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锻錾技艺 打造世间奇迹
2021-07-07
1故宫铸铜护栏。
2 2009年為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制作的汇丰狮。摄影/符振彦
3 2007年为前门步行街制作的30口铸铜门海。
由北京市金属工艺品厂制作的北京金属锻錾技艺制做品,大型重器以器型大气磅礴、纹饰繁密瑰丽、图案雍容华贵、色彩艳丽丰富、立体感强为特征,彰显皇家气韵,堪称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渐成“京作”风格。一块金属板材可以从扁平到立体,从生硬到圆润,从无神到有神,诞生奇迹,是经过金属锻錾师的巧手,经过高超技艺的锻錾而成。在北京,北海公园天王殿的无量寿佛、雍和宫内高一丈八尺的宗喀巴铜坐像、卧佛寺现存用50万公斤铜铸造成的5.4米长的大卧佛等都是锻錾艺术珍品,令世人惊叹。
历史渊源与变迁
4 1926年为雍和宫制作的宗喀巴佛。
5 1985年为武汉市黄鹤楼制作的大型錾雕黄鹤归来。
6 2010年为北京龙泉寺制作的直径1 2米的铜缸。
7北海公园天王殿两座7米高铜塔。
金属锻錾,大多以锻造为主,錾刻为辅。锻造是塑造形体,錾刻是装饰形体,也有的器形是以錾刻为主,锻造为辅。北京金属锻錾技艺既是对北京地区铜器和金银器传统加工工艺核心技艺的描述,也是对相关技艺的统称,包括铸造、素铜(槌胎)錾雕、镶嵌、错金银等。
元代以后,北京在工艺品制造方面成为名工巧匠荟萃之地,促进了北京铜器和金银器的发达兴旺。明代黄铜器开始大量生产,闻名中外的宣德炉,原为宫廷监制,但问世不久,即被民间作坊仿制。
在清代,以北京为中心,远及蒙藏地区,铜器、金银器的生产制造规模宏大,遗存物很多,隐居蒙藏的北京铜匠也很多。由于蒙藏地区与北京官员、僧侣、工匠之间往来频繁,特别是每当达赖和班禅大师来京时,内外蒙古地区的僧侣、人士会不远千里,纷纷到京朝拜“活佛”或听经。他们一般都在安定门外外馆一带支起帐篷住下,久之,在这一带形成了较兴隆的主要经营绸缎和蒙藏少数民族日用品及宗教用品的商业区,其材质多为铜及金银。“铜行”开始集中于外馆一带,制作金属工艺品,金属工艺品也称金工艺术品。这一时期的金工艺术品比较典型的是茶饮式的火锅子,它是北京特有的实用器物,“蒙镶”就是在北京大量生产蒙藏用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以银为原料,仿蒙古族用品器型,造型敦厚豪放,纹样以吉祥图案为主,錾雕花纹高凸且密布全器,并大量镶嵌珊瑚、松石,与中原金工制品有明显区别。北京“蒙镶”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是北京金银铜器的一个分支,仅指北京的金银器工艺品,是北京金工艺术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北京金属锻錾技艺
自清朝始,北京地区所制铜器和金银器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大。北京是皇家所在地,受皇家审美影响,作品器型端庄典雅,图案精细复杂,装饰富丽堂皇,题材涉及广泛,以料实、工艺精细、庄重为主要特征。初期所制作品以铜佛像、少数民族生活用品为主,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皇家、汉族文化的融入,制做的作品既有大型重器又有精美艺术品,皇家气息浓厚。具体工艺分为两类,一是铸造工艺,有传统的失蜡法,工序有模具、倒蜡型、制壳子、化铜、浇铸、整形、錾刻、鎏金、镶嵌等;二是錾刻工艺,錾刻的方法比较多,归纳起来约有10种:
1 2010年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登培寺制作的铜锻錾贴金佛塔。
2锻錾铜火锅。
