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轨道交通万顷沙车辆段综合楼基坑开挖与监测措施

2021-07-08徐顺明吴晔晖陈伟强刘甲红

重庆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综合楼监测点基坑

徐顺明,吴晔晖,陈伟强,刘甲红

(1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330;2广东普蓝地理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65)

1 工程概况

万顷沙车辆段为广州轨道交通线网列车检修基地,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长约1960m,宽约460m,占地面积约50.69hm2,是负责十八号线和二十二号线配属列车的维修基地。基地内设置综合楼、运转综合楼、联合检修库镟轮库、物资库、杂品库、清洗库、运用库、调机工程车库、主变电站、污水处理站及两条试车线。综合楼设计场坪标高(广州城建高程)8.80m,轨面标高8.65m。厂区东北角设综合楼。建筑层数为地上17层,地下1层。综合楼分为办公塔楼、司机公寓、裙楼三部分,总建筑面积为41349.2m2,总高72.2m。综合楼基坑长约132m,宽约55m,坑深2.8~5.85m,建筑总面积约为41349m2,建筑基底面积5125.92m2,如图1、图2所示。

图1 综合楼基坑施工图

图2 万顷沙车辆段综合楼效果图

2 基坑设计与施工

2.1 基坑设计

综合楼基坑底采用三轴搅拌桩加固,分段采用放坡+水泥土墙、放坡+单排钢板桩、放坡+双排钢板桩三种支护形式。

2.2 基坑施工

按照先围护桩、后结构桩的顺序进行施工,控制工程及重点工程优先开工,并根据施工条件采取分块、分层开挖施工方式,平行流水施工。先完成基坑三轴搅拌桩围护结构及地基加固施工,然后对综合楼钻孔桩基础进行施工,在地面完成静载及抗拔检测后,用施工钢板桩围护,随后进行基坑开挖。施工顺序如图3所示。

图3 施工总体流程图

(1)基坑基底采用三轴搅拌桩加固。基底裙边密排三轴搅拌桩,加固深度5m。

(2)放坡+水泥土墙及钢板桩支护。该段基坑深度为2.6~3.1m,放坡高度1.15m,坡率1∶1.5,坡面喷射C15混凝土,同时设置泄水孔,坡顶设截水沟,坑底设排水沟。水泥土墙顶标高为4.5m,采用直径0.85m的三轴搅拌桩,桩间距为0.6m。水泥土墙顶部设置0.2m厚C30混凝土板,如图4、图5所示。

图4 水泥土墙支护断面图

图5 单排钢板桩支护断面图

(3)基坑坑顶或放坡平台应设置截水沟,坑底设置排水沟,并在适当位置设置集水井,集水井约每30m布置一个,基坑采用坑内降水措施。

(4)基坑顶部设置防护栏杆,以防人员坠落。

2.3 基坑排水处理

主要采用三轴搅拌桩止水,场地排水则利用截水沟、排水沟、集水坑、水泵抽排,形成排水系统,如图6所示。

图6 基坑排水平面图

2.4 基坑特点及开挖需采取的措施

2.4.1 特点

基坑位于回填鱼塘区,软土层较厚,采用三轴搅拌桩挡土墙+钢板桩围护是该工程的一大特点。

基坑开挖分4~5个工作面,铺开面积大,故合理的施工顺序、有效的运土线路是施工筹划的重点;基坑跨度较大,开挖出土平台预留、坑内土方翻倒、高性能开挖设备配备,是施工组织的重点;监控量测频率及反馈信息化是基坑施工的重点。

2.4.2 采取的措施

开挖前,需严格按照检测要求对三轴搅拌桩围护结构进行检测;开挖过程中,密切注意支护的渗漏水情况,当发现基坑渗漏水时,及时进行堵漏,回填土反压并注浆止水。基坑周边禁止堆载。

该区域软土层较厚,开挖区域基底虽经三轴搅拌桩加固,但电梯井、集水坑为“坑中坑”结构,坑深达3.5m,放坡开挖深度达到7.35m,坑底加固区厚度仅为1.25m。如开挖时基底载荷超限,将导致深坑底面变形、隆起、边坡滑移。

开挖至基底时,应及时施作垫层封底。基坑底严禁堆放材料,机械尽量远离深坑边沿。如出现深坑底面变形、隆起,应采用钢板桩进行深坑边坡加固,如效果较差,则回填深坑。该区域采用双重旋喷进行局部地基加固。

