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媒介素养调查
2021-07-08付圣
付圣
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迅速在我国民众中普及,手机凭借其方便有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2021年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其中手机网民用户达10.07亿人,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体。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手机用户的使用群体在年龄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移动手机设备不断更迭,手机由遥不可及转变为唾手可得,学龄儿童使用手机变得愈加普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大幅提升,拥有手机的学龄儿童数量不断上升,在影响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手机的使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学龄儿童在认知上缺乏一定的理性,使用手机来进行娱乐的比例较大。随着学龄儿童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的增加,许多问题凸显出来。
研究意义及问题提出
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状况及媒介素养研究不足,在国内关于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绝大部分是以大学生、中职学生、农民、妇女或特定行业人群为调查对象,很少涉及西北地区学龄儿童的研究,而且大多为经验总结性的思辨文章,实证研究较少。在手机媒介素养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以在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农民工团体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涉及学前儿童和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研究,研究城市儿童媒介素养多于农村地区儿童媒介素养。对学龄儿童方面的研究,多见于期刊杂志,带有真实数据和理论依据支持的研究较少,内容不够深入,没有深层挖掘学龄儿童使用手机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使用手机的情况。由此看来,对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并注重学龄儿童的媒介素养是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的。所以本篇论文以《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状况调查》为题,旨在了解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手机使用状况及学龄儿童的手机媒介素养,提供给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使用手机正确的建议。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银光小学(该小学是原银光、汉佐、银河三所学校合并的一所乡镇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每个年级随机选择一个班级发放问卷50份,共计发放300份,家长匿名填答问卷。回收后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10份,统计有效问卷共290份,有效率99.67%。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全部为农村户籍;94%的问卷由儿童父母填写,6%的问卷由祖父母填写。
研究工具
《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问卷(家长填答)》针对儿童基本情况、家庭结构、儿童手机使用情况以及儿童手机使用状况四个方面,共编制37道选择题。儿童基本信息中主要了解学龄儿童性别、年级、户籍以及学习情况等;家庭结构中主要了解学龄儿童主要抚养者、父母职业和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收入;在儿童手机使用情况以及儿童手机使用状况方面涉及学龄儿童使用手机的一些具体情况。
问卷施测程序
问卷施测:采用团体施测法,以班级为单位施测,当场发放问卷,由班主任统一回收问卷。在班级采取演讲的方式告知学生以及班主任本次调查的意图与目的,后由教师协助告知其学生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填写问卷的意图与规则,当天由学生带回家由其家长填写,第二天由学生带回学校进行问卷回收。
数据分析
通过使用SPSS分析软件,对“抚养者角色与儿童手机持有率的关系”采用了卡方检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与儿童手机使用的关系”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针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手机沉迷”使用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对“儿童学习情况与家长态度关系”使用肯德尔相关性检验。
研究结果
农村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的一般情况
(1)不同年级儿童的手机使用状况
对不同年级儿童手机持有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儿童的手机持有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持有率分别为5%、8%、20%、23%、30%和48%。
(2)农村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用途
对儿童的手机使用用途进行统计,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用途排名第一的是网络学习,占比约为33%;电话功能排名第二,占比约为21%;工具类、拍照类、游戏以及视频音乐分别占比约为:12%、9%、8%和8%;社交和短信分别占比5%和3%;手机购物以及手机支付占比最少,分別为0.1%和1%。
(3)农村学龄儿童软件使用偏好
问卷结果统计显示,学龄儿童手机使用偏好排名前三的软件类型为视频播放类、短视频以及工具类,分别占比32%、25%和16%;手游类和社交类排名第四第五,分别为15%和12%。由于互联网和短视频的迅猛发展,视频播放类软件成为学龄儿童偏爱的手机软件类型。
(4)农村学龄儿童手机使用主动性