锤揲,也叫素铜。利用了铜、金、银等金属材料相对钢铁较软,具延展性强的特点,用锤敲打,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形和肌理纹。
胶板,一般是用松香、大白粉和植物油,按一定比例配制后敷在木板上,使用时将胶烤软,铜银等工件过火后即可贴附其上,冷却后方可进行錾刻,取下时只需加热便能脱开。
库坯,是指翻模具、铸锡模,做成阴阳锡模,放入烧制退火的金、銀、铜片进行捶打出型。
3狮子粉盒(银)。
4隆福彭寿(康文异作)。
5狮子粉盒(康文异作)
6青龙。
7朱雀。
8玄武。
9福字牌。
10龙腾九州。
錾刻,是在器物成型之后,用不同形状的錾头和錾刀,錾出纹样,錾时在所錾位置料的底面做软硬适度、有伸缩性的底材。錾刻可做平面雕刻、浮雕、立雕,俗称叶子活或者錾雕。
攒活,是将器物的顶、足、把、装饰件制成后铆接在器物的特定部位。
焊接,人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就是将制成的器物部件攒好后,在接缝处撒上银焊药用焊灯大火使其融合成为一体。
抛光,经过前面的工序后,还要将制成器物的整体进行抛光,达到显现材质色泽和光亮。
掐丝,用扁丝弯成圆形在器物表面掐制装饰纹样或为镶嵌做基座,焊接在器物上。焊接处做局部打磨,抛光。
鎏金,又称火镀金,汞镀金,也有鎏银的。鎏金是将纯金和汞按一定比例混合,涂在器物上,在火上烘烤,汞蒸发,金存于器物表面。
镶嵌,就是将玉件、珠宝,镶嵌在已制成的掐丝型内。
除此之外,北京市金属工艺品厂有其独特的技法,在贴胶板前通过从背后用点錾点出高度,然后再贴在胶板上錾刻,减少了反复过程,加快了錾刻速度。其无骨錾刻法就是錾刻不用勾錾勾线,而是直接用踩出图案的轮骨,使整体纹饰都出现凸起的线条,这种方法在制作水墨画题材时尤为传神。
孟德仁 金属锻錾第一人
11八大处灵光寺《光照大千》壁画。
1纯银七珍。
说起制作技法,对于被人们称之为“当今金属锻錾第一人”的孟德仁师傅是再熟悉不过了。孟师傅说,我理解的“第一人”就是从不重复别人的,也不重复自己,是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为北京八大处灵光寺大佛殿敬造的20多吨的铜佛,就是一次综合的运用。铜佛图案移植的是法海寺的壁画。作为一位錾刻手艺人,每当回忆起自己十几年前创作的这件作品时,孟师傅依然十分兴奋。2006年,受灵光寺方丈之托,他用铜浮雕制作近千平方米的大殿壁画,大殿高3米,涉及近百名佛教人物,可谓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从画图到施工,前后耗时5年多,孟师傅回忆:“当年敬造灵光寺的佛像时,方丈亲自到施工现场看那尊佛像,看了之后很感兴趣,希望孟德仁师傅能将佛像锻錾成立体佛像,且抱有极大的希望。”从接到这个任务,孟德仁就一笔一笔地画,一个月、两个月……完成了这幅图纸上的几十个人物。如此众多的人物,通过锻铜处理,有薄一些的浮雕,有厚一些的浮雕,形成自然的前后关系,人物丰满、饱满,但是不拥挤,排列在整个画面上要很舒适。孟师傅用的是铁质錾头,在金、银、铜等有较强延展性的金属上刻画出图案,板材厚度一般选是0.8至1.2毫米之间的,在这样薄的厚度上,要敲打雕刻出错落有致、起伏变化、气韵生动的人物,其技艺实属中华技艺一绝。“做锻刻手艺人,一定要很有耐心,急躁了就不行。年轻人接触这门手艺,愿意学,难点在哪里呢?就在于年轻人一般比较急躁,就往上面叭叭叭钉,跟钉钉子似的往下走,铜板很容易就破了,应该是一点点把它捻薄了以后才能起鼓,太急了捻不到程度,铜板就漏了。”
2天体仪。
3藏塔。
4 2007年为北海公园智珠寺制作的观音,高1.4米,重量800公斤。
5二龙戏珠。