3 综合楼基坑施工监测内容

3.1 监测范围、监测周期及监测等级

3.1.1 监测范围

根据设计图纸及监测规范要求,基坑外围0.7倍开挖深度范围为主要影响区域,基坑外边0.7~2倍开挖深度范围为次要影响区域,2倍开挖深度范围以外为可能影响区域,含基坑支护结构、周边土体、道路、地下水位等。

3.1.2 监测等级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监测等级划分,该基坑属于三级基坑[2]。

3.2 监测内容与对应仪器设备

对综合楼基坑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及对应仪器设备如表1所示。

表1 监测内容及监测仪器对应表

3.3 基准点布设方法与要求

监测基准点埋设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外稳定的地方。布设4个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且使其相互通视(图7),布设3个竖向位移观测基准点[3](图8)。在监测基准点周围装上护栏,在护栏上悬挂标识标牌,喷涂警告标语,粘贴反光车贴进行保护,以避免施工破坏。

图7 平面观测墩

图8 普通水准基点

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4]:

(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的平面控制起算基准;

(2)水准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起算基准。

3.4 监测点布设方法与要求

3.4.1 水平及垂直位移

(1)测点布置

原则:测点布设在基坑圈梁、钢板桩、围护桩顶部等固定的地方,埋设方便、不易损坏,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部的侧向变形;围护墙顶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埋设,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埋设监测点。监测点水平和竖向间距约为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为3个以上。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可以共用,监测点设置在围护墙顶、钢板桩顶或基坑坡顶上[5]。

(2)监测点埋设

综合楼周边的水平、垂直位点埋设在场坪周边桩基混凝土挡土墙上或自制观测桩上。观测桩采用C30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为1.7m,并在桩顶安装Leica小棱镜头和沉降观测点(图9)。采用开挖埋入或打入等方法埋置,桩周上部50cm用混凝土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固。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点使用同一桩点,并与相应的墙体水平位移的位置对应,监测点周边安装钢筋笼,并在钢筋笼上贴反光贴进行保护,且设立明显标志(图9)。

图9 Leica小棱镜头及沉降观测点

布置综合楼基坑地表沉降点33个(点号为DBC01-1~DBC18-1)、支护桩墙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18个(点号为ZQC01~ZQC18)、地下水位监测点9个(点号为DSW01~DSW09)、支护桩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18个(点号为ZQS01~ZQS18)、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7个(点号为ZQT01~ZQT07)、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18个(点号为TST01~TST18),如图10所示。

图10 综合楼监测点位示意图

3.4.2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测点布置

通过预埋的测斜管测探围护结构变形。按要求将测斜管埋设在基坑围护结构有可能发生变形的位置上,如图11所示。

图11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实景和埋设图

(2)埋设与安装要求

围护桩内测斜管埋设顺序:先定位,再将测斜管绑在钢筋笼主筋上,封死管底校准测斜管方向,再下钢筋笼,然后浇注混凝土,测读其初始值。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①底部应和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②测斜管和支护结构的钢筋笼捆绑埋设,间距不宜大于1.5m。测斜管和钢筋笼的固定要稳,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和钢筋笼脱落。操作时,应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如果产生极小的扭转角度,都可能导致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6];③测斜管绑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

(3)测点保护

测斜管安装完成后,应在管口安装一个约1m的套管,以防在破除围护桩顶混凝土时被损坏。测斜管口附近混凝土采用小型机具进行局部凿除,以便保护测斜管。

用混凝土包裹测斜管露出冠梁的部位,并盖上管盖,刷上黄黑漆,设立明显标识。

3.4.3 地下水位观测孔布设

用地质钻孔方法埋设测点,要确保孔深度能测出施工期间产生的水位变化量。安装测孔时,也要保证能测出施工时水位的变化。用地质钻机钻直径Φ89mm的孔,水位孔的深度在坑外孔深同基底同深,坑内孔深达到基坑底以下1~2m为宜。成孔后,放入裹有滤网的水位管,再用黏土进行封填,防止地表水流入。水位管用Φ55mm的PVC塑料管作滤管,管底加盖密封,下部留出0.5~1.0m深的沉淀管,上部再留出0.5~1.0m作为管口段,以保证封口质量,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水位监测点示意图

图13 水位监测点实物图

3.5 基坑监测仪器及精度

3.5.1 测量与监测设备

该项目的测量和监测仪器如表2所示。

表2 测量与监测仪器

3.5.2 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网,按精密导线精度要求进行,高程控制网符合国家二等水准精度要求。

