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更新”视角下兰州市典型老旧社区生活性街巷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2021-07-08杨扬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6期
关键词:街巷路网交通

杨扬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引言

城市老旧社区生活性街巷空间是社区内最具有场所精神的公共空间,延续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传递着历史人文气息。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往往就是街巷,街巷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巷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随着近几年兰州市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老旧社区作为城市既存空间所凸显的问题日益严重,生活性街巷因跟不上城市更新的步伐,已无法满足城市交通布局和人文精神延续的更高要求。文章希望通过生活性街巷的微更新,促进兰州市交通微循环,找寻街巷上承载的那份乡愁。

2 相关理念研究背景与解读

2.1 “微更新”理念及其相关理论背景

“微更新”从更新的程度上做了“稍微、微调”的限定,最后的更新成果达到“微妙、精妙”的效果。它是一种继承了有机更新理论,对城市衰败空间、活力不足的小尺度空间,采取渐进式、小尺度的更新方式,通过改造,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促进城市持续发展[2]。

2.2 生活性街巷空间研究

老旧社区生活性街巷空间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场所,街巷红线距离相对较窄,主要包括部分城市次干道、部分城市支路、社区级街道和背街巷道。街巷空间承载了地域性生活方式,展现出不同的城市风貌,尤其是城市的老旧社区,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这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肌理。

2.3 老旧社区改造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社区是构成城市居民生活的最基本元素,快速城市化时期,社区规划意识缺失,我国在社区更新方面的相关研究较欠缺。随着“城市双修”战略的提出,社区微更新、社区营造、社区治理等针对社区城市更新的方式逐渐被接受和运用。近几年来,城市推行的社区规划师、责任规划师制度,为老旧社区生活性街巷的微更新提供了有效路径。

3 兰州市典型老旧社区“生活性街巷”空间现状问题调查分析

3.1 “生活性街巷”交通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利用百度地图爬取华林坪、伏龙坪管理单元现状路网,结合实地调研对比整理,梳理生活性街巷现状,根据街巷开放度、连通性、长宽属性、街巷承担的交通作用,将其分为城市支路、社区级道路、背街巷道三个等级。

街区单元内部的生活性街巷开放程度高,基数大,一些客观原因限制了车行交通的通过性,主要承载慢行交通人群,街巷上的“城市烟火气”得以保留。但是街巷多断头路,交通空间缺乏连续性(见图1),无法促进城市的交通微循环。

图1 “生活性街巷”等级分类现状

3.2 “生活性街巷”景观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生活性街巷两侧的树和绿化带树种零散,丰富度较差,导致景观空间连续性差,不能与休憩交往空间形成复合作用,也无法有效调节单元内的微气候。

对街头广场、街角游园利用的不充分,像文化宫与华林路中间有一条步行阶梯路,顺应南北高差地形逐级而上,最大高差8m左右。这种自发形成的小路极大方便了居民的短距离出行,疏解了华林路的人流量。同时,坡面上植物养护、丰富度和设计感都较差,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维护,景观空间缺乏处理。

3.3 “生活性街巷”休憩交往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建筑密度较大的老旧社区,类似中心绿地、中心广场等空间不充足,慢行空间优先的生活性街巷,形成行列式的开放空间。居民下棋围观、喝茶闲谈、儿童嬉戏时刻发生在街巷空间内。沿街设置的休闲座椅因无荫凉、布满尘土,鲜有人使用。这种自发性形成的活动空间,反映了居民不同场景下,对不同开敞空间的需求。

3.4 沿街建筑空间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可见,商铺与街巷的耦合度非常高(见图2),生活性街巷作为居民日常出行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刺激了沿街建筑的发展。老旧社区的街巷建筑一般也老旧,其中不乏临时搭建的商铺,从规模、卫生、美观度等各个方面都缺少吸引力,而且临街建筑职能同质化(见图3)严重。此类低端商业形式不仅影响市容,且难以形成集聚规模效应,给街巷活力的提升带来阻力,无法满足街区单元内部居民和街区单元外部城市人群的生活需求。