孟德仁从小学习传统绘画,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象牙雕刻,上世纪70年代,他被派到生产一线,才真正接触到錾刻艺术,随后的近50年錾刻生涯,他踏踏实实、刻苦求索,把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錾刻艺术三者融会贯通,走出了一条自己独创的艺术道路,“施工图的改进还好说,在制作过程当中的改进,那就比较辛苦了,要立起来做,放地上平面去做,反反复复地去修整,主要是为了把人物的神态、神韵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找起伏变化。”据中国史料记载和文物考证,由于耗时费料,錾刻器物大多供于宫廷和佛教场所使用。佛像体积很大,“这个铜板,怎么做平錾?要从后面点錾,走弧线、走直线,这就是基本功。”他多年练就积累的基本功,能够熟练地利用金属的延展性,“还得去突破,升华”,该錾刻成“窝”的地方,要到位且足够明显,每一个步骤都到位,线条轮廓清晰,人物才能显示出神韵、神采,差一点都不行。锻錾师傅的手艺积累是多年的锤炼,时间在一锤一錾中静默流逝,一晃就是近50年,生产环境的噪音,使孟德仁的听力逐渐丧失,但他却说自己很幸运,只要视力还在、脑力还在,气力还在,就会继续干下去。他一再说“用机器做出来的活儿,缺乏温度,缺乏灵气,体现不出人手工操作的那种灵动和智慧,我做每一个活儿的时都很放松,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节奏感、韵律感,锻錾就是要既注重有形的东西,也要注重无形的东西,那就是作品的‘神。”以錾代笔,笔錾合一,把普普通通的薄铜片,变成艺术作品,使它能够成为感染众人的精神食糧。孟师傅讲出了师傅教给他的精髓:“我的师傅,一方面教给我传统的锻錾技艺,一方面教导我要多动脑,要在薄薄的铜片中融入制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孟师傅还谦虚地说:“自己的天赋不高,但却是认准一个目标,那就是坚持不懈,水滴石穿。”
几代人的传承谱系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公私合营的背景之下,北京市金属工艺品厂整合了当时北京金工艺术品加工行业优质资源,荟聚了技艺翘楚,形成了行业保护,颇具规模效应,并在以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做到了代次明晰、传承有序、活态传承。
6 2010年为北京天坛公园制作的铸铜编钟架。
1华为松山湖总部铜塔。
第一代标志性人群是北京地域范围内以铜加工为主的金工艺术品加工行业从业者,主要分布在北京安定门外外馆及雍和宫附近、崇文门外附近、鼓楼东大街、廊坊头条等地,这些所在地的标志性字号有荣和、荣增和、恒丰号、泰兴号、义和斋、聚兴厚、文翰斋、四宝斋、富华斋、圣古斋等,代表人物有石荣、石富,人称“石铜匠”。
第二代是以北京市金属工艺品厂为主线,以石醒非铜品厂及并入商铺为代表的标志性企业、人群、作品及技艺特点。石醒非铜品厂有石遂心、石醒非(石荣之子)、石金栋(石醒非堂兄弟)、裴万凯、李冬水、康文异、宋智礼、张世增、伺兰锦、左桂深等,他们擅长做大型铜雕的作品、佛教礼器用品及民族和日常用品,北京雍和宫内的那尊宗喀巴铜坐像,高一丈八尺,就是由永成、荣和铜铺约于1926年所制,其技艺特点是手工打制,运用锤子和錾对金属料进行捶打使其成型,再进行錾刻纹饰。
由山西人开办的郝记卯铜(永成铜作坊),清中期、清末时兼做宫中活,铺址在外馆,迁至东华门后改成郝记卯铜。作坊主要成员有郝汉民、郝汉丰、尚科元、李群茂,主要制作金属器皿,在做好的金属器皿上进行镶嵌玉石,以金银器为代表。
同盛和铜铺的主要成员有刘奉堂和万德成,这二人擅长素铜工艺,主要作品有异形铜器,如蜡台、铜壶、浇花壶、小盒、烟具等。
2故宫立佛。
义和泰银蓝工业社则以佛教日用品为主,主要成员有韩英才、周长清,技艺特点是以錾雕、方活为基础的技术,制品以手工刻制金属材料库坯,并烧制银蓝、装饰彩釉。康文异,河北省满城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32年至1945年在北京义和泰铜佛铺学徒、做工。上世纪50年代,康文异主持制作铜鎏金人民大会堂国徽、中国军事博物馆军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民族文化宫门饰图案等;上世纪60至70年代,设计、制作了象驮宝瓶、熏炉、方执壶、宝剑等;上世纪80年代,仿制清代乾隆金发塔,参加在香港举办的明清珍品展览,制作的仿制铜镀金清代乾隆释迦牟尼、八仙瓶、麒麟送子盘、群仙祝寿盘、北京名胜纪念碑等,多次获得轻工业部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3隆福彭寿。