观测要求:高程监测基点用数字水准仪TrimbleDiNi03配合铟瓦条码尺实测,外业观测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二级”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观测前对水准仪和铟瓦尺进行校验。

观测方法:按往返观测实行,往测奇数站读数为“后—前—前—后”,偶数站读数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读数为“前—后—后—前”,偶数站读数为“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铟瓦条码尺互换,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与限差符合规范要求。

高程控制网外业观测完成后,对外业手簿进行检查,各水准环闭合差计算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内业计算采用严密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01mm。

3.5.3 基坑监测方法

主要采用水准仪施测沉降数据。起算点为已知水准基准点,测出每个观测点的相对标高作为初始标高值,将每个观测点的标高与这个初始标高值相比较,便可得出每次测量的该点的沉降值。

采用全站仪施测位移数值。起算点为平面基准点,通过测量控制点与观测点之间位移的变化量,计算出基坑在某点的位移值。

基坑开挖期间,按要求每天测两次,地下室结构2d测一次,直到地下室结构完工为止,遇到特殊变化应该加密测量。测量者应及时整理观测手簿,发现位移(或沉降)有异常、超过警戒值或基坑围护不稳定时,马上停止基坑开挖,立即处理,并及时向业主、设计及监理单位报告。

3.6 监测观测频率、控制参数及预警

基坑监测频率如表3所示,基坑监测项目、内容、测点布置、报警值等如表4所示。

表3 基坑监测频率

表4 基坑监测项目、内容、测点布置、报警值等一览表

预警分级:(1)当变形监测的绝对值、速率值双控指标或两者之一达到控制值的70%时,为黄色预警;(2)当变形监测的绝对值、速率值双控指标或两者之一达到控制值的85%时,为橙色预警;(3)当变形监测的绝对值达到或超过控制值的100%时,为红色预警。

3.7 监测项目精度

根据国家二等测量规范(GB/T 12897)的精度要求,各项目监测精度:场坪周边土体水平位移及沉降、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及沉降、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均为±1.0mm,地下水位为±5mm。

3.8 观测提交成果报告

对监测成果进行整理,并提交以下成果报告:(1)周边建筑物、道路沉降观测成果统计表(表5),时间、位移量(T~S)曲线图;(2)基坑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时间、位移量(T~S)曲线图;(3)基坑监测系统平面布置图;(4)基坑监测分析报告。

表5 万顷沙车辆段综合楼监测数据本周变形最大值统计表

3.9 基坑监测报警时的应急措施

(1)当基坑支护结构出现渗漏或由于降水而导致坑外建筑物、道路出现下陷时,当临近建筑物的竖向位移值大于警戒值(3mm/d)时,应立即停止降水和施工挖土,并迅速用堵漏材料处理。应同时通知设计、监理、业主等单位,研究制定下一步措施。

(2)当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或竖向位移超出警戒值后,应立即停止挖土并及时按预案处理。

(3)当基坑支护结构土体出现渗漏等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堵漏止水措施。

(4)当基坑周边围护结构局部出现严重漏水时,可通过注浆加强止水。深孔注浆要求水泥注浆压力为0.5~1.0MPa,并采用42.5级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注浆,也可根据需要添加外加剂及掺合料,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1.0~1.5。

3.10 现场巡查

每天对基坑周边进行巡查并做好记录。定期对民居进行巡查,加强对旧有裂缝的监测,并查看是否有新增裂缝。基坑检查巡查表如表6所示。

表6 基坑检查巡查表

4 结语

万顷沙地区地质情况复杂,基坑范围内的填土层、软土层及砂层力学性质较差,在强降雨的情况下会加剧基坑的不稳定性,且风化岩具有遇水易崩解的特性,处理不当容易诱发基坑崩塌、产生滑坡。万顷沙车辆段综合楼基坑项目处理效果较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设计人员工作周密,二是施工和监测配合密切。首先,现场监测动态信息反馈指导施工过程,通过监测数据和巡查了解设计的强度,降低了成本,可为今后设计提供依据;其次,监测与设计人员提前熟悉施工环境,有针对性地布置监测点,准确监测施工动态,预报施工险情,及时做好了安全补救措施,可为车辆段综合楼施工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综合楼监测点基坑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全套管全回转咬合桩在基坑支护中的技术应用
基坑开挖及加固方法研究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关于某综合楼外墙贴面砖脱落原因的探讨
BIM技术在某大型商业综合楼施工中的应用
基坑开挖对邻近已开挖基坑的影响分析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