图2 “生活性街巷”两侧POI分析

图3 POI统计分析柱形图

4 兰州市老旧社区“生活性街巷”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4.1 交通空间“密路网+生活性街巷”模式探索

4.1.1 街区单元尺度辨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2月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等[3]“。推广街区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4]。但如果是单纯的将街区单元内的街巷变为城市道路,没有足够的慢行空间,路权依然是车行优先,这样的发展反而会助推机动交通的增长。反观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却准备将“小街区单元”改造成半封闭的“超级单元(”见图4),通过内部道路采取管制措施以缓解机动交通对社区居民所带来的安全、噪音、环境等问题。通过对比,在以老旧社区为主的街区单元改造中,生活性街巷具有可操作性,将生活性街巷改造划分街区单元尺度成为可能。

图4 巴塞罗那“超级单元”概念设想

4.1.2 “密路网+生活性街巷”新模式的探索

“密路网+生活性街巷”的设想在2014年时提出并被应用到规划建设整个过程中,首先把街区单元内部道路还给城市,增大城市交通出行空间;然后,限制机动交通,促进慢行交通体系的提升。原有的封闭住区内部道路可形成城市中新的生活性街巷。当城市中多个街区单元以这种模式相互拼接,就有可能形成“密路网+生活性街巷”(见图5),实现日常生活街巷系统在现代城市中的重构[5]。

图5 “密路网+生活性街巷”概念设想

华林坪、伏龙坪的街区管理单元内多为老旧社区,街巷具有系统性和连通性不强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动车交通,生活性街巷主导权更偏向慢行交通,且开放度较高,这为“密路网+生活性街巷”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以生活性街道改造,探索街区单元“密路网+生活性街巷”的合理尺度成为可能。

4.2 “绿网城市”理论模式探索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万敏教授提出“绿网城市”理论,即在城市中植入一定宽度且与城市道路错位交织的公共绿带网络,希望通过该理想城市理论的提出,探讨城市雨洪问题、慢行交通安全问题、城市绿地建设问题的综合性解决方式[6]。“绿网城市”理论运用绿化景观空间与道路系统的耦合性,不仅因景观空间的公共化体现了街区的开放性,也因其包容慢行交通的方式促进了城市中的人车分流。

绿网城市理论可以与老旧社区单元生活性街巷很好的耦合(见图6),绿带网络的系统性与道路系统的连续性相辅相成,绿带网络包容了生活性街巷的慢行交通,增加了生活性街巷的趣味性、观赏性,为交往休憩提供了更多可能,生活性街巷系统的网络化、连续性和整体性也为城市绿网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图6 “密路网+生活性街巷”概念设想与“绿网城市理论”的结合

4.3 休憩交往空间与其他街巷空间的复合作用

休憩交往空间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行道树和绿地为其造景遮阴、行人驻足交往提供了可能,建筑空间的围合性为休憩交往提供了私密、半私密的空间。休憩交往空间和景观空间及其他灰色基础设施空间的复合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满足了居民对不同交往空间的需求。

4.4 街巷建筑两侧商铺职能更新

街巷两侧商铺偏向低端服务,且同质化发展,商铺职能满足不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同质化商铺竞争不利于形成集聚规模效应。根据街巷POI分析,发现公共服务设施较少,适当增加共享图书馆、社区室内体育运动中心、社区食堂等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更高生活要求。通过提升沿街商铺功能上丰富性和实用性,提升街巷活力。

5 结语

文章从城市更新的存量规划角度出发,立足城市老旧社区单元,对生活性街巷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发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生活性街巷在街区整体、街巷空间、具体要素三个层面的微更新策略研究。期望以生活性街巷空间为触媒的微更新能带动城市更新,而不是只站在街巷空间自身角度去考虑问题。

猜你喜欢

街巷路网交通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繁忙的交通
边走边唱
小小交通劝导员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雨中的街巷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