对农村学龄儿童手机使用主动性进行探查,结果发现:46%的学龄儿童会主动要求玩手机;54%的学龄儿童不会主动要求玩手机。年级越大,越会主动要求玩手机。高年级小学生会比低年级小学生主动要求玩手机的比例高。
家庭情况与农村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的关系
(1)抚养者角色与儿童手机持有率的关系
对不同抚养者的儿童手机持有率进行卡方检验(χ2 =9.706,p=0.026*),结果显示不同抚养者身份下的儿童手机持有率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抚养者为祖父母的孩子的手机持有率(77%)显著高于主要抚养着为父母(25%)或其他亲戚(50%)的儿童持有率。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手机使用的关系
为了比较是否拥有手机的儿童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手机拥有状况的农村学龄儿童其SES得分的差异不显著(t = -0.19)。
(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手机沉迷的关系
对农村学龄儿童SES与儿童手机沉迷的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ES与儿童手机沉迷的相关系数为-0.098(p = 0.098),表明农村学龄儿童的SES与其手机沉迷程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4)父母手机使用与儿童手机沉迷的关系
对父母是否在孩子面前长时间玩手机以及是否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与儿童手机沉迷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父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比例越高,孩子的手机沉迷的情况越严重;而父母是否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与孩子沉迷情况没有太大的相关性。
家長对儿童使用手机的态度
(1)儿童学习情况与家长态度的关系
为了探查儿童的学习成绩与允许孩子空闲时间玩手机之间的关系,采用肯德尔相关性分析,儿童的学习成绩与允许孩子空闲时间玩手机之间的肯德尔相关系数为 -0.117,相关系数显著(p < 0.05),表明对儿童空闲时间玩手机越不干预,儿童的学习成绩越低;学习成绩与家长对手机游戏的限制的肯德尔相关系数为0.046,相关系数不显著。
(2)允许儿童使用手机的条件
对学龄儿童家长允许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统计,约69%的家长允许孩子使用手机是在商量好的情况下;约17%的家长允许孩子使用手机是在没有时间陪孩子的情况下;也有约14%的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儿童使用手机;在孩子哭闹争吵时和在任何情况下都允许孩子玩手机的比例均占约3%。
(3)家长对儿童所玩游戏的管理
针对家长是否对儿童所玩手机游戏进行限制的情况进行统计,约81%的家长对儿童所玩手机游戏的类型会进行适当限制;此外,约19%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手机游戏类型几乎不会进行管理和限制。
(4)家长禁止儿童使用手机的原因与措施
家长禁止孩子玩手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害怕会损害孩子的视力,这一比例约占42%,排名第一;其次是约32%的家长认为玩手机易上瘾,有些手机游戏不适合学龄儿童玩;认为孩子学习很忙,没空玩手机的家长占17%;有约9%的家长会因为孩子使用手机时会被额外扣话费而禁止孩子玩手机。
本次调查发现,约48%的家长会采取说明原因、逐渐减少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约34%会严格禁止,不让孩子接触手机;约18%的家长会采取删除手机软件,让孩子觉得无聊从而减少手机使用的方法。
分析与讨论
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高年级学龄儿童偏爱手机游戏类软件,带手机进学校屡见不鲜
五六年级学生手机沉迷度远高于低年级学生,一些五六年级学生表示曾带手机进入过校园,也很沉迷玩吃鸡、王者荣耀等手游。高年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养成阶段,相比于低年级学生,其对父母与老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农村地区五六年级的父母对其管教偏少,其看待事情还不够全面、客观,其对新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网络游戏中设置的各种关卡,正好满足了他们探索新鲜事物的需求,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难平衡学习和游戏比例,容易沉迷于手机,常常带手机进入校园。
(2)各年级学龄儿童均偏爱视频、短视频类播放软件
在短视频快速崛起的时代,“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也极速捕获了儿童的注意力,宁夏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也不例外。这种类型的App以“沉浸”的用户体验为设计初衷,而学龄儿童在空闲时间,不少以此为主要放松方式。手机短视频媒介正在产生着更加巨大且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短视频中内容的输出,某些价值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对学龄儿童价值观产生影响。
(3)学龄儿童过度依赖网络学习软件
随着多媒体数字化的发展与普及,学龄儿童教育形式也在发生变革。不少学校教学进入“互联网+”的行列。网络课堂不断发展,网络解题软件逐渐上线,需充分使用手机等设备,完成学生课内、课外的教学工作。专业的作业App不仅可以提供试卷、练习题等内容,记录学生写作业的时间、正误,还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排名。有些解题软件,只需拍照就可以获取正确答案,网络学习软件创新了学龄儿童手机学习方面的使用方式。银光小学也使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利用“云校家”等软件进行网络教学与作业布置。
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
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1)父母指导效果欠佳
面对孩子在实际情况下使用手机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家长都采取明令禁止,严禁孩子接触手机的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讲方法,经常事倍功半,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方面,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父母指导方式欠佳,易产生不良影响。
