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印花布

2021-07-07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土法印花布大地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格调朴素、高雅,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

土法染布

就算在南通二甲镇,坚持土法染布的人家也不多了,比用化学染料不知要辛苦多少倍,而且受染缸直径和全手工工艺的限制,土法染出的蓝印花布布幅不超过0.9米,布长不能超过12米,成本要高得多。为什么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老王说,蓝草染的布,有灵性,刚出来时颜色厚重,每洗一遍颜色就鲜亮一分;用20年都不会坏,因为染料和石灰沁入布丝,都是防蛀的;还有,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哪能让它失了传?

染布的每一步,老王都亲力亲为,比如防染浆的调制,黄豆粉要磨得极细,手抄进粉堆里左右摇一下,抽出手来抖一抖,粉要把手背上的毛孔都遮掉,但手上没有粉雾感。黄豆粉越细,加石灰粉后浆调得越透,防染浆的粘性就越好,印好的白色花朵就越有立体感。

下一步是将镂刻花版扣在白布上刮浆,那一刻老王全家人衣上裤上都蹭上了点点灰浆,如大画家的工作服;孩子的眉毛上也粘了浆汁,得用湿毛巾把它浸软了才能轻揭下,硬揭会把眉毛也撕下,生疼。

这边儿阴干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那边儿老王就开始亲手调配染色之水。我亲眼见到老王的虔敬之意:他敛声静气,用碗舀起缸中之水,先用食指在发上轻擦一下,手指沾到头油后,轻蘸蓝水,如果手上之油将碗中水面迅速推开,那么缸中靛水的颜色成熟度就够了,可以开染;不然,缸中之水必须再加石灰和米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

染色也有讲究,一人多高的大缸里,须放入一只高腰竹篮,这样,刮好浆的布徐徐放入时,才不会搅起缸底的沉淀物,影响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马上就要把布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这是一份极重的活计,12米的粗织布,吃透了染料水,有好几十斤重,把它撑开沥水,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蓝水淋漓而下,人的头发、颜面、衣裤乃至脚上的水胶鞋上,都是深深浅浅的蓝色调,不想当蓝精灵也得当了。

出缸之布晒干,要“吃”酸固色,在水中加上无色米醋清洗,再晾干;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刮灰刀把灰浆轻轻刮去,让白色的花型显现出来;灰浆厚实的地方,会在布匹入缸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靛蓝色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就留下了蓝印花布上醉人的冰裂纹。

蓝印花布刮灰后还要经过两到三次清洗,直到水中无浮色为止。又一轮动人心魄的晾晒开始了——老王和老伴齐心协力,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美丽的窄幅花布搭就了无数动荡的帐顶和围幄,风一来,飘飘冉冉,透过它看,田野是蓝的,院中的白月季是蓝的,连阳光也是蓝的。

(节选自明前茶《沉醉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所加)

心香一瓣

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人们已经淡忘了对美的体验和对传统的留恋,蓝印花布就是其中之一。幸运的是,依然有像老王一样的人对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特别珍重。他在制作蓝印花布时每一步都亲力亲为,调制防染浆、刮浆、阴干坯布、调配染色水、染色、氧化透风、“吃”酸固色、刮灰、清洗、晾晒……努力传承着土法染布技艺。

抚摸蓝印花布

走过一家又一家蓝印花布染坊,我都会伸手抚摸,一抹最温情最中国的情感会从心头掠过,蓝底清纯、白花朴素,质朴的手感,自然的纹饰,这不是在表演与装点,这是乡居农耕生活里必不可缺的物品,与男婚女嫁乡风民俗联系在一起——窗帘、头巾、包袱、帐幔、兜肚、围嘴,每一件都巧夺天工,每一件都浑然天成,纹理就像篱上千年金银花藤蔓一样缠绵,纹饰就像屋后小叶白栀子花瓣一样简洁,离不了廊檐下的花花草草,也离不开传说中的才子佳人。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用手轻轻抚摸——印花布其实是一种容易旧的棉织品,总会发现一些小小的磨损与线头,但我还是爱极了这份旧,怀旧的旧、返璞归真的旧,爱它的温和与沉静、暧昧与抒情,还有洗净铅华之后的质朴和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拿起来贴在脸上,一种特别的安慰与温馨,像听一首温暖老歌,看一部温情老碟片,感动并且想家——想故乡老屋竹篱笆、粗麻绳、梨花椅子、青花坛。它透露出浓浓的怀旧情调、时尚感觉与文化气息,让都市中隔膜的人走得更亲近一些,有品位的男子好像也更容易爱上那些穿蓝印花布衫的古典女孩。

(節选自陶方宣《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所加)

心香一瓣

蓝印花布如同汉字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蓝印花布的颜色、纹饰、图案具有古典美,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蓝印花布虽然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并没有消失,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大地的果实

蓝印花布翻译成学者的话就是“夹缬”。术语简洁准确:“夹”是制法,“缬”是材料。《辞源》上这样解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作为一种流行装束,它在唐代诗歌中反复呈现:“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李贺《恼公》),“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白居易《赠皇甫郎中》)。听起来时尚动感。但我还是喜欢叫它蓝印花布,这个词不仅有色泽,还有温度,诱发的联想同时满足审美。

刚刚干燥过的蓝印花布铺在庭院的地面上,上面的图案(花朵、草叶、鸟兽、童子)宛如大地的果实,朴实自然、健康茁壮。我意识到这一场景的象征意义,蓝印花布与大地的重合暗示着它们本质上的联系。它的一切都来源于大地,包括机理、颜色,甚至图案。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对大地的亲近,使我感觉到空气中人类和大地交替的呼吸。现在的织物大多与化学有关。化学的应用,使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着物质的成分结构。一个世界的颠覆可以在玻璃试管里全部完成,人类的这份聪明中蕴含着某种危险。化学消解着生活的诗性成分。往昔生活的一切都简单地取自大地,它们有着诗一样的名字:泽兰、蝉衣(入药)、玉黍(食物)……而被化学炮制的物质,名称里却无不包含恶俗的词根,诸如酸钾、苯丙、碳酸、氧化等。在我看来,化学是离诗学最远的一门学问,化学把世界微观到元素,化学元素在实验室里跃跃欲试地与大地断绝联系。棉花、蓝靛草变成了蓝印花布,物质的成分却没有发生改变。它的每一根神经都与大地相连,风将它吹拂,使我觉察到草木的晃动。

(节选自祝勇《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所加)

心香一瓣

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的缅怀,对渐渐消逝的历史的追忆,从古老的工艺中寻找精致朴实的美,寻找与传统不绝如缕的联系,企图唤起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温馨感。

猜你喜欢

土法印花布大地
黄梅君作品
大地之歌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土法治病的回忆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预留土法对高铁隧道口浅埋偏压段的影响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
“土法”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