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碳目标下我国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组织模式
2021-07-08黄慧茵
黄慧茵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引言
TOD模式以轨道交通和巴士干线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为主,以公交站点为圆心,辐射半径为400m~800m,实现城市用地的混合作用和一地多用的作用。以TOD模式发展起来的城市,交通便利,居民能自由选择出行的交通方式。
2 TOD模式的起源
TOD模式起源于美国。美国经历了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发展的中心向郊区蔓延,主城区人口密度降低,土地闲置,城市布局分散[1],引发了很多问题,引起学者关注。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城市发展新理念——新传统主义规划,即新城市主义。在新城市主义理念下,TOD模式应运而生。
3 TOD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相较美国,我国并没有经历过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城市中心的发展仍然以高密度、紧凑型模式居多,尤其是旧城区布局较为混杂,公交在这类地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TOD模式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布局与节奏。但在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三点:
①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具有很大差异性,导致TOD模式在我国城市发展中推广效果不如意;
②和欧美城市亟待解决的城市发展问题相比,我国对TOD模式的期望不高;
③TOD模式诞生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
4 低碳目标下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组织模式新构想
4.1 限制小汽车优先发展公交的模式
在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下,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碳排量较高的原因是汽车排放出的尾气[3]。限制小汽车的出行可以人为控制汽车尾气的碳排放量。在城市低碳发展的目标下,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摊比例,让人们优选公共交通。采取有效交通管制措施限制小汽车的出行,可以减少私人小汽车的出行率。为达到限制私人小汽车出行的目的,在交通组织中,要控制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有研究表明,当公共交通非直线系数处于最低值时,小汽车的行驶线路通达性较高;相反,若公共交通路线非直线系数达到最大值时,私人小汽车出行的交通线路通达性就会大幅降低,与此同时,公共交通、步行或自行车的出行比例也随之上升。
在这一想法的指引下,论文提出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城市发展模式基础之上,限制小汽车出行。具体见图1所示,通过合理规划路网,进行交通管制,在某一范围内,小汽车需绕行才能顺利行驶,提升线路的非直线系数。
图1 限制小汽车出行的优先发展公交模式[1]
4.2 限制小汽车优先发展公交模式的优势分析
提出上述组织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城市交通污染排放量,降低能耗,这种模式的应用可带来新变化。
1)可实现公共交通与私家车分流
相较传统的TOD模式,限制小汽车通行与优先发展公交相结合的模式,分开考虑了小汽车通行与公共交通的融合,通过提高道路的非直线系数,在某一范围内限制小汽车通行,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摊比例,有效控制人们的出行方式,引导人们优先选择公交出行,实现低碳的目标。
2)在交叉口实行智能控制
在本模式中,公交车出行道路和私家车出行道路是分开的,多以垂直相交为主,行驶方向并不一致。交通拥堵只出现在私家车出行的岔路口,而公交车岔路口可实现畅通行驶。路口交通拥堵的出现会极大地降低私家车道路行驶的舒适度,迫使私家车主转向公共交通出行。
3)生态优势明显
提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出行,打造立体化的道路发展模式,可有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提升城市空间的干净度,有利于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4.3 限制小汽车优先发展公交模式的劣势分析
在本模式中,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小汽车交通有时不会共享同一个路面,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去打造立体交通空间。在小汽车限行区域内,虽然消防车、救护车等特殊车辆可通行,但在岔路口仍然需要遵守和小汽车同样的限制。为给特殊车辆提供方便,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交通管理系统更加智能化发展。
5 交通组织原则
5.1 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衡量标准
道路网络的可达性是用来衡量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指标之一,而私人小汽车的通行状况则是判断道路网络可达性的重要依据。当城市的交通建设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布局来增大城市交通容量显然效果并不好。城市用地的开发强度过大,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在限制小汽车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模式中,可根据公共交通等额可达性衡量土地的开发强度,并将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市中心建立公共设施,并与交通枢纽融合,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感。
5.2 城市用地开发功能多元
①在交通线路的规划中,要尽可能缩短人们出行距离,综合考虑土地的混合利用度,实现土地功能的有效混合。
②提高银行等设施的可达性,缩短出行距离,鼓励人们步行。
③考虑个人和家庭特征的因素,设计交通线路时,限制小汽车行驶区域要把握好度,尽可能综合考虑小汽车出行的服务半径,在城市设施的配置上妥善安排,促使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
5.3 划分行人与自行车的行驶路径
我国在城市用地的开发中更倾向开发大地块。在住宅区追求绿化环境,小区内部道路设计形式多以曲线为主,在出入口设置明显的界线,打造封闭式管理区域。从交通组织来看,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们的出行。当人们步行受阻时,就会选择便利的交通方式出行,私家车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
私家车的尾气排放会影响空气质量。在低碳城市的目标下,开发城市用地要注意地块的大小,地尽其用,由之前的车本位逐渐向人本位靠拢,规划出适合行人步行或骑行的空间,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
据相关研究表明,城市中心区最优化的步行服务间隔距离在200~300m左右,因而在规划步行道路时,不能超出上述范围。
6 结语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规划引导,在创建便捷的城市交通基础之上,给城市发展留有一定空间。在低碳背景下,融合城市用地规划和交通组织建设可以帮助城市朝着绿色、生态、循环的方向发展。
图2 土地有效混合规划用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