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需要这样的中国“牛”

2021-07-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张定宇孺子牛张桂梅

2021年,我们迎来了农历辛丑牛年。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象征,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奉献·孺子牛

张桂梅:大山深处的教育奇迹

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许多学生都亲切地叫她“张妈妈”。许多年前,一次次目睹贫困女生辍学悲剧,张桂梅心中萌生一个梦想: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女孩有书读。虽然这个梦想不被理解,甚至被挖苦、嘲笑,但张桂梅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她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现实。2008年,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成开学。12年间,这所学校让1804名女孩考入大学,走出大山。

张桂梅严以治学,时常手举小喇叭,督促学生珍惜光阴。但严厉的背后,是她对大山女孩的殷殷期盼和最深沉的爱。63岁的她身患20多种疾病,每天早上起床,脚疼得不敢着地,但她仍咬牙坚持,每天陪伴学生晨读、上课、自习。12年里,张桂梅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共计100多万元一同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张定宇:身先士卒,白衣侠骨

2020年8月11日,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坚守一线,与时间赛跑,带领医院干部职工救治了2800余名患者,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那时,张定宇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已经一年多了。这种罕见的疾病又称渐冻症,目前无药可治,患者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而逐渐失去行动能力。随着症状加重,张定宇上下楼越来越吃力,也出现了肌肉萎缩的症状。可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不曾退缩,始终坚守一线。他隐瞒了自己身患渐冻症的病情,也无暇顾及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妻子,身先士卒,带领医院的600多名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奋战了30多天,每天休息不到3个小时。他说:“我必须跑得够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素材解读

“大山中的妈妈”张桂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爱心点亮贫寒学子人生之路,以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她身上的精神,如同一盏灯,照亮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团火,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如同一颗星,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人民英雄”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他身患绝症,却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就是最坚实的阵地。做孺子牛,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在所有领域,都需要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实干·老黄牛

钟本和:深耕化工六十载

今年83岁的钟本和是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她从事磷化工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与工程化实践长达60余年,为我国磷化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80年代,钟本和率领团队成功首创“中和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于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结束了国产中低品位磷矿不能生产磷铵的历史,解决了我国自给自足生产磷肥的关键问题,彻底扭转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磷铵生产磷肥的局面。多年来,钟本和带领团队持续攻坚克难,在磷肥与生活垃圾处理有机结合、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磷石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众多领域,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难题。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钟本和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2018年,钟本和领衔的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贺潇强:精雕细琢铸“国之重器”

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贺潇强的工作恰恰相反,他精雕细琢,利用机械化生产出相似度极高的产品。

在贺潇强的加工下,两个一模一样的铝制核桃成型了,纹理流畅、形态优美,如精致的艺术品一般。而雕刻1:1比例的“核桃”,只是贺潇强训练自己手艺的一种方式。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的数控铣工,90后贺潇强主要工作是为导弹加工精密部件,被称作“导弹雕刻师”,他先后承担了多个被誉为“国之重器”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

走进贺潇强的工作间,堆放在一旁的技术书籍格外引人注目,他说:“别人不愿钻研的东西你去钻,别人不愿加班你去花时间,总有一天你能有一技之长。”也正是这股要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劲,让他练就了一身真本领。扎实的功底来自勤奋的积累,而高超的技艺也让他对这份工作更加热爱。几年来,他将机床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精雕细琢”无数产品的“骨骼”,完成多项急、难、险、重的任务。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那颗不断钻研、视数控学习如生命的心。

素材解读

一份专注,淬炼出时光的品质;一份坚守,琢磨出情怀的精致。他们的手,有毫厘千钧之力;他们的眼,有秋毫不放之工。他们兢兢业业,让平凡有了梦想的温度;他们精益求精,用执着追上灵魂的脚步。他们是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的时代精神。做老黄牛,就是要有这种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做老黄牛,就是要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能练出好技能,锻造“金刚鉆”。

创新·拓荒牛

张雪松:用科技创新提升“中国速度”

张雪松,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工人。工作27年来,张雪松始终坚持学习钻研,在高速动车组生产中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完成技术革新109项,制作工装卡具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摸索技术参数、形成核心技术,他是用科技创新提升“中国速度”的“高铁工匠”。

1992年,张雪松毕业后成为中车唐山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2005年,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张雪松因此与高速动车组结缘。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经过上千次试验,制作出焊接夹具、装配定位板、反变形工装卡具等,形成了一系列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保障了首列CRH3“和谐号”动车组在唐山顺利下线。

为保证生产,10多年来,张雪松先后完成30多项设备、工装的技术改造,修复加工中心高速专用进口刀具30余把,修复进口数显伸缩尺300余次,多次出手解决生产线的停工状态,保证了动车组车体的正常生产。他领衔的“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完成100多项创新,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素材解读

做拓荒牛,就是要坚持创新发展。争当创新发展拓荒牛,离不开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新形势下,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大力发扬创新发展拓荒牛的精神,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小编结语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也是我们砥砺奋进、创造历史的精神基因,更是披荆斩棘、创造未来的生动标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猜你喜欢

张定宇孺子牛张桂梅
写给张桂梅的一封30万字长信
张桂梅:教书育人奉献所有
为家人学医
程琳:我崇拜张定宇,下辈子还会嫁给他
18岁一见钟情 下辈子还会嫁给他
女高校长张桂梅陷入“舆论风波”
“孺子牛”的由来
甘为孺子牛
张定宇夫人程琳:下辈子我还嫁给他
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 我想改变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