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材料在乡村叙事景观中的构建策略研究

2021-07-08陈燕红王常圣葛鹏

重庆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砖闽南肌理

陈燕红,王常圣,葛鹏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创意设计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0 引言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出现大量“千村一面”“景观同质化”的现象,致使乡村特色流失,文脉肌理褪色,这是乡村建设最大的硬伤。怎样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是对设计师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乡土材料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符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乡土材料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和验证,在符合当地文化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同所在地域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长期适应下的产物[1],乡土材料的运用对于表达地域特征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如何提取乡土材料的文化特色,如何运用乡土材料营造人情味的叙事景观空间,对乡村文脉的传承、乡土肌理的延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乡土材料为切入点,从一种新的视角解读乡土材料在乡村空间构建中的应用,并以安溪县祥华乡东坑村乡村改造为例,从设计角度对乡土材料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1 乡村叙事

叙事表达了对地方历史和风俗民情的记忆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事物的眷恋和依赖,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性思考[2]。乡村叙事,则是以乡村大环境为叙述中心,主要反映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思想以及行为的事件表达,乃至包括事件所传达的历史意蕴和文化氛围。利用承载村民记忆的乡土材料塑造村落景观空间,通过叙事手法将故事的时间线索与历史情节[3],以空间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利于人们解读信息,了解乡村地域文化,从而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发挥乡土材料在乡村文脉肌理延续与现代建设之间所起到的穿针引线的关联作用[4],是乡村改造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2 乡土材料

乡土材料强调本土性,多取自于当地,主要分为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种。自然材料,如石、竹、木、土、砂石等不经过人为加工的天然材料;人工材料,如砖、瓦等,甚至村民废弃的生活用品和生活工具,这些都是当地自然材料经过人工加工后产生的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的乡土资源。作为当地物质和精神文明作用的产物,乡土材料富有地域生产生活气息,是本土历史的缩影、文化的记忆,以及情感的传承[5],是构筑乡村叙事景观空间的绝佳元素。如表1所示,本文分别列举了不同的闽南乡土材料及其景观运用范围,并结合闽南文化梳理了不同材料所传达的情感叙事信息。

表1 闽南乡土材料的情感表达与联想

竹建筑墙体装饰、景观小品、隔墙、铺装等具有自然纹理、朴素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红砖景墙、装饰、铺装、护栏等色彩红艳,具有凹凸不平的肌理传达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各种红砖拼贴图案则表达了人们的祈愿和对生活的追求。红瓦灰瓦景墙、景观小品、铺装等粗糙、厚重厚重红瓦利于排风,青瓦防水性好,能对闽南多风多雨气候做出适应性调整,体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智慧。牡蛎壳 牡蛎壳墙厚重闪烁,具有金属感海上丝绸贸易的文化传承。

从表1可知,乡土材料传达着当地人们的情感归属与记忆信息,运用和发掘乡土材料在乡村改造中的应用策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相连接,可为乡村地域文化的延续与叙事资源的保存提供另一种参考模式。

3 东坑村改造设计中的乡土材料应用与表达

3.1 东坑村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东坑村位于福建省安溪县祥华乡东南3.5km处,四面环山,如屏如抱,中间形成一个“坑”,故名东坑村(图1)。东坑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目前只有一条通往村外的主干道,且车程半小时内只有太湖岩、佛耳山、达摩岩、华安土楼等旅游点,以及美西詹敦仁墓、灵惠庙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辐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薄弱(图2),因此,东坑村在旅游业的开发上具有局限性。

图1 东坑村地形地貌

图2 东坑村地理位置与旅游资源

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同样,东坑村以极品铁观音闻名遐迩。该地特产“一绿一白”,一绿为铁观音绿茶,一白为山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东坑村规划立足安溪闽南文化圈,拓展茶叶和山药文化,引领东坑产业振兴,实现以产业带动旅游发展的富民强村模式。

3.2 东坑村乡土材料资源

(1)木

木材作为传统建筑的结构材料,被大量运用于东坑村的建筑构造中,如梁、柱、坊、椽、窗框等构架。另外,各种生产生活器具对木材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且闽南地区木雕工艺发达,在东坑村的门窗、格扇、穿斗、雀替等建筑细节部位都体现了木雕的精细工艺,风格素雅而精美。