(2)父母依赖手机,缺乏良好家庭氛围
家长在家玩手机时长孩子的沉迷情况密切相关,家长在家玩手机时长越长,孩子就越沉迷。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龄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出现盲目模仿的情况。在宁夏农村地区,部分学龄儿童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在孩子面前,长时间使用手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沉迷手机的程度越来越深。父母过度依赖手机,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3)手机媒介素养的教育不足
在教师是否指导过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上,银光小学的老师们的回答均大致相同。老师们经常在云校家上面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在这个软件上完成,但是对于手机使用相关方面的教育,却很少开展。学校及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机,正确使用手机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因此学龄儿童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不足。
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使用建议
(1)加强校园管理,严禁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通过加强校园管理和处罚力度,在校期间,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教室,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通过开班会、开家长会等方式,让学生以及家长了解手机的负面作用,开展手机利和弊的讨论,帮助学生清楚认识到手机的危害。学校方面还可以制定校规、校纪、班规,让孩子们互相监督。此外,老师要经常与学生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2)家長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宁夏农村地区的部分学生家长也存在过度溺爱孩子和攀比心理,甚至不正确地认为让孩子从小学会操作智能手机是百利而无一害,忽视手机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开展具有教育性的主题家长会,在介绍具体案例的前提下,在手机对孩子带来的危害方面以及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平时生活中也要避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好榜样。
(3)对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进行培养,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结合具体条件,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分配课余时间,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比例,在校园里积极开展学生素质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更为广泛和丰富的兴趣爱好,逐步使得学生主动从手机游戏中解脱出来。
结论
(1)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手机使用率和年级的升高呈正相关。由于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依赖互联网平台,使用“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所以各年级学生的手机用途中网络学习占比最高;在手机软件的偏好方面,各年级学龄儿童均偏爱视频、短视频类播放软件,而高年级学龄儿童也偏爱手游类软件。随着年级的增加与年龄的增大,手机对学龄儿童产生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儿童主动要求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2)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之间抚养者角色不同与孩子是否有手机具有显著性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手机持有率以及儿童手机沉迷的关系不显著。拥有手机的儿童其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没有手机的儿童。父母在孩子逐渐沉迷于手机的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即父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比例越高,那么孩子会更倾向于沉迷手机。
(3)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家长是否允许孩子带手机去学校与学龄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得出手机对学龄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小的结论。
(4)宁夏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学习成绩与家长态度呈负相关,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是否可以玩手机持正面态度,只是可以玩手机的条件不同。占有绝对比例的家长对孩子所玩的游戏类型进行管理,其管理措施的主要是说明原因与绝对禁止。
参考文献:
[1]刘吴越.信阳市学前儿童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7.
[2]刘澜.西部农村儿童媒介接触状况调查[J].传媒观察,2008.
[3]胡春阳,毛荻秋.看不见的父母与理想化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关系维护研究[J].新闻大学,2019.
[4]李昌镐.韩国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
[5]陈雪,高琴,孟梦.城市儿童手机媒介素养调查——以湖北省宜昌市小学生为样本[J].青年记者,2015.
[6]魏南江.手机媒介传播形态及其使用现状的万人调查——以江苏省17所中小学家长、学生、教师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