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以乌审召镇为例
2021-07-08武萌萌李轩薛文峰
武萌萌,李轩,薛文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1 新农村建设背景
近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宣传与迅速发展,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策略逐渐成为热门趋势,历史遗留建筑、特色村落、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特色农家菜等等,这些区别于城市生活的日常渐渐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选择。
乡村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使地方居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城市生活理念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乡村文化,一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开始慢慢消失,而它们所代表的传统地域文化也渐渐被遗忘[1]。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原有建筑面貌,将传统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下来,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2 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一直在发挥作用的一种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内生态、民俗、传统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其区域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地域文化并不是一种局限性的文化,可以是中国文化、欧洲文化、西方文化等;也可特指某一文化,如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2]。文章所探讨的地域文化,主要是乌审召嘎查的寺庙文化特色与“牧区大寨”精神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体现。
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规划还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模式理念、过程方法并未成熟,所以规划过程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并未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为了村庄能迅速的翻新建设、更新设计,只是一味采用标准化模板,导致本土地域特色消失不见,标准化的更新方法造成村庄乏味呆板,“千村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个村落在发展的过程中,若失去了其丰富的文化内容,那其民族文化便会失去独有魅力。虽然地域文化不能代表所有文化形式,但其多样性的特征恰好能丰富民族文化的形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表现
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所表现出来新农村规划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以鄂尔多斯乌审召嘎查来举例说明。
乌审召嘎查处于乌审召镇南部,全嘎查以牧业为主,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嘎查内有鄂尔多斯四大佛教寺庙之一的乌审召庙,该庙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该嘎查现以独特的寺庙文化与治灾抗灾的“牧区大寨”文化以及自身的民族游牧文化为建设重点,将这些天然的文化优势融入旅游业中。全嘎查主要发展以“牧区大寨”精神为主的乌审召生态教育体验文化旅游产业,同时设立“牧家乐”项目,“牧区大寨”中心、“牧区大寨”博物馆等源头文化项目。
同时,还有丰富的佛教旅游圣地乌审召(见图1)为支撑,主要打造礼佛、开光等与佛教活动有关的产品,通过文化旅游去带动当地的旅游接待中心,以其丰富的蒙元文化和浓郁的宗教特色吸引着各路游客观光旅游。乌审召嘎查正在向集自然环境、宗教祭祀、养生休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地发展,在此激励下,该嘎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动力更足。
图1 乌审召庙
4 新农村建设现存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优秀案例经验过少,居民对村庄规划认识不多,对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村落建设普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村落设计缺少特色
由于城市文明的不断冲击,再加上村落建设周期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村落历史核心仔细研究,也不能充分提炼村落的核心元素及延续其原有风貌,往往是照搬其他村落规划形式、建筑设计等等,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村村相似的情况[3]。
2)村民保护意识薄弱
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村庄基础管理设施已配备齐全,比如说垃圾分类设施以及宣传栏上的垃圾分类标语,但村庄空地依然随处可见遍地的垃圾,从而造成居住环境混乱的情况,可见村民对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
3)村民缺少审美意识
一些村民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认识往往与落后画等号,认为村庄更新只是一味地去模仿网上自建欧式别墅洋房,村落中时常可见各种审美风格的西式洋房,认为只有“旋转大楼梯”、“繁复的雕花廊柱”才能凸显出自家“高大上”的感觉来。
4)基础管理不完善
许多偏远村庄依旧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如村民用水安全问题、道路年久失修等,每逢节日庙会,有些地方还会把主要道路作为临时市场,造成交通堵塞、马路混乱的问题。
5)景区导视指路牌不明确
乌审召庙是乌审召嘎查的核心旅游圣地,通往景区的路程指示不太明确,嘎查入口并没有该景区指示(见图2),只在寺庙周围做了指示牌。
图2 乌审召嘎查入口
5 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建议
5.1 村落规划
村落的地势环境、气候以及地理资源各不相同,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必须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村规划目标,按照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从以下几种方式对村落进行规划更新。
1)保护型
对村落中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及传统格局已经定型的村落格局设为核心保护区,不可大拆大改,可针对性的对危房建筑进行修缮改造,比如在乌审召寺周围的僧舍(见图3),这些院落布局都是以召庙为中心,不仅从布局上体现了宗教的向心性,也从侧面反应了召庙的中心地位。整修后能为乡村旅游留下丰富的文化资源。
图3 寺院与僧舍中间的道路
2)拆建型
村落核心保护区外的古老建筑在进行检测后,可以划分为保留建筑、更新装饰建筑、拆除建筑[4],制定建筑与保护的规划措施并严格执行,以组团的方式拆建更新建筑,保留村落的整体风貌。
3)新建型
对于土地空余充足的地方,可进行整体村落规划或者以居住为主的新村建设,但要注意地域特色的传承,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新型建筑手法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文化特色融入民居设计中去,创造出宜居宜人的新农村。
5.2 民居更新设计
农村民居的更新设计要从村民的生活需求出发,不仅要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人文特色,也要注意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设计师在进行民居更新设计时,要做到调研充分、研究深入,通过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地域特征,实现地域文化在民居设计上的传承。
5.3 旅游开发
对于当地有特色景点的村落,要注意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从乡村旅游的功能体系、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等方面去规划指导。也要注意村民和游客的平衡点,一方面从村民出发,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要认同自身的文化与习俗并有信心将其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旅游者对于乡村传统与农耕文化的生活体验感。以乌审召嘎查为例,在当地寺庙资源丰富的前提下,可以修建寺庙文化的风情街,打造体验式民宿住宿和餐饮服务,稳定香客市场,进一步开发新的旅游市场。
6 结语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在全国大力发展起来,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北京正式挂牌启动,乡村振兴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大框架,更是一个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村民自身的努力、专家的指导以及企业的扶持。只有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的突出自身特点,才能将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