(2)竹

东坑村四面环山,天然的地理优势与水文条件,为东坑村提供了大量的竹材资源。虽然竹材是常用的景观营建材料,但目前东坑村对竹材的应用不多,且多用于庭院隔断、鸡鸭笼的制作等(图3)。

图3 东坑村竹材利用现状

(3)石

闽南地区盛产花岗岩,石材在东坑村被广泛用于柱础、梁结构、墙体、道路、广场铺装等方面,且泉州地区石雕工艺发达,石雕装饰在东坑村的建筑、桥梁、景亭、生产生活用具等地方随处可见,富有地域生活气息。

(4)红砖红瓦

闽南地区偏爱红色,红砖文化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代表,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东坑村部分民居同样以红砖作为主要营建材料,特别是家族宗祠建筑,鲜艳靓丽的红色搭配精美繁复的石雕工艺,强化了整个建筑的形象,凸显了宗祠的主体地位(图4)。

图4 东坑村红砖宗祠建筑

(5)灰瓦白墙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东坑村大量民居建筑还是以黏土为主体建筑材料,素土色的黏土墙为东坑村添加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个别传统民居建筑在黏土墙的基础上以白灰抹面,搭配灰色瓦片,形成一幅独特的乡村水墨画卷(图5)。

图5 东坑村民居

3.3 东坑村改造设计中的乡土材料应用与表达

乡土材料的叙事性,体现在其材料的选择是对地域文脉的追溯,是当地居民情感记忆的归属,其所富含的生产生活气息,贯穿于当地整个历史发展与风土人情。因此,在茶文化馆、观景平台、村标、驳岸与桥梁等的建设与改造中,分别运用红砖、竹木等乡土材料对东坑村风貌进行重塑。在现今追求“小别墅”“小洋房”的趋势下,乡土材料的应用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有利于唤醒村民对东坑的情感记忆。

3.3.1 茶文化馆

该栋闲置民居建筑位于东坑村入口田野间、公卿溪河畔位置(图6),是绝佳的文化宣传与交流场所,通过外观改造与功能置换,将其作为东坑茶文化的宣传展览场所。在外观改造设计上,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的乡土材料资源。通往文化馆的道路由一条简单的青石小路贯穿其中,青石采用当地废弃、拆除后遗留的建材材料,取材方便而节约。文化馆入口墙面,以红砖为主要材料,通过镂空、凹凸等现代铺设手法塑造独特的红砖肌理,凸显了整栋建筑的入口位置,其他外墙立面直接运用东坑村当地的民居建筑材料——黏土作为抹面材料,素土色的墙面,使文化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屋脊则采用闽南传统的“三胎脊”装饰,在材料上,用水泥和砖头塑造三段“燕尾脊”,并以白灰抹面,结合灰瓦屋面,构成闽南典型的“三段脊”构造,高低错落,使得整个建筑的屋顶层次丰富,富有变化。整体建筑外观简约而朴素,在造型和材料上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不仅强化了村民的归属感,也提升了游客的闽南文化体验。

图6 茶文化馆建设前后照片

3.3.2 观景休憩平台

东坑村四面环山,盛产竹子,却由于设计的欠缺,竹子只作为庭院的遮挡隔断与鸡鸭笼的制作材料。设计中充分开发竹子的材料优势,将之运用在观景休憩平台的建造中(图7)。采用型钢作为支撑整座平台的受力结构,运用竹子、木头等自然材料作为表面组织,充分发挥了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各自在受力与肌理方面的优势。竹木材料具有自然质朴的色彩,赋予构筑物轻盈、灵动的特性,且与树木相近的色调,使得观景台和周围山水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山水叙事氛围,突出了乡村特色。

图7 观景休憩平台效果图

3.3.3 村标设计

村标作为村庄的入口形象标志,代表着整个村庄的文化与对外形象。设计中以红砖作为村标基座,顶部以传统燕尾脊样式作为装饰,并且在其上绘制闽南特色花鸟彩绘图案,色彩艳丽,图案精致,象征吉样幸福,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审美习惯和情感寄托。村标中间的文字体现村名,两边的“山药茗村,康养胜地”字体,直接点明了东坑村的特色产业与旅游规划方向,强化了入口标识的叙事性与识别性(图8)。

