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经据典 说理有力

2021-07-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好事陶渊明宁静

名家引路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

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节选自《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引经”“据典”,增强论证力度

文章开篇引用张元济的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简单直接,清晰明朗。除此之外,还多处引用诗句如“儒冠多误身”,以及俗语“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等,再列举刘邦、朱元璋的历史事件,有力地从反面论证了观点。内容“引”“用”结合,有理有据,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有力。

2.论证丰富,结构合理,说理更严密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另外,文章以引言开头,用引言结尾,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在结构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谋篇布局,层层推进,严密有序。

学子佳作

恪守心中的宁静

◎董嘉烜

世事浮沉,“喧嚣”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而在喧嚣中恪守住心中的宁静是非常重要的。

一群城市的年轻人打着“逃离城市”的口号去攀登青海岗什卡雪峰,他们一边攀爬,一边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行程。当登上了山顶,置身于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后,却没有一个人欣赏眼前的风景,而是全部开始低头看手机、发微博。不欣赏美景,不放松身心彼此交流,难道这样就能达到“逃离城市”的目的了吗?人虽然登上了高峰,视野却被手机屏幕所拘束;身体虽然“逃离”了城市,内心却依旧被尘世所羁绊。

能否“逃离城市”,关键不在于离城市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内心是否有一块宁静之地。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心存宁静,即使身处闹市,也可抬头“见南山”;心存“芜杂”,即使身处深山,见花开花谢,亦无心观赏。

古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高声吟咏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生活在纷扰的俗世,却丝毫不受其扰,这是,因为他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透过这份宁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恬然自得;透过这份宁静,我们看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心存宁静,何须逃离?陶渊明的“田园”,永远是文人心中的一方净土。

今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无数赞誉。可外界的喧嚣从来都不会影响他的研究,他恪守自己心中的那份宁静,执着于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几十年如一日。他年逾九旬,仍亲自在田垄间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他的生活朴素而充实。还有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获奖之前,她寂寂无闻,潜心研究中医药学;获奖之后,她依然低调平和,继续医学研究。外界的喧嚣,名利的纷扰,从未改变她内心的宁静和对真理的执着追寻。试想,如果他们不能坚守内心的宁静,潜心研究,认真钻研,怎么能收获科学上的巨大成功呢?

反观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不从自身改变,动辄就要“逃离”,“逃离”后依然不能抑制内心的浮躁,又怎能超然?高山旷野不是根治抑郁的良药,只有用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

俗世难免喧闹,守住心中的宁静之地才是正道。唯有不欺骗自己,才能不在喧嚣中迷失方向。让我们在心中留一片净土,让宁静的光驱散心中的浮躁和喧嚣吧!

点评

本文引经据典,材料多样,引用大量诗文名句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以及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極大地丰富了作文内容;又列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以及袁隆平、屠呦呦等名人的事例,增加了作文的厚度,增强了论证力度;作文运用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把过去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比分析,说理透彻,整篇作文符合“有序、有例、有力”的要求。

【虞甜甜、张向群/供稿】

猜你喜欢

好事陶渊明宁静
成绩稳定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喜欢宁静
做了好事,得了恶报
好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
做“好事”