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山上的不尽感慨
2021-07-08卓勇良
卓勇良
又快到杨梅季节了。十来岁时,我觉得宁波人是把吃楊梅当节日过的,后来去的地方和经历的事多了,才知道把一些瓜果季节当成节日,并不局限于宁波人。
十来岁那年的杨梅季节,有一天回家时,我发现爸妈把杨梅都吃完了。我记不得我有没有闹,大概是发了一些小脾气,我妈给了我一枚五分钱的大钢镚,让我自己去买小半斤杨梅吃。我拽着钱,却坐到了小人书摊的小板凳上,连着看了三本连环画。
去年的杨梅季节,我以前的室友带着我们几个同学,重返他曾插队过的“第二故乡”——慈溪的一个小山村。50年前,我们这一行四人中的女同学去山区插队,另一位男同学去了北方农村;我未能升入高中,去了建筑公司当泥瓦工。
同学当年插队时的大队长,早已热情地在等候我们。大队长的儿子国海,与同学同年。国海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同学是劳动好手,他挑140斤担子上山,我挑90斤追不上。”
这是当年的典型村,条件相对好一些。同学第三年拿9分的底分,全年挣了4100个工分,值410元,扣去队里分的粮食等,到手现金240元。那时城里国营工厂小青工,通常36元一个月。我们几人由衷感慨,同学很强。
同学指着一间快要坍塌的小房子说:“当年就住这样的房子,国海家的房子略好一些。”他又说:“饭自己做,国海家会给他端些菜来。家里给我带来的肉,我喜欢一餐吃完,不是反正就要吃完的嘛。”女同学很有同感,说:“曾一次性吃了一斤奶糖。我那时梦想是一口吃掉一个苏式月饼,但从没实现过,而现在已不敢吃了。”同学因为没肉吃,油很少,劳动强度大,一天吃三斤米。
女同学笑了起来。她对同学说:“怪不得你读书时粮票不够,需要我们给你,哈哈哈哈!”
大队长已80多岁,1959年毕业的高中生,当过村里的记工员、会计。大队长有一间令我们非常羡慕的书房,平常看看书、写写字,间或做些农活。说话间,他拿出他的书法长卷,请我们欣赏。
同学后来也当了记工员。那年头,工分是农民的饭碗,记多记少相差太大了,外地人在村里没亲戚,加之同学实诚,村民比较放心。记工员最苦的是每天晚饭后要去队部记账,同学晚上收工后,自己做饭,人很累了,但这份职责令他不能立马休息。记工员顾名思义是每天必记,这对一个不到二十岁、仍不时要想家的孩子,未免又是一个考验。
我那天突然想到,我的这位室友为什么总是谦让正直。读书时每逢我与他争论,总是他先行“熄火”。后来工作时,同学也让掉了首次单位分房机会。艰难岁月永远是人生的最好导师。
此行主题是杨梅。我是第一次登杨梅山,地上踩的,眼里见的,手上碰到的,全是杨梅。这是国海弟弟家的杨梅山,约130多棵,今年收入约6万元,成本很低。大队长说:“今年是杨梅丰收年,从未见过如此挂满枝头的杨梅。”我童年时就听大人讲,杨梅有大小年。我问大队长:“今年是杨梅大年吧。”哪知道,这一问引出了一段改革开放令杨梅大小年消失的传奇。
大队长说:“自从杨梅山分到户里后,大家非常注意加强管理。果实多时,会有意识地打掉一些,倒不是为了降低产量,是想让养分集中,提高品质。因为减少了当年的养分消耗,来年产量影响也就少了。另外大家选择优良品种,打顶矮化。这样的操作之后,杨梅不仅产量稳定,而且逐年提高。”
杨梅通常是要请人采摘的。某一年的行情是一个上午300元工资,一包烟,一餐比较不错的午饭,合计近400元。采摘从早晨5时至午饭时分,能采10筐左右,每筺可卖100元,采摘人工费相当于销价的40%。不过我们那天吃到的和带回家的杨梅,大队长和国海为了确保每颗杨梅都是最甜的,是亲自一清早上山采的。那是满满的情意。
国海说:“到了杨梅旺季,一些工人不愿待在厂里,因为采杨梅收入高。疫情没影响杨梅销售,价格仍较好。”我们一路上看到,到处都有卖杨梅的小摊,村里杨梅快递极忙。这时,我看到一位中年男子驾着车过来,停好车后走向村里的一个作坊。我职业性地冒昧问他:“去买杨梅吗?”他说:“不是,去买包装箱。”
这么一个小山村,多半农居以城里人的眼光,都是大别墅。杨梅只是他们收入的一部分,主要收入是创业办厂等。村民创办的最大一家企业,职工1万多人,在慈溪、江苏盐城、湖北孝感和天津武清,拥有5个生产基地。
这个村子以我的眼光看还是有一点乱。一段围墙用涂料粉刷一新,相邻一段是低标号水泥砂浆粉刷,年久驳落。当我转入新区时,才看到整整齐齐的一幢幢漂亮独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别墅。
杨梅山下,红色路面游步道赫然入目,路旁有崭新的公共厕所,浙江的新农村建设由此可见一斑。河边有一幢粉墙黛瓦大宅子,威武的大门外挂着一把大锁,主人平常大概不住在这里。路另一侧的一些旧房子,有可能是外来流动人口居住,还有一些没了屋顶和门窗,正在等待着拆迁。
50余年岁月变迁,杨梅的艳丽与鲜甜更胜于昔日。我现在因为怕酸着牙齿,已经不敢多吃了;然而那岁月的沉淀,却令我在杨梅山上有不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