图8 村标设计

3.3.4 驳岸与桥梁改造设计

东坑村的前期改造,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完成,具有盲目性,如河流的驳岸、桥梁、道路等建设都由混凝土直接浇筑硬化,导致村庄乡土肌理特色流失,而过高的驳岸建设也使得原本生态、自然的公卿溪失去亲水性,显得生硬、刻板(图9)。人对水有种本能的亲切感,设计从水所具有的亲切、自然的特点进行叙事切入,以木头为主要铺装材料对驳岸平台进行改造,柔化硬质界面,消除硬质驳岸与自然环境带来的突兀感,实现与环境的平滑过渡,营造亲切、宜人的观景氛围。而桥梁改造设计则在原本混凝土梁身的基础上增加廊桥结构,样式参照闽南建筑风格,以“三胎脊”样式作为廊桥的屋顶结构,搭配红瓦盖顶,与桥身木头的颜色和肌理形成统一,原本的混凝土梁身则以黏土作为抹面材料,上半部用白灰进行刷面,使得整个廊桥风格与东坑村红瓦白墙的民居建筑形式实现统一,让游客一跨过廊桥进入东坑村便感受到强烈的闽南文化叙事氛围(图10)。

图9 驳岸与桥梁现状照片

图10 驳岸与桥梁改造设计

3.4 乡土材料的叙事景观营造策略分析

3.4.1 柔化

乡土材料具有融于自然的特性,面对现代乡村建设愈演愈烈的硬质化,乡土材料的柔化作用可调和硬质景观与乡村自然环境带来的突兀感,乡土材料的天然肌理与色彩美感,与五花八门的混凝土建筑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有利于营造乡村氛围。如上文所述,硬质化驳岸和桥梁的建设,造成东坑村乡村肌理特色流失,而竹木等天然材料的运用,柔化了这种突兀感,营造出亲切、宜人的乡村观景空间。

3.4.2 强化

乡土材料作为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见证,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构筑乡村叙事景观空间的绝佳元素,运用乡土材料来营造景观空间,可以起到建立叙事关联、强化叙事主题的作用,利用乡土材料作为叙事信息的载体,更能使居民和游客理解和感受空间的叙事氛围。如东坑村茶文化馆的改造设计,通过红砖、红瓦、黏土、青石等乡土材料的运用,与闽南文化建立联系,突出和强调了文化馆的文化叙事氛围。

3.4.3 置换

具有乡村烙印和时代记忆的乡土元素或乡土材料,可以通过功能置换和重新组合进行创新演绎,转变原有功能,赋予其新的定位,使之形成独特的空间语言。比如原本作为屋面结构的瓦片,通过功能置换,将之运用到景墙、花坛或者景观小品的铺设肌理中,加强设计感的同时,使空间融入了乡土的记忆。又如东坑村的村标设计,原本作为屋顶样式的“三胎脊”元素通过功能置换,成为村标的装饰结构,强化了村庄的闽南特色。也可将原本废弃的当地日常生产生活器具作为特定场所的叙述要素,同样具有良好的叙事氛围与渲染作用,能增加空间的感染力与归属感。

4 结语

乡土材料是乡村记忆的见证,可充分发挥乡土材料在叙事表达上的独特优势,激发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的追溯与思考,对延续和传承乡村文化血脉具有深刻意义。本文以安溪县祥华乡东坑村改造设计为例,总结出乡土材料在乡村叙事景观中的应用与构建策略,发挥乡土材料在文脉延续与现代建设之间所起到的穿针引线的关联作用,可为乡村叙事空间与文化景观的营造提供新的参考模式。

图片来源:

图1、图3—图6、图9:作者自摄;

图2:作者自绘;

图7—图8、图10:中闽大地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红砖闽南肌理
闽南文化传承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红砖白石五店市
闽南,闽南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红砖及砂浆强度试验方法探讨
吉祥猫事务所 红砖楼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