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新生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应对办法
2021-07-07刘楠项晓慧凌晨
刘楠 项晓慧 凌晨
[摘 要] 近些年来,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在综合性高校中逐渐推广。清华大学从2017年开始全面采取泛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模式。大类招生使得学生潜在流动性增加,给传统班团集体建设方式带来挑战。尤其是党建工作方面,在缺少新生党员的条件下,如何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扩大党建在新生团体中的影响力,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新生系列党建活动、外聘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讲师、抽调优秀高年级党员支援新生党支部等,新生党建工作不仅没有受到新挑战的影响,各方面数据仍取得了明显进步。
[关键词] 大类招生;新生培养;党建工作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清华大学学生工作研究项目“探析大类培养模式下积极分子的培养与创新工作”(THXSGZ2018-ZC-07)
[作者简介] 刘 楠(1992—),男,河南永城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为结构生物学;项晓慧(1985—),女,浙江瑞安人,硕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学生组组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凌 晨(1992—),男,湖北黄冈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合成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13-04 [收稿日期] 2020-08-10
抓好党建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也是学校政治建设的核心、学生教育工作的龙头。清华大学一直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历史节点上,制订了一系列基层党建工作改革举措[1],要求和鼓励院系根据自身情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思路,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架构。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由于入党年龄严格限制,新生党员数量大幅度下降,给新生党支部构建、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培养等工作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2],清华大学从2017年基于学科关系、培养方案等将全校本科招生院系整合成16个大类,施行大类招生,开展通识教育。在具体操作中,大类培养模式将新生按照泛学科大类进行编班组建集体,开展大类内统一的基础课程培养方案。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再进行专业选择,分流至心仪专业。大类招生能够极大地缓解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权。这种招生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通识视野,完善健全人格培养。然而,由于学生潜在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传统的班集体和团支部建设带来挑战,同时也对推优入党和积极分子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背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摸索创新工作办法,应对大类招生给新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经过三年来持续的覆盖所有相关年级学生的数据收集,我们发现这些工作改革措施在新生申请入党热情和自我党性培养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形势下新生党建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应对办法,以及对同学们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新時期本科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大类招生使学生流动性增加,对集体建设带来挑战
清华大学从2017年开始全面施行大类招生政策,将生命学院、化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药学院及医学实验班等院系统一划归化生大类进行招生。我们面向化生大类招生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访谈(覆盖学生人数超过总数的 70%),调查同学们关于大类招生对集体建设的影响的感受(图1)。我们发现,一半以上的同学明确表示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对集体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其中68%的同学认为,大类招生使得班级同学流动性增大,班集体改组频繁,使得班集体和党团支部活动、同学们情感建设等变得难以组织;28%的同学表示,和以往按照专业招生相比,大类招生模式中的专业背景更加复杂,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较为多样,这使得集体建设的工作变得难以统一,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细化任务繁重。可以看出,大类招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自主要求,但是对传统的集体建设方式提出了新的工作改革要求。在学生工作中,党的建设和集体建设密不可分。如何在大类招生环境下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生党员缺失,党建工作面临双重挑战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五条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条规定:“对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可列为发展对象。”党员发展的年龄要求使得在高中阶段党员发展和正式党员的吸收变得稀少,直接导致全国高校本科生新生党员数量大幅下降。从2016年至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连续三年没有新生党员。新生党员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新生集体建设工作在党建、团建、班建的联结上缺少有效载体,缺乏工作骨干,难以有效开展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和培养工作,也降低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3]。这会导致无法细致地落实培养工作,挫伤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新生党建工作若干举措
面对大类招生学生流动性加大和新生党员减少带来的双重挑战,生命学院充分准备,积极应对,采取了如下措施:(1)开展新生系列党建活动,增加党组织在新生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以此来弥补班团集体松散和学生流动性增加的缺憾;(2)通过学院党委进行协调,安排优秀的研究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党员进入新生党支部,来弥补新生党员减少的不足;(3)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讲师团合作,通过学院党委聘用的模式,为所有新生党支部和党课小组配备理论与时政讲师,提高积极分子和党课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4)强化学院学生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习协会(TMS)的功能,提升党建工作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