送不一样的新鲜血液,为国际大赛培养预备选手,让“中国美”享誉世界。
记 者:我听您说,和很多工匠不一样,您并不担心找不到学生;但和很多工匠一样,您也同样担心传统手艺的传承。这怎么理解?
石 丹:美发行业的人力需求一直非常旺盛,我们学校也一直不缺学生,但挑选学生的过程需要下功夫。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刻苦地投入。我们还会关注学生的品质以及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使用的工具设备已经非常先进,这会导致一些传统美容美发手艺慢慢失传。比如以前老式理发店中的刮胡修面;比如现在做完一個发型,理发师会跟顾客说回去怎么吹风怎么打理,但以前的老手艺是靠技术修剪出发型,即使洗过之后也还能保持造型。当理发师对美发工具和化学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大,真正钻研技术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老一辈留下的手艺是有文化底蕴的,我们即使用不上,也应该要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