4铜镀金松鹤瓶
5铜镀金香薰囊。
第三代传承人具有代表性的是孟德仁。还可以细分为三种工艺的传承,其一素铜工艺,有石铁锁(石遂心之子),何树环(何兰锦之子),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玉宁;其二錾雕工艺,也叫叶子活,有韩重伟(韩英才之子),石铁山(1985年获得轻工部百花奖),吴中凤(蒙镶代表性传承人),李丽(李冬水之女);其三铸造工艺,有左万年(左桂深之子)。
孟德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师承石醒非、康文异、裴万凯等,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代表作品《达摩》组像被香港、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收藏;《无量寿佛》供奉在北海公园天王殿;2006年为中国佛教协会设计制作的550平方米大型铜浮雕壁画《光照大千·无为之美》供奉在中国佛教圣地灵光寺;《战马长啸》在技艺上以铜锻錾工艺为主,融合了珐琅掐丝工艺、花丝镶嵌工艺、花饰錾刻工艺及木雕工艺;设计制作的《大铜壶》高3.18米,长4.58米,体量之巨大,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第四代传承人是石雷,1999年入职,师承孟德仁,所传承的技艺为全工艺,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常年致力于金属锻錾的传承与推广,2016年,作品《葛稚川移居圖》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精品博览会并获铜奖;2019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创新大赛,作品《君子瓶》荣获金属类别的铜奖;2019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创新大赛,作品《日月同辉》荣获金属类别优秀奖;同年,获得西城区“大都工匠”称号。
第五代传承人,均为学员,已学艺3年,有王立伟、王莎莎、蒲佳英等。
6铜花镀錾龙纹茶杯。
7银针筒。
8纯银双立凤盥盆。
9金执壶。
10舍利塔。
目前全国范围内藏族、蒙族、苗族、白族等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受宗教信仰、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在金银器首饰加工过程中也使用錾刻工艺技法。北京金属锻錾技艺体现了多民族(汉、蒙、藏、满等)、多文化(宗教、皇家、民俗等)的交融,是民族智慧的体现,是佛教文化的结晶,是皇家文化的代表作,展现浓郁的“京作”风格。作为区级非遗项目,加大了传承和保护工作力度,研发出“进社区、进校园”的非遗体验项目和课程,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更好地搭建传承梯队,传授北京金属锻錾技艺,弘扬传统文化,再创辉煌。
TIP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教场口9号院戊9号
·公交:5、55、123、143、625路到德外关厢站下车
·地铁:8号线安德里北站下
·电话:010-62016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